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贵平的头像

王贵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5
分享

昆明街头的炒饭大嫂

花展的喧嚣还未散尽,午后三点的阳光带着几分慵懒,我和老伴沿着昆明的街道急行,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填填肚子。接连看了几家,不是环境嘈杂,就是菜品看着敷衍,总觉得少了点合意的感觉。

拐进街角,一家小小的“傣家小院”炒饭馆蓦然映入眼帘。没有张扬的招牌,却自有一股熨帖的舒适感——玻璃明净,灶台整洁,门前小桌摆放得一丝不苟。店里米线、面条、饵丝、米饭和各式炒菜样式齐全。“进来坐嘛!”大嫂爽朗热情的招呼声传来,笑容朴实,透着家人般的亲切。 

落座闲谈方知,大嫂竟与我们同时代人,来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退休后不甘清闲,随家人来昆明开了这小店。“不为赚大钱,”她笑言,“就图个有事做,能和人说说话。”得知我们是外地来的,她格外上心,细问我们爱吃偏咸还是偏淡,能不能吃辣,连葱姜蒜的喜好都一一确认,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物件。

没过多久,菜就端了上来。一盘青椒炒肉,青椒脆嫩,肉片入味;一盘西红柿炒鸡蛋,汤汁浓郁,颜色鲜亮。更令人惊喜的是盛菜的器皿——并非寻常粗瓷,而是两只竹笋图样的青花瓷盘,边沿染着淡淡青晕,素雅别致,衬得家常小菜也平添了几分意趣。

拿起筷子尝了一口,果然对味!青椒的鲜辣裹着肉香,西红柿的酸甜渗进鸡蛋里,每一口都吃得熨帖,像是在家常吃到的味道,却又多了几分用心的巧思。我和老伴相视一笑,这趟偶然的驻足,竟寻到了意外的美味。 

自然,盘中点滴不剩。大嫂又特意将她熬煮的原汁米汤温热后端来,清甜入喉,一丝久违的甘洌沁人心脾。

结账时,账单写着三十元。“怕你们吃不完浪费,就没炒大盘。”大嫂解释道。我执意用微信转了四十元过去。她一愣,连忙摆手:“多了多了!三十就够!”我笑道:“菜好,心意也好,这十元是小费,该收的。”她却急了,硬是说打多了,转身从冰柜里拿出两瓶云南山泉塞进我手里:"钱我不能多要,这水你们带着路上喝,是我的一点心意!"推让了几番,她眼神里的执拗让我不忍再坚持。

走出小店,手里的矿泉水带着丝丝凉意,心里却暖烘烘的。如今,一些人会被利益的浪潮推着走,算计着每一分得失,而昆明街头的这位大嫂,却像一汪清水里的莲,守着自己的本分和真诚,不蔓不枝,兀自芬芳。她的热情不是刻意讨好,她的坚持不是故作清高,只是骨子里的淳朴与善良,在不经意间,就美得让人难忘。

昆明街头的炒饭大嫂,成了这次昆明之行里,比花展更动人的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