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我有幸游览蒲津黄河大铁牛,被其震撼之余,赋诗一首以表敬意:《七绝.题永济牛》(新韵)“蒲津渡口新遗址,唐代黄河大铁牛。水没土埋多少载,日出天亮又春秋。”日后,此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备受鼓舞,也更坚定了我探寻铁牛背后深厚历史文化的决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它既是文明的摇篮,又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而在黄河之畔的山西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宛如一位位坚毅的守护者,静静伫立了一千三百多年,以沉默之姿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传奇。
永济黄河大铁牛,流传着诸多动人心弦的传说,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其中,五行镇水传说巧妙融入古代五行思想,牛属“土”,土能克水,古人深信以铁牛镇守黄河,可保桥梁稳固、河水安澜,使两岸百姓免受洪水肆虐之苦,也祈愿蒲津渡浮桥长久畅通,成为连接南北的稳固通途。而守护大唐气脉传说更是为铁牛赋予了神圣使命。铁牛投入使用后,八百里秦川的粟米、丝绸、戍卒皆从其托举的浮桥上穿梭而过,送来大唐的繁荣与安宁。它曾护送玄宗西巡的车马稳步踏过浮桥,也曾如忠诚卫士般阻隔安禄山的铁蹄踏碎关隘。黄河水在铁铸的筋骨间汹涌咆哮,而铁牛始终坚毅沉默,如咬紧牙关的戍卒,将盛唐的气脉紧紧系于惊涛之上,见证着大唐的兴衰荣辱,守护着两岸的繁华昌盛。
蒲津渡,这座古老的渡口,曾是黄河上举足轻重的交通要冲。在唐朝开元年间,这里经济飞速发展,迅速跻身全国六大城市之列,两次荣升为中都(东都是洛阳,西都是长安),其地位之显赫,堪比今日的北上广深。彼时的蒲津渡,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一片繁华盛景。黄河水如巨龙般奔腾不息,河面上竹索连舟的浮桥,在波涛中摇曳。然而,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交通的日益繁忙,这座浮桥已难以满足需求,建造一座永久且坚固的大桥迫在眉睫。
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下诏,在蒲津渡修建新桥,将竹索换作铁索,开启了这项伟大的工程——黄河大铁牛便是这唐朝超级工程蒲津渡铁索浮桥的关键部分,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无价之宝”。为了建造这座新桥,可谓倾尽全国之力,仅铸造这些铁组件就用了八百多吨铁,相当于当时全国年产量的百分之八十,铁锡用量达三十六万公斤,占大唐铁锡产量将近三分之一。而那几头大铁牛,便是这座大桥的锁桩,这一拉就是将近六百年,同时也是为了镇住黄河水。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也时常泛滥成灾,给沿岸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在古人的观念中,牛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易经》中有记载:“牛对应的是坤,坤为土,土克水。”所以,用牛来镇住翻腾乖张的黄河水,成为了古人的一种美好期许。而每头牛旁都有铁人控制,正意味着“牛可镇河,人能控牛”的朴素智慧。
当我第一次站在黄河大铁牛面前,内心被深深震撼。这些铁牛全部为实心浇筑,最轻的都有四十五吨,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油蜡制模技术,一次性浇筑的铁水就需几十吨。它们体格健壮,气度非凡,尤其是大腿充满了力量,前腿后蹲,后腿下蹲蓄力,随时准备往前冲,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时光的束缚。尾巴上的横轴,是连接桥索的地方,那些斑驳的凹痕里,还藏着六百年铁索摩擦的温度。
与铁牛一同出土的,还有四个铁人,他们的身份不凡,站位亦颇有讲究。西北方向的铁人,头戴圆帽,身着长袍,鼻梁高挺,是典型的维吾尔族人形象;东北方向的铁人,体格强壮,肌肉贲张,面部表情十分彪悍,双手作勒马姿势,尽显蒙古族的豪迈;西南方向的铁人,眼窝深邃,身着藏袍,左臂穿在袍内,右臂裸露——这是藏地特有的穿法,热时脱袖,冷时裹身,藏地的风霜仿佛还在衣褶间流动;东南方向的铁人,面容文静,表情自豪,身着翻领胡服大衣,背后竟有类似燕尾的褶皱,这便是博物馆里彩陶俑常见的装束,直接推翻了“燕尾服源自18世纪欧洲”的说法。这些铁人的方位,与各民族如今的生活区域基本吻合,在唐朝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他们并肩而立,恰如一幅流动的《职贡图》,生动展现了当时民族交融、文化汇聚的繁荣景象。
铁牛铁人旁边,还有两座铁山、四个铁墩以及后面呈北斗七星形状排列的七根铁柱,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建筑体系。然而,根据史料记载,这铁牛铁人应该各有八个,但如今只找到了四个铁人、四个铁牛,其他的还沉睡在黄河之中,至今未被发现。这失落的另一半,像一首未完成的交响曲,让千年古渡多了几分留白的诗意。
1989年,考古专家们历时一年,在山西永济的河滩上打了五千多个探洞,才发现了这传说中的黄河大铁牛。它们的出土,轰动全国乃至震惊世界。然而保护却成了难题——河北沧州的铁狮子早已腐朽不堪,前车之鉴让专家们慎之又慎。最终决定原地升高12.2米,露天展示。三十多年过去,这些铁牛竟完好无损,与沧州铁狮子的沧桑形成奇妙对照,仿佛时光格外偏爱这份厚重。
如今,黄河大铁牛成为唯一一件允许用手触摸的顶级文物。当指尖抚过冰凉的铁身,那些细密的纹路突然活了过来:我看见唐朝工匠额头的汗珠坠入熔炉,听见铁水浇筑时“滋滋”的声响,闻到浮桥建成时两岸飘来的酒香。一千三百年的风雨,在掌心化作一层温润的包浆,那是无数参观者与历史对话的温度。黄河大铁牛,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往昔的风云变幻。
站于黄河大铁牛之畔,清风拂面,似闻千载岁月回响。它承载历史,传递智慧,令后人铭记过往,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