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1
分享

小暑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唐代诗人元武衡的诗句,如同一缕清风,将小暑的气息悄然送至。当晨曦初照窗棂,小暑悄然降临。微风轻拂窗帘,如乐手低吟季节密语,带来丝丝清凉,润泽夏夜闷热的身心。远处雄鸡啼鸣,清脆悠扬,劈开晨霭,提醒人们今日小暑。那蓬勃盛夏,正沿晨光走来。这啼鸣撩拨心弦,让我心生雀跃,仿佛被无形之手牵引,迫不及待起身。我渴望探寻小暑背后故事,领略其独特风景,深信大自然在这个节气,已备好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宴,待我揭开神秘面纱。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宛如一把神秘钥匙,悄然开启盛夏之门,让万物沉浸于热烈蓬勃的氛围中。我怀揣一丝清凉,移步大明湖,想着此刻的湖畔定有别样景致,满心渴望在晨练时与小暑亲密邂逅。清代乾隆帝曾赋诗咏大明湖:“卓冠七十二,分汇明湖,几曲绕琼房,一泓映绮疏。”这诗句里的湖光水色,此刻想来更添几分向往,不知今日的大明湖,会以怎样的姿态迎接小暑?

小暑初候“温风至”。相传钱塘江畔有位烧窑的冯师傅,每年小暑前后总因窑温失控烧坏陶器。这年小暑,他遇见个摇蒲扇的老者,扇底送出的风竟带着窑土的清香。“老丈这风好生特别?”老者笑指江面:“温风不是热风,要取午时东南风,拌入荷花露、揉进新稻香。”说罢将蒲扇赠予他。冯师傅依言改制窑炉,果然烧出青如天、明如镜的陶器。后人方知,小暑头五天刮的温风,原是老天爷在给窑工送秘方。这个传说里,藏着炎炎夏日的酷热难耐,太阳倾洒的光热仿佛要将万物融化,也让人感叹古人对自然的敏锐洞察——小暑的风,竟蕴含着如此奇妙的奥秘。

不知不觉,我来到大明湖南丰祠南侧的雨荷厅,此地又名雨荷亭。1741年夏末秋初,正值赏荷之时,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南,微服游大明湖。在雨荷亭处,他忽闻悠扬琴音,循声见到一位淡妆抚琴的女子。二人相谈甚欢,引为知己,便在湖畔暂住,吟诗作画、抚琴弈棋、荡舟赏荷,其乐陶陶,传为千古佳话。

而我此刻站在雨荷厅前,眼前层层荷叶错落有致,如绿玉盘般高低相间地浮于水面,在初阳映照下,露珠闪烁似珠。粉色荷花姿态万千,有的含苞宛如娇羞少女,有的盛开露出嫩红花蕊,幽幽荷香沁人心脾。蜻蜓于花间轻盈飞舞,偶尔点水,漾起细微涟漪。此景让我不禁忆起清代刘凤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句,其生动勾勒出大明湖的灵秀,与眼前景致完美契合,古人的才情匠心着实令人赞叹,让人心瞬间沉静,沉醉在这如诗如画、充满小暑独特韵味的宁静美好之中。

小暑二候“蟋蟀居宇”。很久以前,苏州绣娘阿鸢苦于夏夜难眠,某夜忽闻窗外传来蟋蟀清鸣。循声望去,见月光下蹲着个绿衫小童,正用草茎拨弄青砖缝。“小郎君找什么呢?”“找凉快呀!”小童眨眨眼道,“蟋蟀七月迁屋檐,砖缝里藏着小暑的凉呢。”说着递来半片瓦,阿鸢贴在额上,顿觉沁凉透心。次日她绣出“蟋蟀纳凉图”,虫须纤毫毕现,成为传世佳作。原来,小暑二候的蟋蟀,是虫王派来教人们读懂砖瓦间节气奥秘的使者。这传说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传唱着人与自然的微妙联系,让人对节气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

离开雨荷厅,沿湖畔继续前行。湖面上,几艘小船悠悠飘荡,船桨轻划水面,泛起柔和的水痕。船夫身着素衣,不紧不慢地摇桨,动作节奏与小暑清晨的宁静共奏出舒缓乐章。阳光洒在船身,镀上一层温暖的金黄;远处的小船如灵动的鱼儿,穿梭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与天光之间。小暑的风携着湖水的清凉拂面而来,连发丝都跟着舒展,惬意悠然间,所有烦恼仿佛都随风飘散。

小暑三候“鹰始鸷”。传说泰山脚下游医秦三,每到小暑总采不到够年份的药草。这日见苍鹰盘旋不落,便追至悬崖,发现个白须老翁正在晾晒草药。“老神仙,这般暑天为何在此采药?”“傻小子!”老翁掀开药篓笑道,“鹰隼早已知晓暑毒盛,小暑末候晒的黄芩,抵得过三伏阳光的淬炼。”后来秦三果然发现,凡苍鹰盘旋处的崖柏、黄精,药效都格外奇佳。百姓传说,那是鹰神在替人间淬炼暑天的良药。夏日傍晚仰望天空,或许能捕捉到鹰击长空的身影,其矫健身姿在余晖映照下,成了小暑独有的风景。古人从鹰的行为中探寻到节气与草药的关联,这种顺应自然的智慧,怎能不让人赞叹?

小暑的物候与传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画卷,而它带来的气候变化,同样有着鲜明的特点。小暑虽名曰“小热”,却是炎炎夏日的开篇序曲,预示着日后愈发酷热。民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生动描绘出此时的酷热——小暑过后,阳光炽热得似要晒透万物,街头巷尾的地面热气滚烫,鞋底触地便能触及灼人的温度;空气中燥热弥漫,呼吸间尽是热浪,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笼,身上的衣物仿佛永远黏在皮肤上,每一次挪动都带着汗水的牵扯。这酷热,何尝不是大自然对万物的一场考验?

小暑时节,大自然的变化格外多彩。南方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高、湿度大,无论早晚都闷热潮湿,如同“桑拿天”;北方则因太阳暴晒、湿度小,早晚相对凉爽,以干热为主。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北方有时也会出现桑拿天,带来别样的夏日体验。城市热岛效应在此刻尤为明显,沥青路面的温度能比湖水高出十余摄氏度,相较之下,湖畔的微风凉爽便显得更为可贵。华南及东南沿海受西太平洋副高边缘偏东气流和热带气旋共同影响,午后雷阵雨和台风降水仍颇为频繁。

小暑的降雨也渐渐增多,雨带由南向北挺进,降水的主战场从江南转至北方。北方夏季雨季虽短,降水量却大,常占全年的一半以上。小暑前后,若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对峙,便会出现锋面雷雨。俗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说的正是小暑雷雨常是“倒黄梅”的信号,预兆雨带在长江中下游还会维持一阵,民间谓之“倒黄梅”,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

暑热虽盛,人们却以巧思与欢宴与之周旋。在这热烈的节气里,民间习俗丰富而有趣。小暑时节吃饺子,是北方特有的传统。小暑后恰逢头伏,民间又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之说。此时小麦产区麦收刚过不足一月,家家麦满仓。暑天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饺子便成了开胃解馋的佳品,备受喜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翻卷的饺子犹如扬花的麦浪,共享这份美食时,既能享受团聚的欢乐,又寓意着在炎夏能有个好胃口。

“食新”也是小暑的重要习俗,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各地有吃新米、喝新酒、食新果的习俗,民间还谐趣附会“吃辛”之意,期望吃下过去一年的辛苦,来年少些劳苦,祈愿风调雨顺、生活美好。这一习俗深深植根于古老的农耕文化——过去,新谷收获后,人们以“食新”表达对土地恩赐的感恩,同时祈愿未来庄稼继续丰收、生活富足。古代,人们将新谷碾米后,会精心做饭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保佑,还将新米粉制成美食与乡亲分享,传递丰收的喜悦与祈愿。

小暑还有晒书画、晒衣服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六,晒龙袍”,又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小暑若遇天晴,家家户户都会晒出衣物去潮防霉;书生们则趁机晒书,让阳光在书页间浅浅踱步,驱赶书虫,守护知识的传承。

南方水乡在小暑有乘船游河的习俗,人们亲近自然水域避暑,为夏日增添乐趣。悠悠河面上,小船缓缓前行,微风拂面,暑气渐消,人们的欢声笑语在水面荡漾,满是清凉惬意。湖畔晨练时,常能听到吊嗓子的票友或远处早市的吆喝,为这夏日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小暑的饮食讲究也颇为独特,民间有“小暑三宝”——黄鳝、莲藕、绿豆芽。小暑前后的黄鳝肉质鲜嫩,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认为其能补气血、强体质;鲜藕清热生津,常被做成凉拌藕片或藕汤,是消暑佳品,且藕与“偶”同音,有祝愿婚姻美满之意,又因“出淤泥而不染”,被视为清廉高洁的象征;绿豆芽清爽解腻,适合清炒或煮汤,能缓解暑热导致的食欲不振。此外,冬瓜荷叶汤、绿豆粥等消暑汤品也颇为常见,借食材的清凉属性帮助人们清热祛湿。

小暑养生需顺应节气特点。饮食上,针对湿邪可选用莲子、山药等健脾燥湿的食物;针对热邪,脾胃健壮者可适量食用绿豆、丝瓜等寒凉食物,脾胃虚弱者则需谨慎。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量食用寒凉食物损伤脾胃。起居方面,应适当午睡调整作息,晚睡不宜过晚,中午小憩以补充睡眠。防暑降温要适度,空调温度建议控制在26度左右,避免冷风直吹身体。运动宜选在清晨或傍晚,推荐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避免大汗淋漓,运动后要及时补水补盐。夏季心火旺盛,需注意调节情绪,可通过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避免过度激动加重心脏负担。

沿着大明湖岸的小径缓行归返,脚下的石板还留着清晨的凉意。道旁垂柳枝条随风轻摆,蝉鸣从叶间滚涌而出,偶有麻雀扑棱棱掠过枝头,鸣声清脆,似在依依道别。回首湖面,晨光中的超然楼倒映水中,飞檐翘角与粼粼波光相映,小暑清晨的景致就这样深深印在脑海。此次探寻,小暑的自然之美、文化底蕴都让我沉醉,那些独特的物候、动人的传说、多彩的习俗,以及炎夏的气候特征,无一不深深触动着我。

此刻,心底的感慨如涟漪般扩散,催我以诗为舟,载着小暑的风情欣然吟咏: 

七律•小暑(平水韵) 

温风悄至夏炎热,

蟋语砖缝暑韵长。

鹰舞苍穹凌宇志,

荷摇碧影送幽芳。

新蔬饺聚千家乐,

小酒汤融万户香。

笔墨有灵调逸趣,

江山入画胜天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