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07
分享

游云冈石窟

在历史的广袤苍穹下,云冈石窟宛如一座不朽的圣殿,静静矗立,承载着千年的文明脉络与信仰之光。它似一颗隐匿于岁月长河的璀璨明珠,于尘世喧嚣中,缄默守护着古老而深邃的秘密。

几年前,我终是踏上了这场探寻文化瑰宝的奇妙旅程。彼时随行录制的20多分钟视频,宛如一个时光宝盒,每当开启,往昔的精彩画面便如灵动的精灵,欢快跃出,鲜活如昨。

站定在云冈石窟的大门前,门额上“云冈石窟”四个大字,苍劲雄浑,宛如历史巨人留下的深刻印记。每一笔,皆镌刻着岁月的斑驳沧桑;每一划,都彰显着往昔的辉煌荣耀。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仿佛拥有一种神奇魔力,刹那间,将我拽入那遥远的北魏时空。

跨过古老的大门,穿过游客中心大厅与检票口,便踏入了曜昙广场。这里,宛如一座历史的剧场,时光的帷幕缓缓拉开。广场中央,昙曜大师的雕像巍峨耸立,他神情肃穆,目光坚毅,身上的袈裟仿若一面在岁月中猎猎飘扬的旗帜。正是他,力排众议,主倡开凿云冈石窟,让坚硬的顽石幻化成了美轮美奂的佛国世界。我静静地伫立在雕像前,仿佛能真切触摸到他当年凿窟时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对信仰与艺术的炽热深情。周围的游客们,有的手持相机,试图定格这一瞬间的震撼;有的双手合十,神情虔诚地默默祈祷,仿佛都在与这位伟大的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穿过曜昙广场的山门,踏上礼佛大道,我仿佛步入了一条连通古今的时光秘径。地面上的莲花雕刻栩栩如生,宛如从历史的长河中悠悠绽放,寓意着步步生莲,又似一位无声的向导,引领着我步步深入,探寻其中的奥秘。大道的左右两侧,各有13根礼佛柱傲然挺立,它们犹如忠诚的卫士,千百年来静静守护着这段厚重的历史。这些礼佛柱,象征着佛教自东汉传入大同后绵延不绝的13个门派,承载着佛教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其中,六牙大象寓意着“六度”,即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忍冬花纹则象征着轮回永生,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大乘佛教的深邃理念。

礼佛柱高达8.73米,由质地细腻的黄砂岩精心雕琢而成。自下而上,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最下方是姿态各异的供养人以及造型精美的博山炉,它们承载着信徒们的虔诚祈愿;向上是六牙大象驭着须弥座,须弥座的表面刻有来自波斯的忍冬花纹,彰显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印记;再向上是力托千钧的托塔力士,展现着力量与守护;最上方则是八棱柱及柱头,为整个礼佛柱增添了庄重与典雅。这些礼佛柱以9、10窟廊柱样式为原型,按照1:1的比例精心复制,26根柱上共雕刻有2080个佛像,每一尊佛像都栩栩如生,其神态、衣袂皆展现出工匠们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艺。

穿过礼佛大道,一棵由纯铜精心打造的巨大菩提树跃入眼帘。它犹如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伫立,诉说着岁月的悠悠故事。在菩提树的左右两侧,是环形的礼佛浮雕墙。这面墙长约20米、高约4米,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北魏皇家帝后礼佛的盛大场景。壁画中,右手边刻画的是北魏孝文帝,对面则是文昭皇后,他们的神态栩栩如生,仿佛让人亲眼目睹了帝后二人一同出宫礼佛的宏大场面。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组壁画的原型原本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中洞,在上世纪30年代惨遭盗凿,并辗转流落至海外。如今,真迹孝文帝礼佛图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则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这无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憾事。

沿路前行,云冈湖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湖心岛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静卧其中。岛上,那有着“山堂水殿”之称的灵岩寺,静静矗立,宛如一幅诗意的水墨画。它依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记载,于2008年精心仿建而成。寺院呈三进院落,山门殿、千佛殿、大雄宝殿在中轴线依次排开,宛如岁月的琴弦,弹奏出历史与艺术交织的悠扬乐章。

穿过湖上的六孔桥,灵岩寺的山门殿庄重地映入眼帘。门上横匾“灵岩寺”三字,笔力遒劲,似在镌刻着往昔的传奇;门两侧的对联“山川随云秀,佛灯共天长”对仗工整,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佛法之韵相互交融,如诗如画的禅意瞬间沁入心底。

迈进山门殿,三尊大佛庄严肃穆,似在守护着千年的信仰。这三尊大佛与千佛殿、大雄宝殿内的主佛,皆用香樟木雕刻而成,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眼前,仰目望去,中间的交脚弥勒菩萨,面容慈悲祥和,似在笑看世间万象;两侧的护法金刚怒目圆睁,威风凛凛,让人望而生畏。墙壁上的壁画虽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依旧色彩斑斓,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佛国故事,引领着人们穿越时空,领略佛法的神秘与庄严。

穿过山门殿,绕过院中的五级浮屠塔。微风轻拂,塔尖的铃铛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如同一曲穿越千年的低语,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变迁。

继续前行,踏入千佛殿,仿佛瞬间走进了佛的世界。七尊主佛端坐其中,神态各异,却都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中间的释迦牟尼佛神态安详,似在阐释着宇宙万物的真谛;左右的燃灯佛、多宝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护法诸天,各有妙相,或慈悲,或威严,共同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殿内还供奉着800余尊铜制小佛,密密麻麻,如繁星点点,闪烁着佛性的光辉,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神秘的氛围。

最后来到大雄宝殿,飞檐斗拱,气势恢宏,仿佛欲与天地比肩。踏入殿内,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像庄严矗立,连同佛像背后的“背光”在内,最大的佛像高达11米,巍峨壮观,让人顿生敬畏之心。灵岩寺,就这样以它独特的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之所。

过通鹊桥离开灵岩寺,一路北行,我便来到了武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群。云冈石窟东西绵延约一公里,45个主要洞窟与209个附属洞窟有序分布于东、中、西三个区域,宛如一幅精心布局的宏大棋局,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

迎面可见昙媚石壁,其上所刻《比丘尼昙媚造像记》刻于北魏景明四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之景。碑文为楷书,内容满含着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其书法属于魏碑体,笔画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今,该造像记的真品珍藏于云冈博物馆。其石壁上具体文字内容如下:“夫光灵镜觉,凝寂迭代。照周群邦,感垂应物。利润当时,泽潭机季。概不邀昌辰,庆钟播末。思恋灵福,同拟状金石。冀瞻容者加祗受;想像者增忻希。生生资津,十方齐庆。颂曰:灵虑巍凝,悟言鉴觉。家绝照周,蠢趣澄浊。随像拟仪,瞻资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沐。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

左转抬头望向山门,只见横匾上书写着“入佛知见”四个大字,两边的门联为“于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这寥寥数语,完美地诠释了佛法的智慧与慈悲,让人在踏入山门之前,便已感受到了佛法的庄严与深邃,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佛国智慧的大门。

踏入山门,便置身于云冈石窟东区,1 - 4窟群似岁月珍宝,在眼前徐徐铺展,每一个洞窟都承载着北魏时期独特的历史记忆与艺术魅力。

首先是1窟与2窟,二者并称双窟,亦称石鼓寒泉窟。因其建造时间、内容和窟质相近而得名,宛如一对孪生姐妹,共同诉说着那段古老的历史。1窟又名石鼓洞,开凿于公元471至494年,洞内叩击地面,空洞之处会发出如鼓声般的声响,饶有趣味,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千年之前的神秘故事。窟内中央,上下两层方塔挺拔而立,犹如佛国的擎天柱,彰显着佛法的威严。北壁的交脚弥勒菩萨慈悲庄严,面容和蔼,似在俯瞰众生,给予人们无尽的庇佑。东壁下层“睒子本生”浮雕故事栩栩如生,细腻的雕刻将故事中的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北魏时期,感受到当时人们对佛教故事的虔诚与传颂。

2窟名为寒泉洞,同样是北魏时期的佳作。曾有细泉从北壁西下角潺潺流出,因此而得名寒泉洞。如今虽泉水已然干涸,但岁月的痕迹仍在诉说着往昔的清幽与宁静。洞窟中央是方形三级塔柱,北壁主像亦是交脚弥勒菩萨,他静静地守护着这片佛国天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流转。

沿路西去,路北边在石雕车轮上,右侧刻“古道车辙”四个大字,古朴苍劲,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车轮西侧遮阳棚下,两匹石马拉着古马车,车下石岩上留有古车辙痕迹,清晰可见。这里曾是通往左云、右玉、沙湖口及内蒙古的必经之路,往昔的繁华似在眼前浮现,仿佛能看到商队络绎不绝,马蹄声碎,扬起阵阵尘土,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看完古道车辙,右拐拾级而上,“碧霞洞”三字镌刻于门楣。洞内,手持如意的碧霞元君造像端庄而坐,尽显祥和。这不仅是道家在此活动的历史见证,更是云冈石窟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展示了古代宗教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再前行,就来到云冈石窟现存规模最大的3号洞窟。它开凿于北魏时期(约460 - 494年),因孝文帝迁都洛阳未能完工,像凝固的历史谜团,吸引后人探索。洞窟平面呈凹字形,东西宽约43米,南北向耳洞纵深约15米,窟高近20米,窟外断崖高约28米,开窟斩山东西长约50米,距地面约27米。前室上层塔与窗造型独特,尽显北魏建筑美学。北壁“西方三圣”雕刻精美,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造像组合,学界认为是初唐作品。未完工状态留下的采石痕迹,如历史指纹,为研究开凿工艺提供珍贵资料。此外,考古发掘出的陶片、瓷片、石雕等遗物,增添了洞窟历史厚重感,似在诉说尘封岁月。

右手边的第4号洞窟,是北魏晚期塔庙窟。其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宛如佛国的中心枢纽。窟门与明窗呈倒品字形,这种独特的设计利于采光,使洞窟内光线充足,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可惜洞窟未完工,四壁风化严重,岁月的侵蚀让窟内造像多被盗凿,许多精美的佛像已残缺不全,令人惋惜。不过,南壁正光年间的题铭,是云冈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它如同一把钥匙,为研究北魏晚期佛教艺术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尽管历经沧桑,它仍留存着北魏佛教艺术的珍贵印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第4窟沿西路前行,跨过石桥,穿过那古朴的木制青瓦山门,便踏入中区石窟群。5、6窟率先映入眼帘,前方一座四层木构楼阁伫立,宛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凝视着岁月的流转。此楼阁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由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它是石窟内的关键建筑,更是窟区的精华所在,古韵悠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因游客众多,我先走进5、6窟对面的石佛古寺。古寺始建于1651年,由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后世又多次修葺,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显得古朴沧桑。山门正上方,“石佛古寺”四字古朴苍劲,仿佛在诉说着古寺的悠久历史。迈入山门,正中是天王殿,殿内四大天王神像威严耸立,守护着这片净土。两侧厢房规整排列,院内威严的石狮对峙,仿佛在守护着古寺的安宁。旁有古朴典雅的钟鼓楼,晨钟暮鼓,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轮回。古寺北门隔路正对5、6石窟,二者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文化画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第5窟,俗称“大佛洞”,是规模较大的洞窟,宛如一座宏伟的佛教殿堂。该洞窟呈椭圆形,高17.4米,宽20.7米,深21.5米,空间宽敞而深邃。窟内正中有一尊17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像,其面容庄严肃穆,双目低垂,若有所思,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众生,洞察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佛像身披的袈裟衣纹流畅自然,犹如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所折服。窟内四壁与窟顶遍布精美浮雕,飞天、菩萨、莲花等图案活灵活现,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佛经故事,引领着人们走进一个神秘而神圣的佛国世界。

第6窟为云冈石窟的代表性洞窟,有“雕刻艺术的宝库”之称,宛如一座璀璨的艺术殿堂。窟呈方形,中心塔柱四面刻释迦牟尼佛生平,从诞生时的祥瑞之景,到成道时的艰苦修行,再到涅槃时的庄严神圣,情节生动、细节繁多,犹如一部立体的佛教史书。窟内造像超两千九百尊,每一尊佛像都精雕细琢,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还有三十三幅佛传故事图,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窟顶藻井的莲花与飞天精美绝伦,莲花绽放,象征着纯洁与美好;飞天姿态优美,彩带飞扬,似在云端翩翩起舞,将佛国的祥瑞与欢乐带到人间。四壁浮雕精彩绝伦,菩萨、弟子、天王等栩栩如生,衣纹流畅自然,仿佛随风飘动;神情各别,或慈悲,或威严,或虔诚,尽显北魏雕刻的高超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第7窟与第8窟宛如两颗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璀璨星辰,以对称之姿静静诉说着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走进第7窟,南壁“云冈六美人”供养天人造像栩栩如生,她们的身姿婀娜,面容秀丽,比例精妙,神态活泼,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青春的活力。窟顶藻井的莲花圣洁高雅,如同一朵盛开在天际的仙葩;飞天灵动飘逸,身姿轻盈,仿佛在自由地翱翔于佛国的天空,尽显北魏高超的雕刻技艺。移步第8窟,立佛衣纹如工笔细绘,线条细腻而流畅,华丽非常,尽显艺术演变之妙。窟门两侧鸠摩罗天骑孔雀、摩醯首罗天骑神牛,造型独特,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是中外艺术融合的绝美典范,展示了北魏时期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第9窟至第13窟被称作五华洞,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宛如五颗璀璨的明珠,展现了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尽显皇家的尊贵与大气。第9窟,中心塔柱上释迦牟尼佛立像庄严肃穆,他的身姿挺拔,面容慈悲,衣袂线条如灵动的流水,自然流畅,让人惊叹雕刻者技艺的炉火纯青。窟顶藻井处,莲花绽放,如同一轮明月照亮佛国;飞天环绕,身姿如燕,似在云端轻盈起舞,为洞窟增添了灵动与祥瑞的气息。第10窟立佛更显华丽,衣纹细腻如蚕丝,每一道褶皱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禅意。两窟对称分布,风格和谐统一,让人仿若看到古代工匠们精心雕琢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佛教艺术的虔诚与执着,这跨越千年的建筑美学令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第11窟是中心塔柱窟,高13米的方塔柱融合了不同时期的雕刻风格,宛如一座历史的雕塑博物馆,反映了北魏宫廷斗争对石窟开凿的影响。塔柱分三层,第一层四面设龛,各雕一尊立佛,体现了“四方四佛”的佛教题材,寓意着佛法的普度众生。窟顶四周雕刻的蛟龙是天龙八部之龙部的精品,它们形态逼真,张牙舞爪,仿佛随时准备腾空而起,展现出强大的力量与威严。

第12窟以“音乐窟”闻名,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窟内四壁及顶部布满精美的佛传故事浮雕和装饰纹样,宛如一部立体的佛教音乐史。窟顶藻井呈八角形,中心为莲花,宛如一朵盛开在天际的圣洁之花;周围环绕飞天,她们身姿轻盈,彩带飞扬,仿佛在演奏着美妙的乐章。四周刻满奇珍异兽,或奔腾,或翱翔,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石壁中跃出。这些雕刻不仅展现了北魏时期高超的雕刻技艺,更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场景。伎乐天们手持各种乐器,有琵琶、箜篌、排箫等,其演奏姿态惟妙惟肖,仿佛能让人听到那穿越千年的悠扬旋律,感受到北魏时期音乐的繁荣与多元。

第13窟的交脚弥勒菩萨造像高约13.6米,气势恢宏,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其右臂下有一高约1.8米的托臂力士,被形象地称为古代的“天选打工人”。他肌肉紧绷,奋力托举,仿佛承受着千钧之力,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感。与明窗之间雕刻着3个并列的屋形龛,正脊上饰有鸱吻,脊上金翅鸟振翅欲飞,仿佛要冲破石壁,翱翔天际。龛下雕刻的并立七佛,均高2米,身着宽松、飘逸的彩色袈裟,赤脚站立于圆形莲花台座上,通身饰以华丽的舟形背光与头光,庄严肃穆,尽显佛法的神圣与庄严。

第14窟和第15窟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第14窟因地下水渗透导致长期风化剥蚀,损毁较为严重,游客较少驻足,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但其残存的立佛像及背光雕刻仍保留了北魏中期佛教艺术的典型特征。主佛高8米,面部轮廓清晰,虽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依然能看出其庄重的神态。背光饰有精美的火焰纹和飞天浮雕,火焰纹如跳跃的火苗,栩栩如生;飞天身姿轻盈,仿佛在云端翩翩起舞,体现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庄重与灵动,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第15窟俗称“万佛洞”,现存小佛像13200余尊,加上其他造像总数达13600余尊,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洞窟内,宛如繁星点点,构成了一个壮观的佛国世界。佛像高约8厘米,虽身形小巧,但每一尊都庄严肃穆,神态各异,或慈悲,或祥和,或沉思,反映了北魏民众对佛教的虔诚。窟内西壁第二层南侧的山水小景是云冈石窟中唯一以浮雕表现水草游鱼的作品,水草摇曳,游鱼嬉戏,展现了北魏艺术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卓越的表现能力。该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融合了早期的雄浑与晚期的清秀风格,是云冈石窟艺术演变的重要例证,见证了北魏佛教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第16 - 20窟,称昙曜五窟,宛如镶嵌在云冈石窟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魅力,是云冈石窟的精华所在。第16窟,似是一座被岁月尘封的神殿,充满了神秘的气息。高达13.5米的立佛,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其线条流畅自然,仿佛随风飘动。佛像神情宁静而祥和,目光深邃,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又似在沉思宇宙的奥秘。他仿佛是北魏文昌帝拓跋濬的精神化身,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姿态,守护着这方净土,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与历史的变迁。

前行至第17窟,15.6米高的交脚弥勒菩萨端坐其中,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给人以无比的震撼。尽管岁月的风霜让他的容颜有些沧桑,但那符合古印度达官显贵穿着的服饰,依然透露出往昔的华丽与尊贵。他微微低垂的目光,似在沉思,又似在悲悯着世间的一切众生,仿佛在倾听着人们的苦难与祈愿,给予人们无尽的慰藉与庇佑。

第18窟的立佛高15.5米,宛如一位从佛国走来的使者,带着慈悲与智慧。他身披千佛袈裟,每一尊小佛像都雕刻得细致入微,仿佛在诉说着佛法的无边。其左手抚胸的姿态被解读为忏悔印,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寓意。千佛袈裟上的小佛像象征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运动中受害的僧人,而忏悔印则寓意对这段历史的反思。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北魏时期佛教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佛教在北魏王朝的兴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石窟艺术则是这种关系的直观体现,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雕刻,窥探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第19窟主佛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佛像,结跏跌坐,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法衣,展现出佛法的力量与传承。佛像面容庄严肃穆,眼神慈悲而坚定,仿佛在向众生传递着无畏与希望。洞窟布局独特,主佛居中,两侧耳洞各雕一倚坐佛像,形成三世佛格局,为北朝石窟形制的创新。南壁雕刻有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罗睺罗因缘”,窟外东西耳洞各有一倚坐佛像。主佛的设计可能象征北魏皇帝拓跋嗣,体现了佛教与政治的融合,展示了北魏时期佛教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与利用。

而第20窟的露天大佛,无疑是云冈最耀眼的明星,宛如云冈石窟的代言人,向世人传递着北魏时期的信仰与力量。公元512年,一场地震震塌了洞窟外壁,却让这尊大佛以一种更为震撼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它高达13.7米,佛像面部丰满,鼻梁高挺,大耳垂肩,嘴角微微上扬,带着慈悲的笑意。站在窟前或西侧观景台与大佛合影,仿佛能拥抱历史的厚重。大佛前香炉静立,“云冈鼎”三字镌刻其上,几炷燃香轻烟袅袅,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庄重与神秘的氛围。西侧“昙曜五窟”红字石刻醒目,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一段辉煌的历史。无数游人至此,纷纷驻足留影,沉浸于这庄严肃穆之境,久久不愿离去,仿佛被大佛的慈悲与庄严所吸引,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古老的石阶上,给整个云冈石窟蒙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幔,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我沿着石阶,漫步到云冈石窟西区,这里的第21至45窟,每一个都是北魏佛教艺术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奈何天色渐晚、光线昏暗,我只能随机参观了几处,但每一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21窟呈长方形单窟室,踏入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宁静的佛国世界。北壁圆拱龛内,二佛并坐,神态庄严肃穆,仿佛在探讨佛法的真谛。龛楣上的禅定佛与莲台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然而,部分细节已被岁月风化,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但也更增添了洞窟的历史沧桑感。

步入第38窟,“幢倒乐神”浮雕映入眼帘,生动地展现了北魏时期的杂伎表演与社会风貌。乐神们姿态各异,有的击鼓,有的吹笛,有的跳舞,栩栩如生,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热闹非凡的时代。周边装饰图案灵动活泼,有莲花、忍冬等,寓意着吉祥与美好,展示了北魏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创造力。

第39窟的五层塔柱,将建筑与雕刻艺术完美结合,宛如一座微缩的佛国宝塔。虽历经风雨,有了破损之处,但依然显得稳重隽秀。每一层的雕刻都独具匠心,有佛像、菩萨像、飞天等,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塔柱的存在,不仅体现了佛教建筑的特色,也展示了北魏时期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与崇敬,以及高超的建筑与雕刻技艺。

第40窟以莲花、忍冬、飞天等图案装点,藻井华丽非凡,仿佛一片璀璨的星空。莲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忍冬寓意着坚韧与永恒,飞天则带来了灵动与祥瑞。整体布局规整有序,仿佛构建出一个神秘而神圣的佛国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感受到佛法的庄严与神圣。

最后来到第45窟。踏入其中,中心塔柱直抵窟顶,好似撑起了整个佛国天地,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四壁和塔柱上,佛像、菩萨像密密麻麻,每一尊都神态独特,雕刻线条流畅得如同行云流水,衣褶纹理细腻得仿佛被微风吹动。窟顶藻井中,飞天身姿轻盈,彩带飞扬,好似要冲破石壁,把佛国的祥瑞与安宁带到人间。这些精美的雕刻,无一不展示出北魏佛教艺术的巅峰水准,让人叹为观止。

不知不觉间,我走到西区最西端的“西岩绝唱”刻石前。刻石上赫然写着:“公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它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诉说着云冈石窟的过往与今朝。四周游客渐渐散去,宁静悠远的氛围悄然弥漫,仿佛时间也在此刻放慢了脚步。

我轻轻抚摸着刻石上的文字,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仿佛在传递着历史的温度,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云冈石窟拥有18000余平方米的雕刻面积,雄伟的佛造像高达17米,顶天立地,尽显庄严神圣;而小巧精致的佛造像仅有2厘米,却在方寸之间蕴含无尽巧思与匠心。1100多个佛龛,构筑起神圣的佛国世界;59000余尊造像,或似在沉思宇宙的奥秘,或慈悲含笑,似在普度世间众生。每一尊佛像都仿佛是历史的使者,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与传奇。

怀着眷恋之情,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云冈石窟。录制的视频也接近尾声,那些庄严肃穆的佛像、色彩斑斓的壁画、精美绝伦的雕刻,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成为我生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游览结束后,我写了一首小诗,于2018年8月13日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

《七绝·游云冈石窟》(新韵)

风月无边追往事,

石佛有意笑红尘。

未来少点焚香客,

但愿多些护法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