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7
分享

大暑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老辈人常说,大暑是夏天攒了整季的劲儿,要在此时尽情释放。当农历六月末的风裹挟着柏油路的焦香掠过屋檐,日历上“大暑”二字仿佛有了生命,天地间瞬间热得具象。蝉鸣稠密,似化不开的稠液;阳光炽热,如砸在地上能溅起火星子;墙角青苔也蜷缩成深绿一团,宣告着大暑已至。

指尖轻触日历上的“大暑”,仿若触碰到正午发烫的石板路,温热顺着指腹蔓延。“暑”字自带火气,上为灼灼日头破云而出,下的“者”,似俯身承热浪之人影,又若炙烫之土地。此时的烈日毫无敛意,晒软了柏油路,连屋檐下的蛛网都黏着细碎光尘。然而,正是这般极致的热,让人心中涌起奇异期待,恰似一场盛大宴席终要举杯,夏天积攒三季的热情,定要在此刻挥洒得淋漓尽致才够畅快。正如白居易在《销暑》中所写:“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热浪将人困于屋内,却也圈出一方独属清净,日子在蝉鸣与树荫里,慢慢熬出几分回甘。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陆游此诗,生动展现大暑酷热。大地如置巨大蒸笼,热气四面汹涌,让人无处可躲。室内似密不透风的桑拿房,有人袒胸露背,任凭电扇飞转,豆大汗珠仍止不住流淌;趴在地上的犬,吐着舌头,粗重喘息尽显难耐之意。路上行人寥寥,偶见几个也都脚步匆匆,或手持扇子,或用帽子遮挡烈日,仿佛与灼人热浪展开艰苦搏斗。置身其中,每寸肌肤都诉说着炎热难耐,可内心却贪恋这份直白浓烈的炽热——世间万物大抵如此,那些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往往也最令人难以忘怀。

不过,酷热的大暑于农作物而言,却是充满希望的黄金时节。“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这种高温高湿的“雨热同期”天气,正是农作物生长所需。大片稻田似金色海洋,微风拂过,波光粼粼。田间作物在暑热中奋力拔节,清脆声响可闻,它们贪婪汲取阳光雨露,为秋日丰收默默蓄力。农谚云:“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农民趁此时节,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汗水洒地,播下丰收希望。老话说:“大暑不暑,五谷不谷。”意思是大暑时节如果天气不够炎热,庄稼的收成便会受影响。事实也正是如此,越是炎热多雨,庄稼越茁壮成长,深刻印证大暑气候对农事的重要意义,恰似大地从不辜负每一份热烈滋养,人生亦不会亏欠每一份执着付出。望着田埂上弯腰劳作的身影,更能体会这份酷热背后的善意。

大暑虽酷热难耐,但对农作物意义非凡。而面对这般暑热,古人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想出诸多消暑之法。回溯古代,人们面对大暑酷热,展现出非凡智慧,想出诸多消暑妙招。自周朝起,王公贵族便将冬日冰块藏于冰窖,留待夏日享用,此为“藏冰”之法。唐宋时,藏冰渐入寻常百姓家,甚至出现专门采冰人。即便如此,夏日冰窖冰块往往所剩无几,那时的冰,珍贵如碎落月光。除藏冰解暑,古人还爱饮用凉茶驱散燥热。以小火慢煮清水,投入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余味草药,待温时饮下一壶,凉意自舌尖蔓延全身,暑气随之消散大半。除了这些借助外物的消暑方法,古人深知内心的宁静对于抵御暑热同样重要,秉持着‘心静自然凉’的道理,他们还有着独特的心灵消暑之法。酷热难耐时,他们会寻一方阴凉,或读书、或打坐,让心灵于喧嚣中觅得片刻宁静。白居易借静心消暑:“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苏东坡借大醉一场忘却暑热:“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黄庭坚登上高楼等待清风:“清风明月无人管,并坐南楼一日凉。”还有人遁入深山:“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在古人的诗意生活里,暑热似乎也变得可堪忍受,清酒一盏、一榻酣然,只待清风一缕,凉意便尽满衣梢,消得此夏悠然。品读这些诗句,指尖仿若触摸到千年前竹席的丝丝凉意,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人们对清凉的向往,始终是心底最柔软的期盼。

大暑时节的传说故事,更为这个节气增添浓郁人文韵味。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家喻户晓。车胤家境贫寒,夏夜无力点灯,便捕捉流萤装入绢袋,借微光刻苦攻读,从不间断,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此故事被《三字经》收录,成为大暑时节勤学的生动注脚。在萤火与星光交映的夜晚,不仅驱散暑热,更照亮寒门学子求知路,激励后人在困境中坚守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望着窗外闪烁流萤,不禁觉得,那些微弱光芒里,蕴含着比空调冷气更打动人心的清凉——那是心向光明时,岁月赐予的温暖灯笼。

浙江台州沿海的“送大暑船”习俗,承载独特祈愿。这一源于清代的民俗活动,最初是渔民为驱除疫病创设的祈福仪式。人们精心打造缩小版帆船,将象征灾厄的符咒、五谷等物置于船上,众人齐心协力将船护送至关口江口,任其随波远去,寓意送走暑气与瘟疫。如今,这项古老仪式已演变成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彩绘船身伴着鼓乐仪仗,既保留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又满含对风调雨顺、平安康健的美好向往,成为大暑独特文化标识。想象渔船离岸时激昂鼓声,不禁领悟到这份仪式背后蕴藏的智慧——对自然的敬畏,本就是古人最为温柔的生存哲学。

大暑前后,饮食亦有诸多讲究。辛辣温燥、肥腻厚重、生冷寒凉之物不宜多吃。民间还流传“大暑晒衣饱,平安无烦恼”的说法,此时太阳炽热,正好借其威力除秽。除适时晾晒颈部、背部、头部、四肢,还要晾晒伏姜。这一传统代代相传,常喝伏姜(三伏天晒制的老姜)茶或姜枣茶对身体益处多多。姜枣茶制作简单:取三片干姜,几粒剪开去核的红枣,一同加水冲泡五分钟即可。在三伏的四十天里,每天饮用一杯,整个夏天都会活力满满,到了冬天,也会感觉身体轻快许多,尤其是平时容易疲倦的人,更会发现与往年大不相同。亲手煮着姜枣茶,看着姜片在水中缓缓舒展,不禁感叹老祖宗的智慧:顺应时节的滋养,往往就藏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之中。

大暑时节,雷阵雨常毫无预兆地来临。“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狂风呼啸,似要拔起山峦,紧接着大雨倾盆,如决堤之河,来得迅猛,去得迅速。雨过天晴,一道长虹横跨天际,酷热瞬间消散,草香与泥土芬芳扑面而来,清新气息让人心醉神迷。池塘水漫过堤岸,泥鳅顺水流四处逃窜,孩子们见状,纷纷提着竹筛沿田埂追逐。他们将筛子横在缺口处,水流穿过筛子,小鱼、泥鳅便被拦截下来。夕阳西下,孩子们提着半篓收获,嬉笑打闹着踏上归家之路。这场雷阵雨,宛如大自然为酷热大地带来的洗礼,让世界瞬间清爽明朗。站在雨后天晴的院子里,深吸一口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不禁觉得,之前所有燥热都不过是一种铺垫——恰似人生的风雨,总会在历经泥泞之后,绽放出最动人的花朵。

当夜幕降临,大暑的夜晚便成了最惬意时刻。“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白天酷热随夜幕退去,微风轻拂,带来丝丝凉爽。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闲话家常或打牌下棋,尽情享受这份悠闲;少年们舔着冒着冷气的冰棍,甜蜜汁水顺着指尖流淌,大黄狗摇着尾巴跟在身后,似乎也忘却暑热。月夜下漫步郊野,偶见流萤点点,恍若繁星落人间,为黑夜增添几分灵动。吹着郊野微风,暑热悄然退去,只留下宁静美好。

大暑,无疑是意味深长的节气。它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与生命的顽强不屈,也教会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坚韧。“暑过热,就是凉;暑过燥,就是静;暑过夏,就是秋。”所有酷热皆为暂时,只要安于当下,耐心度过;安于未来,静心等待,终会迎来凉爽秋天。

在这个大暑时节,愿我们如夏花般绚烂,揽尽好运福气;愿我们心怀对秋天的期盼,以从容心态面对生活,新机遇定会如期而至,丰盈收获也必将接踵而来。愿我们懂得自我调节悲喜,坦然面对一切,在酷热夏日里,寻得内心宁静清凉。让我们与大暑相伴,感受自然魅力,勇敢迎接生活挑战,静待时序轮转中的丰硕安宁。

大暑,代表着极致的热爱。让我们一同度过这热烈而充满希望的时节,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温暖美好的回忆。为敬自然,怀高朋师友,特赋诗一首:

七律•大暑(平水韵)

暑气蒸腾赤日悬,

林钟逸韵夏声绵。

风吹金穗千重浪,

雨润碧禾三伏天。

古有藏冰消酷热,

今凭静意化烦煎。

雷惊霁后尘埃净,

夜赏萤光忆昔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