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1
分享

夏至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古人以凝练的智慧道出夏至真谛。这一日,黑夜最短,白昼最长,阳光似燃烧的火舌舔舐大地,光芒万丈,将世间万物镀上一层耀眼金边。正如诗人所言“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当韦应物在酷暑中察觉白昼抵达极限时,亦感叹黑夜正悄然生长。从四季更迭中不难发现,最炽烈的骄阳里,已暗藏秋意的伏笔。阳极阴生,过犹不及,万物总在巅峰处转身,恰似人生在绚烂时需学会收敛,于鼎盛间常存敬畏之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伴着十里河风与悠悠蝉鸣,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作为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之一,夏至的渊源可追溯至周公营建洛邑之时。那时,人们用土圭和日表观测日影变化以定节气,将日影最长之日定为冬至,日影最短之日则为夏至,成语“立竿见影”便由此而来。在古代,夏至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节点,更演变为重要节日。皇家举行隆重祭祀,祈愿丰收祛疫;宋代时,官方甚至放假三日,让百官归家消暑。这些古老的习俗,为夏至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庄重的文化面纱。

当我们将目光从历史的长河中收回,投向现实的天地,便能发现夏至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尽情展现魅力。清晨,第一缕阳光仿若灵动的精灵,迫不及待地穿透轻薄晨雾,刹那间,夏至的盛大序曲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激昂奏响。此时的阳光,褪去春日的温柔缱绻,取而代之的是蓬勃炽热的力量,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大地每一寸肌肤上。抬眸望去,天空湛蓝如剔透宝石,澄澈得近乎梦幻,不见一丝云彩的纷扰,恰似被大自然这位顶级工匠精心打磨过一般。远处连绵山峦,在阳光深情抚摸下,轮廓愈发清晰硬朗,山上树木层层叠叠、郁郁葱葱,风过时,如绿色海洋泛起层层涟漪,那是生命在蓬勃律动。

循着这律动的节奏走进山林,蝉鸣瞬间如汹涌潮水般将人包围,这是专属于夏至的热烈乐章。“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儿隐匿在茂密枝叶间,不知疲倦地嘶喊,似要将夏日积攒的所有热情毫无保留地宣泄。每一声蝉鸣,都像跳跃的音符,彼此交织、碰撞,共同编织成一曲激昂奋进的夏日交响曲,在树林间久久回荡,让人不禁沉醉于这生命的欢歌,内心满是对自然神奇的赞叹与敬畏。紫叶李枝头果实累累,一颗颗饱满圆润,像精心雕琢的琉璃宝珠,鼓鼓囊囊间仿佛藏着一整个夏天的甘甜。轻轻摘下一颗放入口中,酸甜汁水瞬间在味蕾上绽放,那是自然馈赠的独特滋味,满心都是收获的喜悦。

若恰逢夜雨,清晨的环山渠便又是另一番景致。昨夜淅淅沥沥的雨,为水面铺上了粼粼波光,仿若无数细碎银片在舞动。山前山后,蛙声此起彼伏,“听取蛙声一片”,这热闹声响,是青蛙们在为夏至举办的独特派对。静静聆听,内心莫名平静,这简单质朴的声音,是生命最本真的呐喊,让人深深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顺着渠水漫步,便能与一池荷花相遇。路过池塘,眼前景致宛如一幅绝美的水墨画。“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池塘平静如镜,荷叶如一片片翠玉雕琢而成的圆盘,层层铺展,挨挨挤挤。荷花恰似娇羞少女,泛着粉嫩的脸颊含情脉脉,在绿叶簇拥下,半遮半掩、浅笑嫣然。蜻蜓轻盈点水,漾起丝丝细密涟漪,宛如大自然随手勾勒的浪漫笔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笔下的美妙瞬间,在这夏至的池塘边随处可见。在一朵荷花里,既能看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亦能领悟禅宗哲思。正如黄永玉先生所说“美比好看重要,好比美要好”,荷花安静温润,浑身是宝,无愧为梦夏之约的主角。驻足许久,被眼前美景深深吸引,心中满是对夏日浪漫的陶醉。青蛙也不甘寂寞,在荷叶上欢快跳跃,“呱呱”叫声为池塘增添无限生机,看着它们活泼的模样,不禁嘴角上扬,为这夏日的灵动而欣喜。

离开池塘,迈向田野,便能看见夏至孕育的希望。漫步田间,玉米正肆意生长,喇叭状的叶片骄傲地朝天舒展,像是在向世界宣告生命的蓬勃;骄阳下,地瓜秧匍匐蔓延,翠绿叶片层层叠叠,茎蔓间滋滋拔节,似在编织大地的绿色绒毯。此时,仿佛看到不久后丰收的盛景,金黄玉米棒挂满枝头,山药在土地里静静沉淀,内心满是对生命成长的期待与欣慰。夏至,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农民辛勤耕耘的见证。“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虽描绘五月农忙,但夏至田间忙碌丝毫不减。农民们弯腰劳作,汗水滴落在土地里,他们深知此刻劳作关乎一年收成,眼神中满是对丰收的渴望与坚定,让人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肃然起敬。

从自然的盛景回溯文化的长河,夏至的内涵愈发丰富。“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是大自然的盛大狂欢,更是生命的激昂赞歌。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赋予北半球一年中最长白昼,阳光炽热,大地生机勃勃,万物尽情享受这场自然盛宴。看着树间闪烁的阳光,闻着荷花醉人的芬芳,仿若置身梦幻之境。面对树木葱郁、绿荫静谧、荷香阵阵,韦应物“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的感慨涌上心头。夏至午后,于亭下小憩,泡一壶清茶,翻开一卷古籍,微风轻拂,荷香萦绕,所有烦恼被清风悄然带走,只留下满心欢喜与宁静,这是夏至独有的温柔与惬意。

古代,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 ,其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诸多有趣故事与传统。据记载,汉代时夏至便是极为重要的节气,皇帝会举行隆重祭礼,以虔诚之心向天地祈愿风调雨顺。汉武帝更是特意设立观象台,派遣天文官员对夏至进行详细观测,这种庄重的仪式,既是宗教信仰的彰显,更体现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与民生的深切关怀。

梁代时,夏至被细分为三个物候: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相传侯景之乱平定后,朝廷为安抚百姓、庆祝太平,对这三个物候进行详细阐释与传播,使得百姓得以通过观察自然变化,更科学地规划农事,让夏至不仅是节气的标识,更成为指导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

在南方部分地区,夏至与泼水节有着奇妙渊源。传说唐朝时,一位美丽姑娘被龙王选中为新娘,不愿屈从的她得到众人相助。人们在夏至当日泼水庆祝,营造出龙王难以察觉的水环境,助姑娘逃过一劫。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当地特色泼水节,以欢乐的水花传递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至避暑北池》中写道:“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诗句不仅描绘了夏至白昼最长的独特景象,更借由诗人视角,展现出古人在夏至时节避暑乘凉的生活图景与悠然心境,成为夏至文化中一抹诗意的印记。

“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一习俗背后亦藏着有趣传说。相传古时皇帝在夏至酷暑中食欲不振,御厨灵机一动发明凉面,清爽可口的面食让皇帝赞不绝口,自此凉面便在夏至时节流传开来,成为百姓消暑解馋的心头好。民间更有“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暗含对时光流转的细腻感知。每到夏至,人们煮面、调味,在一碗碗爽滑劲道的凉面中,传承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夏至三庚便入伏”,随着夏至的到来,天气愈发炎热,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此时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可多吃绿豆汤、西瓜、苦瓜等清热解暑食物,保持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以最好状态迎接夏日挑战。

2025年夏至,别具意义。今年是青蛇年,又是农历双春年、闰月年,夏至落在农历五月廿六日,恰逢十二建星中的“平日”。这些元素在传统文化中寓意丰富,虽身处现代社会,但我们仍应怀着敬畏之心了解传承,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夏至之美,于天地间演绎,于心灵处留痕。情动于此,遂吟成一诗:《七律.夏至》(平水韵)

炎暑初临逢夏至,

蝉鸣蛙鼓韵悠扬。

群山染翠迎骄日,

菡萏摇红映绿塘。

玉米昂头添锦绣,

地瓜漫蔓织青苍。

昼长夜短时光妙,

愿化清风梦亦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