搜索
李维圣的头像

李维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山海情

飞机落地银川,干燥的风混着阳光的热度,立刻将我包裹。这与江南水汽氲染的温润,是两种天地。朋友接上我,车子便径直驶向此行的目的地——闽宁镇。

不过个把小时,车窗外的天地便开阔起来。路的交叉口,一座雄伟的镇门跨在那里。“闽宁镇”三个鎏金大字,在西北明澈的日光下,沉静地闪着光。门两侧立着红色的“旭日”雕塑,圆环里嵌着字:一边是“武夷山贺兰山 山山相连”,另一边是“闽江水黄河水 水水相融”。这寥寥数语,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便开启了我心底积存已久的画面。

那是关于一部叫做《山海情》的电视剧的记忆。起初,它于我仿佛一个遥远的传奇,虽有触动,总隔着一层。直到后来,偶然看到一个镜头:剧中人举着一杯闽宁镇产的红酒,脸上是苦尽甘来的笑意。那一刻,心里像被投进一颗石子,涟漪漾开,再未平息。一个念头变得无比清晰:我要去那里,亲眼看一看那片土地,尝一尝那杯酒。这念头,与其说是旅游的计划,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溯源,想去触摸那段从“苦瘠甲天下”到“塞上江南”的峥嵘岁月。

镇里的街道宽阔平整,路旁绿树成行。这里的树不像江南的那般枝叶婆娑,它们的枝干更显遒劲,叶子上仿佛总蒙着一层看不见的沙尘,但每一棵都站得笔直,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与风沙抗争的年月。我用手抚过粗糙的树皮,似乎能触到一种坚韧的脉搏。朋友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从西海固“干沙滩”到今日“金沙滩”的变迁。这变迁背后的艰辛与伟大,行走其间,仿佛能听见时光里那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声。

一阵欢腾的锣鼓声将我们引去。原来是(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前,正举办一场“闽宁一家亲”的篮球邀请赛。广场上人声鼎沸,标语醒目:“球为媒,筑梦山海;心相印,共创未来”。临时舞台上有歌声,帐篷下有物产的香气。而最热闹的,是闽宁阁前的篮球场。观众席挤得满满当当,人们正看着助兴的舞狮表演,金狮跳跃,锣鼓喧天,一派兴旺气象。

开幕式上,当“厦门市”和“银川市”各县(市、区)代表队举着标牌挥舞着手入场时,掌声格外热烈。那些年轻的面孔,有的来自大海之滨,有的长于黄土高原,因“闽宁”这个名字聚在一起。这已不只是一场比赛,更像是山海之间一次青春的握手,在竞技中见情谊,在拼搏中显同心。我没有等到开赛,便悄悄离开了。有些景象,见了开端,便能预想其圆满。

夜幕垂下,我们在住处对面的一家回民饭馆坐下。空气中满是羊肉汤和面食暖洋洋的香气。点了苦苦菜、沙葱、手抓羊肉、臊子面……吃得浑身舒坦。这时,我又想起《山海情》里那杯酒的画面,便向店家打听本地红酒。一瓶标着“览翠”的酒很快端了上来。深宝石红的酒液倒入杯中,果香扑鼻。尝一口,初时能感到贺兰山东麓葡萄特有的那股劲儿,略带涩意,但回味里,甘醇与温润便慢慢漫上来。这味道,像极了这片土地的故事:初尝是创业的艰难,细品之下,才是携手结出的硕果,是岁月沉淀后的绵长。

我们最终没有去追问球赛的胜负,也错过了参观那些有名的酒庄。心里虽有一丝缺憾,但这缺憾反倒好了,为下一次的相逢,留了个念想。

行程中还有一处意外的停留。因知《山海情》里供电所的景,取在宁夏北部的石炭井,我们便特地去寻。找到了,是石炭井矿务局农林处老旧的砖石门垛。两侧褪色的红漆标语还依稀可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站在那儿,剧中人为通电奔走的画面恍在眼前。这“错位”的取景地,恰似一种象征,那份奋斗的精神,本不属于某一处具体的地点,它属于那段全体人民共同改天换地的岁月。

离开闽宁镇,我们继续着塞上的旅程。但闽宁镇的印象,已深印在心。它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或是一部剧的背景。它是活生生的,有温度,有呼吸。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宁静”与“安宁”。这宁静,是历经风雨拼搏后的从容;这安宁,是山海携手绘就的壮阔图景所带来的踏实。

回望闽宁镇,那“山山相连,水水相融”的誓言,早已化作了寻常的街巷,化作了杯中的美酒,化作了球场上青春的欢笑与汗水。栉风沐雨,山海情长。此行,是一次魂牵梦萦的抵达,更是一次触及心灵的洗礼。那杯“览翠”的余味,仍萦绕唇齿,提醒着我:有些情谊,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有些梦想,终能在奋斗中开花结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