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山人的头像

太岳山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5
分享

蜂事

                       蜂事                                                      文/朱东艳                                     父亲是村上的会计,终日里与数字周旋,手指头常沾着红墨水的痕迹。然而数字之外,他又有另一番事业——养蜂。彼时九十年代,村人多种地为生,父亲亦然。会计之事已够繁忙,再加上田地里的活计,常人早已筋疲力尽,他却偏要在夹缝中养起蜂来。蜂箱起初只有三五箱,排在老屋后墙根下,木色尚新。后来竟增至七八十箱,沿着墙角排开,俨然成了一支沉默的军队。蜂儿进出纷纷,振翅之声昼夜不绝,竟成了我家特有的背景音乐。

父亲侍弄蜜蜂,多在清晨或薄暮。会计的活计做完,田里的庄稼拾掇妥当,他便钻到蜂箱丛中。我常远远站着看,只见他戴上纱网帽子,动作缓慢而沉稳,仿佛不是走向一群可能蜇人的飞虫,而是去会晤老友。蜂儿似乎认得他,极少攻击。当然,亦非全无风险。有时他归来,手上脸上肿起几个包,却只笑笑,取出蜂刺,涂些牙膏了事。母亲不会说话,总是手势埋怨,嘴里“啊,啊”的嘟囔着,仿佛在说:“蜂儿蜇人,自己也要丧命,不是逼不得已,岂会出此下策?”却总是自己拿勺子经常挖着自己冲水喝,一边喝着一边乐呵呵的“啊啊”叫着,一边拿手指着蜂蜜水,大概是在说“甜,真甜,好喝”

       冬季无花,蜜便难得。父亲骑了那辆三环牌自行车,后座两侧挂两个铁皮桶,走村串户地卖蜜。乡路崎岖,他蹬车的身影在冬日的寒风中晃动着,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山路转弯处。傍晚归来,桶常空了大半,而他脸上则带着被寒风刮出的红痕,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取蜜之时最是有趣。

        春季的到来,百花齐放,父亲摇蜜,我蹲在一旁看。他提出巢脾,上面密密麻麻爬满了蜂,用刷子轻轻扫去,便露出饱满的蜜房。巢脾放入摇蜜机,手柄转动,蜜便飞溅出来,金灿灿的,映得满室生光。甜香扑鼻,引来不少野蜂在窗外盘旋。偶尔父亲会割下一小块巢脾给我,嚼之满口甜香,蜜汁从嘴角溢出,黏糊糊的,却是童年至味。蜂王浆是稀罕物。父亲取之极为慎重,量少而精。有时他让我尝一点,味道奇特,先酸后甜,余味却略带辛辣。他说这是好东西,能强身健体。我那时不懂,只觉得味道怪异,不如纯蜜可口。如今想来,父亲常年劳累,却能保持精神,或许真有蜂王浆的功劳在内。可惜好景不常。约莫四五年后,不知从何处传来病虫害,蜜蜂纷纷病死。父亲试了许多法子,问人,查书,甚至用上了农药——虽然极不情愿。然而终无大效蜂群日减,从七八十箱落到十几箱,最后只剩得三五箱,凄凄凉凉地排在老墙根下,进出之蜂稀稀拉拉,振翅声也弱了,如泣如诉。父亲依然去照料那几箱蜂,只是沉默了许多。

        会计的账册依旧,田里的庄稼照长,但后墙根下的蜂群终究不复往日盛况。有时他站在残存的蜂箱前,一立便是半个时辰,不知在想些什么。如今我早已离乡,父亲已经永远永远的离开我们,父亲养蜂成为了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偶尔在梦里,梦见父亲总是说起,他还会问:“记得咱家的蜂蜜不?最纯了,现在买不到的。”声音里透着骄傲,也有一丝怅惘。蜂事已渺,蜜味长存。

    父亲的蜜蜂终究飞散了,但那些甜蜜的记忆,却永远沉淀在岁月深处,比任何蜂蜜都更加醇厚。每见蜜蜂徘徊花间,便想起父亲戴着纱网帽子的模样,想起他那被蜇肿的脸上的笑容,想起冬日里他骑车卖蜜远去的背影。养蜂的人终其一生追逐花香,而我在父亲身上闻到的,却是比蜜更持久的气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