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31
分享

贤令陈甘雨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人物如流星般划过,而那些真正闪耀光芒、为后世铭记的,恰似璀璨星辰,于岁月的苍穹中熠熠生辉。每当翻阅莱芜史册,总会被一个名字牵引着目光——明代莱芜知县陈甘雨。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让数百年后的莱芜人依然对其念念不忘?

带着这份好奇追溯下去,才发现他早已不是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莱芜山水间的一缕魂,是这片土地永远的“启明星”。他以非凡的德政、深厚的学养与高尚的品格,在莱芜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镌刻下永恒的印记,宛如一部宏伟的史诗,在时光的流转中,被后人深情传颂、敬仰追思。

陈甘雨,字应时,号少渠,来自福建莆田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他,在科举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那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他踏上济世之路的起点。1545年初春,他怀揣着满腔的报国抱负和济世救民的热忱,毅然踏上了莱芜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开启了意义非凡、令人赞叹的三年知县生涯。

初到莱芜,陈甘雨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元朝末年连年的战火纷飞,让这片土地千疮百孔,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亡,曾经的繁华与安宁早已消失殆尽,只留下一片荒芜与凄凉。更为糟糕的是,文献典籍在战火中也被焚烧殆尽,荡然无存。当他“延父老不能谈,质文志而未昉”,召集当地的老者询问地方的人文故事时,老人们一脸茫然,无从说起;想要查阅典籍志书,却连一本都难以寻觅,仿佛这片土地的历史被无情地抹去了。面对如此令人绝望的困境,不禁为陈甘雨担忧,不知他将如何抉择。然而,他眼神中闪烁着更加坚定的光芒,心中建设莱芜、传承文化的决心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着实令人钦佩。

他深知,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乃是重中之重,是一切发展的根基。当时的莱芜地处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连驿站都未曾设立,只有一些简陋的铺舍。陈甘雨到任后,以敏锐的眼光和卓越的洞察力,瞬间意识到交通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犹如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水。于是,他果断地在北部要冲增设了和庄、瓮口(青石关)两铺。这一举措,宛如在莱芜这片沉睡的土地上种下两颗希望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生根发芽,大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让莱芜与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仿佛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同时,他看到莱芜县治的后堂和吏所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官员和吏员们连一个像样的办公和居住场所都没有,只能在破旧的房屋中勉强维持。陈甘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即主持新盖官堂四间、吏舍四十间。当崭新的官堂和吏舍落成时,那坚固的墙壁、整齐的房舍,仿佛给官员和吏员们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让大家有了一个安定、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为莱芜的政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依托。

此外,他还深知城防对于百姓安全的重要性。于是,他带领百姓筑北门月城,浚护城河,加固城防。那高大坚固的城墙,恰似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莱芜的百姓,保障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让百姓们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不再担惊受怕。

在陈甘雨心中,文化教育始终是地方发展的根本,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所在。他深刻明白,春秋战国时代,莱芜曾留下季札、孔子和孟子等先贤的足迹,这些都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莱芜的瑰宝。他如同一位守护宝藏的使者,在县城东南人迹罕至之处,精心建立了“季孟行祠”,虔诚地敬奉季札和孟子,并立碑纪念他们的教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弘扬礼教,让先贤的智慧和品德在莱芜的土地上传承下去,滋养每一个人的心灵。

为了鼓励地方学子积极进取、追求知识,他又独具匠心地创立了“四豸史坊”,用以纪念四位因读书成名的当地杰出人士。那矗立的牌坊,宛如一座座灯塔,为未来的学子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他的激励下,不久之后,莱芜便涌现出新一批的优秀人才,举人王守身的崛起,便是陈甘雨重视文化教育的最好见证,也是莱芜文化繁荣的希望之光。

陈甘雨对自然风光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和敏锐的感知。他如同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首次对莱芜的山水资源进行精心整理,独具慧眼地筛选出“莱芜八景”,并为其赋诗。在他的笔下,“汶水西流”仿佛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流淌着岁月的故事;“棋山柯烂”则如同一幅神秘的画卷,散发着古老的气息。他的“八景诗篇”清雅隽永,每一句都仿佛是从心底流淌出的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也提升了莱芜这片土地的文化自信,让莱芜的山水在诗词的世界里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想来那时的莱芜,在陈甘雨的努力下,逐渐有了生机与活力,他踏着晨露丈量城墙,伴着暮色修订志书,连山石都记得他布鞋的温度。这般将心血熬成墨汁,把岁月刻进碑石的坚守,原是因他懂得:为官者的政绩,从不在金銮殿的褒奖里,而在百姓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实在令人动容。

除了以上这些,陈甘雨还如同一位忠诚的历史守护者,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他下车伊始即“望羊祜之巅,吊史云之祠,陟安期之山,访孟止之亭,求季嗣之墓”,不辞辛劳地刻立了孟子“止嬴论谈碑”、季札“使齐伤感碑”、平暴“三勇碑”等碑刻。那一块块石碑,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他还为乡贤高朗、董瑾、李访、王勉、陈渠、王守身等树立牌坊,将旧神观改为“季孟行祠”,以教化士民。他的这些举措,恰似一双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拂去了历史的尘埃,让莱芜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而编写一部《莱芜县志》,更是陈甘雨一直以来的心愿,是他心中的一个神圣使命。在那个文献典籍匮乏的年代,他深知县志对于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就像树根对于大树的意义,是一个地方的根基和灵魂所在。于是,他利用政务之余的每一分每一秒,四处搜集资料,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寻宝者,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深夜的县衙里,常能看到他伏案疾书的身影,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时而因想起一则轶闻而轻叩案几,时而为补全一段史实而翻阅残破卷宗。他走街串巷,走访百姓,倾听他们口中的故事,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瞬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正月十五日、离任前夕,完成了这部凝聚着他心血的志书。

嘉靖《莱芜县志》共八卷,内容全面丰富,资料翔实准确,文字洗练生动,宛如一部莱芜的百科全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书成后,他亲自带着手稿拜访章丘的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李开先,双手捧书道:“开先先生,莱芜千年史迹,险些湮没于尘埃。甘雨不才,仅以三年之功辑录成册,虽竭尽所能,仍恐有疏漏,恳请先生斧正。”李开先接过志书,翻阅之后抚掌赞叹:“少渠公真乃奇才!于政务丛集之余,能摭故实、采新闻而成此佳志,字字皆心血啊!你看这山川志里记‘棋山柯烂’的传说,竟连樵夫归家见斧柯尽烂的细节都考辨清楚,这般严谨,当为后世修志者典范!”陈甘雨闻言拱手:“先生谬赞。我不过是想让莱芜百姓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曾有过怎样的荣光。”

陈甘雨不仅在政务和文化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书法石刻更是堪称一绝,雄浑飘逸,展现出深厚的艺术修养。在泰山中路东侧的溪中,那块巨大的“中流砥柱”石刻,便是他的杰作。公元1547年中秋,陈甘雨行至泰山罗汉崖下,见一巨石挺立于湍急溪流之中,任凭浪涛冲刷仍稳如磐岩,那份抵拒激流的刚毅令他心潮澎湃。随行的书童递上早已备好的笔墨,他却推开砚台,俯身掬起一捧溪水研墨,笑道:“这般天地气魄,当用山中之水为媒。”他挥笔在石上题下“中流砥柱”四字,字体俊逸磅礴,竖列两行,字径八十厘米,既似壮志凌云的呐喊,又藏着对人生境遇的通透领悟。两侧“明嘉靖丁未中秋日”与“莆田少渠陈甘雨书”十六小字,如星子伴月,清晰镌刻着这一瞬的心灵共鸣。

触摸那些被风雨磨平的刻痕,仿佛能听见他落笔时的心声。是要做激流中的巨石吗?还是要让文字成为穿透时光的力量?或许二者皆是——他把为官的筋骨刻进石头,又将文人的温度写进风里,这是何等的情怀与境界。

在莱芜的仙人山上,他留下了“第一山”“只此是山”“宫山一览”等摩崖石刻。“第一山”三字苍劲如松,是对山水风骨的礼赞;“宫山一览”行书横列,款题“琴堂满暇”——“琴堂”源自他取杜甫“尘满莱芜甑,堂横单父琴”所命之名,“满暇”二字,尽显刑清事简的从容气度。凤凰山的“东鲁名洞”“高深绝处”,笔意飘逸若流岚,与山色相映成趣;万福山的“过此者圣”“圣水岩”“群玉窝”,字字藏禅意,似在叩问人生境界。这些石刻如星罗棋布,点缀在莱芜的山水之间,与泰山“中流砥柱”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他翰墨人生的璀璨星河,成为莱芜文化肌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德政、文章、翰墨,皆成莱芜瑰宝,共同筑就了莱芜文化史的第一座高峰,让后人在仰望中常怀敬意。

“泰山之石,镌其壮志;汶水之波,咏其深情。”虽然陈甘雨已经离开莱芜数百年,但他的名字依然灿若星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的功绩如岱宗之峙,巍峨壮观,令人敬仰;他的文章如汶水之长,源远流长,滋润着后人的心灵。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莱芜的土地上,依然可以看到他留下的遗迹,那古老的建筑、斑驳的石刻,仿佛都在诉说着他的故事,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先贤之风。他就像一座巍峨的泰山,屹立在莱芜人民的心中,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精神支柱;他又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汶水,流淌在莱芜的历史长河中,永不停息,令后人仰止追思,叹惋不已。

暮色漫过汶水时,忽然懂得:所谓不朽,从不是刻在石上的名字,而是那些被他温暖过的土地,依然带着他的体温;那些被他点亮的文化,至今还在照亮人心,陈甘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陈甘雨用他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乐章,永远在莱芜这片土地上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让莱芜的明天更加美好。

在莱芜的山水之间,陈甘雨留下的不仅是政绩,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他以笔为刃,以墨为魂,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责任融入每一处细节。我有感于此,赋诗一首以颂之:

七绝·贤令陈甘雨(平水韵)

莆田才子赴莱芜,

沥血倾心绘锦图。

志载山川弘教化,

挥毫翰墨洒通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