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3
分享

江南贡院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历史的回声总如悠扬古调,撩拨着心弦。于我而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恰似一场永不停歇的寻觅之旅,每一处承载着往昔梦想与奋斗的古老场所,都是岁月馈赠的珍贵宝藏。而江南贡院,这座声名远扬的科举圣地,宛如一颗镶嵌在时光深处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辉,令我心驰神往,终在一个寻常的清晨,轻轻叩响了这片满溢传奇的土地。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它堪称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科举考场,作为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亦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及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与占地在各省贡院之中首屈一指,创下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仅明清时期,便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于此,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只是县府学的考试之地。此后各代精心修缮扩建,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初曾充当会试场所,永乐十九年后恢复为乡试考场。到清代,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乡试考场。曾国藩、李鸿章任两江总督时大力营建,依照《千字文》顺序为号舍命名,最终形成拥有20,644间号舍及数百间附属建筑的大型贡院,占地面积超30万平方米。自江南贡院落成至晚清科举制度废除,此地走出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及上百万名举人。仅明清两朝,114名状元中就有58名出自江南贡院。众多如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龢、张謇、陈独秀等明清名人皆在此留下奋斗足迹,足见金陵文化的昌盛。随着清末科举制度因内容僵化被废止,江南贡院也终结了其历史使命。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金陵古都,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而江南贡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淮河畔。站在入口处眺望,我瞬间仿佛穿越时空,听见千年前士子们的诵读声传来,它静静诉说着科举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江南贡院分为南院和北馆两部分,接下来我便先从南院开始探寻这片科举圣地的过往。

踏入江南贡院的南院,门上高悬的横匾“江南贡院”四个大字,笔力雄健,透着历史的厚重。匾额下,那副对联“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低声讲述着贡院的往昔。它不仅是对贡院作为科举圣地的生动描绘,更是对科举公平公正精神的坚守。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扇青铜屏风,屏风上的莲藕与白鹭栩栩如生。莲藕象征着“一路连科”,承载着莘莘学子对科举之路顺遂的美好期许;而笔墨纸砚,则默默诉说着无数考生们寒窗苦读的岁月。这简单的图案与物件,凝聚着古代文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我迈过名为“跨龙门”的门槛,脚下“鱼跃龙门”的石刻画面,仿佛在瞬间赋予了这片土地灵动的气息。相传,鲤鱼跃过龙门便可化为真龙,而学子们跨过这道门槛,也仿佛在向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迈进。跨龙门两侧廊檐下,金匾光彩夺目。左边“会元、解元、案首”,右边“状元、榜眼、探花”,这些闪耀的名号,是科举时代学子们梦寐以求的荣耀,也是贡院科举文化的直观体现。在状元匾下,“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对联,展现了古代对人才全面发展的期望,不仅要有经纶满腹的文才,还需具备安邦定国的武略。此时,一位小伙正坐在中间状元宝座上,脸上洋溢着洋洋得意的神情,想必是在幻想自己高中状元时的风光场景,这一幕让我忍俊不禁,同时也突然懂得为何无数人愿为这虚名耗尽半生——那是对命运的不甘,更是对价值的证明。

向前行,迎面是三连式影壁,其上的瓷版画《南闱放榜图》,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生动地展现了明清时期江南贡院放榜的热闹景象。画中,考生们手持灯笼,神色焦急地在榜单上寻找自己的名字。那点点灯火,仿佛是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照亮了在科举道路上艰难前行的路。这一刻,他们的命运或许就此改变,金榜题名者欢呼雀跃,名落孙山者黯然神伤,人生的悲喜在这张榜单前演绎得淋漓尽致。盯着画中模糊的面容,我竟分不清那是他们的泪,还是我因感同身受而产生的幻觉——原来成败的重量,千年前与今天并无不同。

转过影壁前行,秦淮河悠悠流淌,见证着学子们的壮志豪情,亦承载着他们的失落与无奈。江南水乡,水路发达,当年,无数怀揣着梦想的考生,便是沿着这条河,乘船而来,参加决定他们命运的科举考试。

前行不远,我就来到了号舍。这些看似简陋的号舍,却是当年考生们为梦想拼搏的战场。内部仅两块板子,白天,它们是考生答卷的桌凳;夜晚,拼接起来便成了考生们休息的床铺。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考生们要度过九天六夜,忍受着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压力,谱写着自己的未来。想象着当年的场景,我的鼻尖忽然泛起酸意:原来所有光鲜的背后,都是常人熬不住的孤独与坚持,这不禁让人感叹他们的坚韧不拔。穿过魁星廊,一座古朴的楼阁悄然入目,这便是魁星阁。阁内供奉着一尊魁星像,魁星,这位掌管文运的星神,一手执笔,一手捧墨,仿佛随时准备点中那幸运的新科状元。因此,过往的许多考生都会虔诚地来到这里,祈求魁星赐予好运,让自己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走出江南贡院大门,迎面矗立着一座古朴的牌坊,正中“江南贡院”四个大字镌刻其上,笔力遒劲,透着历经岁月打磨的厚重感。牌坊正中,是由清代军机大臣翁同龢题写的对联:“圣朝吁俊首斯邦,看志士弹冠而起;天府策名由此地,喜英才发轫而前。”此联表达了朝廷对贤才的渴求,也描绘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志士从这里踏上仕途、开启人生新篇的盛景。牌坊外侧另有李渔撰写的楹联:“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说的是试子们漫漫寒窗苦读,通过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实现理想抱负。穿过这座意义非凡的牌坊,我迈步进入北馆——中国科举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上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墨池,它宛如一方巨大的砚台,不仅是一处景观,更象征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水池两侧,“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千字文》文字清晰可见。《千字文》作为古代孩童启蒙读物,在科举时代,还被用来为号舍排序,方便考生对号入座。这小小的细节,无不体现着科举制度的严谨与细致。

极目远眺,明远楼,这座三层楼高的木质结构建筑,沉稳而肃穆地屹立着。明远楼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现存建筑于清道光八年(1828 年)重建,楼前匾额为清道光年间江宁知府所题。其为正方形平面,底层四面设圆拱门,二三层四面开窗,当年是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登上明远楼,凭栏四顾,整个贡院尽收眼底,可俯瞰整个江南贡院,体验当年考官的视角。整体建筑风格彰显皇家规制下的庄重与威严。如今,明远楼已成为科举历史遗迹的醒目标志,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故事。

地面建筑,以古朴华美的姿态,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荣耀与辉煌。而贡院的精华,更有藏于地下之处,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入口左侧,解元、会元、状元三座牌坊一字排开,它们矗立于此,仿佛在为科举时代的辉煌作证。古代科举考试,第一名称之为“元”:乡试第一称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为“会元”,殿试第一称为“状元”。三试联考联中皆为第一,即“三元及第”,乃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荣耀。 

沿着通道缓缓前行,侧边龙鳞状的墙体,在光影交织中散发着神秘气息,仿佛在诉说着科举考试让学子鱼跃龙门、实现人生华丽转身的传奇。130米的长廊,每一步都似在丈量历史的厚度,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汗水,象征着中国1300年漫长科举考试的历程。整面墙紧密排列的竹简,诉说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真谛,彰显知识的浩瀚无垠。刻着几十万字四书五经的墙面,一笔一划都饱含古人对知识的敬畏与传承,那正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指尖轻触冰凉墙面,密密麻麻的文字似瞬间化作无数日夜苦读的身影,他们或皱眉沉思,或奋笔疾书,为心中理想在书海奋力前行。

踏入负四层,仿佛打开一部厚重的史书,地下四层的景象徐徐在眼前铺展开来。我的参观路线从负四层起步,一层一层向上,寓意着“步步高升”。首先看到的“科第世家”牌坊,是明代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之物。其家族中父亲、祖父、曾祖父都考中举人以上功名,名副其实的“科第世家”,这座牌坊见证了一个家族在科举道路上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科举制度对家族荣耀的重要影响。

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区“为国求贤”(负四层),以编年体的方式,系统地展示了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创立于隋大业元年,历经唐宋元明各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在清代达到鼎盛。展区选取了对科举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帝王,如隋炀帝开创科举为选拔人才开辟新途径;宋代推行糊名、誊录、三年大比等制度,以才取人营造公平环境,助推社会重学风气,展厅中宋代“唯有读书高”陶俑便印证了这一点。展区还纳入武举内容,通过各级科举相关的试卷、规章等文物,结合多媒体互动与场景再现,全面阐述科举从诞生到鼎盛的历程,完整呈现古人应试之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庄瑶的殿试卷真迹,全文22折、1973字一气呵成,无一处修改。试卷中“臣”字靠右缩小书写显自谦,“皇帝”“圣怀”等词另行顶格书写表尊崇,且顶格字词底面整齐,尽显考试规范与考生的严谨态度。

第二个展区“鱼龙变化”(负四层),解析科举进阶之路:童试取秀才,乡试中举人(解元),会试得贡士(会元),殿试成进士(状元)。清代贡院分布图与林则徐制定的《入闱规约》,揭示了秋闱九天六夜的严苛——采用三路点名式,分批次、分时段增设检查入口以保证考生有序进场,同时严格规范入场穿着与携带物品,舞弊者严惩不贷,考生需在号舍中笔耕不辍。展厅内两排四列的雕像神态各异,或愁眉不展,或奋笔疾书,生动还原了古代学子殿试场景,诠释了读书人考中进士后“登龙门”、实现“鱼”变“龙”、踏上仕宦之路的蜕变。

江南贡院人才辈出,馆内完好保存着清朝年羹尧殿试策的复制件,以及各朝代榜眼、探花、状元的牌匾。几位游客正对着这些展品热议良久,恰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的喜悦与憧憬的生动写照。

第三个展区“金榜题名”(负三层),藏着考生们最关切的成绩答案。从宋代起,“金榜题名时”便被视作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展区内光绪二十年的皇榜尤为显眼,榜上注明考生姓名、名次及家乡,该年状元正是日后赫赫有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这里从个人高中的荣耀、家族因此获得的声望,到国家选拔人才后的发展,多层面展现“金榜题名”的意义。博物馆设有大数据库,方便游客查阅同姓同籍贯的进士名单,站在数据库前搜索同姓科举名人,仿佛能与历史对话,感受科举文化的深厚底蕴。

第四个展区“金陵佳话”(负三层),以街景还原的方式,展现明清时期南京作为江南乡试举办地,大比之年以夫子庙和江南贡院为中心的“十里秦淮”繁荣景象:街边笔墨铺、客栈鳞次栉比,科举告示前人流如织,让人仿若穿越回科举兴盛时代,切实体会到考试对南京城市发展的广泛而深远影响。

最后一个展区“源远流长”(负二层),作为科举博物馆的最后一部分,完整呈现了科举考试的终结历程。因长期以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为限,制度渐失活力,对考生思想形成禁锢,随着时代发展,其局限性愈发凸显,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科举制度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还波及东亚及西欧部分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曾实行科举,其中朝鲜科举行至936年,越南阮朝1919年才停止最后一次乡试。至此,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落下帷幕,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如同一座宝藏,深深埋藏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负二层拾级而上至负一层,墨香混着木味漫过来,这里是将科举记忆凝成物件的文创区,让游人把贡院故事带向远方。“一路连科”纹书签的莲叶泛着微光,小状元人偶红袍绣着“独占鳌头”,明远楼钥匙扣能摸到匾额纹路。游人或临摹馆阁体笔记本,或端详乡试准考证冰箱贴,孩子举着状元帽棒棒糖争论。选一件揣进怀里,仿佛把千年光阴的温度都融进掌心,转身便要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记忆,走出这座北馆的地下空间。

走出科举博物馆,我心中感慨万千。江南贡院,这座承载着千年科举文化的圣地,像一部缓缓合上的长卷,每一页都书写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奋斗,辉煌与落寞。它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在这里,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考生们一同经历着科举的喜怒哀乐。而如今,科举制度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所蕴含的公平竞争、追求知识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前行。回望那片青砖黛瓦,我突然明白:所谓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个鲜活的人,用热血与执念写就的传奇。

江南贡院,它不仅是南京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后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科举历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