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2
分享

八一升旗之约

“北有天安门,南有英雄城。”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民族精神的八一广场。指尖抚过微凉的地砖,仿佛能触到九十多年前那夜的滚烫,心跳竟与远处隐约的军号声共振。它的规模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天安门广场,每一次升旗仪式都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无数人怀揣着对红色历史的敬仰汇聚于此。而每月一日在这里举行的升旗仪式,便是一场与历史、与祖国的深情之约。

转身回望,著名的八一起义纪念塔便矗立在身后。全国仅有两座城市有资格启用三军仪仗队升旗,一座是首都北京,另一座便是这座英雄城南昌。八一广场的变迁,实则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人成长史。1952年,南昌百姓扛着铁锹、推着独轮车,仅用三个月便将这片荒地改造成能容纳万人集会的人民广场。那时广场中央立着木质主席台,四周栽满梧桐树,在南昌人心中,它就像自家“大客厅”——能开大会、能跳集体舞,还能放映露天电影。广场起初并无定名,1956年有人提议“军旗升起的地方该姓‘八一’”,直到1977年纪念塔落成,“八一广场”才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字。

这座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建于1977年,为纪念南昌起义五十周年而建 。设计师们想让后人抬头就能看见历史,于是一座四十五点六米高的钢铁巨人拔地而起 。塔顶支起二十米长的汉阳造步枪,枪尖挑着八一军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塔身正面“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字,是叶剑英元帅七十一岁时题写的,老爷子写了数稿才拍板,要求笔画像刺刀、笔锋带枪声,尽显刚劲有力与庄严神圣 。塔座东、南、西三面为三组花岗石人物浮雕,分别为“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 。这塔座上的浮雕极为精妙,全是照着老照片精心雕刻而成,将当年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甚至连起义军向老百姓借瓦罐的细节都完美还原,瓦罐的样式、纹理都分毫不差,仿佛能让人透过它,看到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

2004年,广场迎来最大规模改造。设计师将纪念塔从四十五点五米增高到五十三点六米,刚好增加八点一米,暗合八一建军节;新增的八块青铜浮雕,正面刻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红色名场面,背面则是庐山、三清山等江西山水——既要记住革命热血,也不忘家乡绿水青山。改造时,南昌老表们纷纷捐出家中老物件:有人送来爷爷的起义军布鞋,有人献出红军徽章,这些故事都被写进了广场的建设史。

如今的八一广场,白天是历史的教科书,晚上变成光影剧场。纪念塔的二十七级台阶暗合1927年,踏上去像在和历史击掌。每月一号凌晨六点,这里的万人升旗仪式从不缺席,武警战士迈着一百二十八步正步穿过广场,当国旗升到二十七点八一米,恰好对应1927年8月1日——那是历史与现实的精准相拥。

每当升旗仪式临近,这座城市便被特殊的情感笼罩。凌晨时分,星光未散,广场已人头攒动:白发老人怀揣对峥嵘岁月的缅怀,年轻人渴望汲取奋进力量,孩童在父母怀中感受英雄城的气质。站在人群里,听着四周细碎的低语,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无数颗心脏在同一时空,为同一段历史而滚烫。

晨曦初露时,暖场活动渐起:青少年宫学生唱响《今天是你的生日》,纯真嗓音里满是希望;江西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军乐团奏响《歌唱祖国》,激昂旋律点燃爱国热情。

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响起,广场瞬间肃穆。武警战士组成的国旗护卫队,身着礼宾服迈着一百二十八步正步,从纪念塔下出发。他们身姿如碑,每一步都踏在历史脉络上,每声步伐都是岁月回响,现场目光紧紧追随,满是敬畏与自豪。

护旗方队目光如炬,身姿挺拔如松,每一步都踏出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每一步都承载着对国旗的无限忠诚。由武警官兵组成的方阵,正将象征国家尊严与民族希望的五星红旗护送到万众瞩目的升旗台。当他们从齐步变正步,整齐步伐响彻广场。那脚步声砸在地上,也砸在心上,恍惚看见九十年前的夜,起义军的胶鞋也曾这样踏碎过黑暗。

“向国旗,敬礼!”指挥员口令洪亮,升旗手挥臂展旗,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冉冉升起。那抹红来自四川雅安的中国红花岗岩,一百九十八块编号石材拼成旗面,像革命年代拼接的信念。当国旗升至二十七点八一米,乐曲终了——这高度藏着1927年8月1日的密码,是先辈与后人的隔空对话。那一刻,红旗与朝阳同升,映红英雄城的天空,照亮每个人的心房。眼眶忽然发热,原来有些感动从不需要铺垫,就像此刻,所有语言都不及风里猎猎的旗声。

国旗飘扬,国歌嘹亮。这一刻,山河同辉,万众一心。我们向祖国致敬,向人民军队致敬,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奋斗的先辈英烈致敬。这场仪式是纪念,更是洗礼,激励中华儿女传承红色基因,以自信发奋之姿投身强国征程。

“国旗是国家的荣誉象征、精神代表,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看着红旗,想起李大钊的话:“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南昌起义的先烈们正是如此,在黑夜中打响第一枪,用热血染红旗帜。

仪式结束后,人们或与护旗队合影,或围拢纪念塔瞻仰。塔顶汉阳造步枪挑着军旗,塔身叶帅题字笔锋如枪;浮雕里的细节诉说着:英雄城的荣光从不是石头堆成的,而是辈辈人用热血与日子攒出来的。

漫步广场,塔下台阶、周边浮雕,都是历史的注脚。1952年百姓徒手造广场的往事,改造时老表捐出的布鞋与徽章,都藏在砖石里——这里是家史与国史的交汇处。足尖轻踏过承载记忆的方砖,忽然读懂:所谓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人的体温焐热的时光。

八一广场是中国人的成长日记:从荒滩到地标,从木质主席台到钢铁纪念塔,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劲头。白天逛广场,摸着发烫的花岗岩,吹着赣江的风,才懂“英雄城”三个字的分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离开时,艾青的诗句总在心头。这座广场,这场升旗,是永恒的约定,让来过的人难忘,让未到的人向往。

南昌八一广场的升旗仪式,是永不落幕的史诗。它见证祖国昌盛、人民安康,也将见证民族复兴。而我们,会带着这份热爱与敬畏,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让英雄城的故事永远流传。

无论时光流转,这场升旗之约都将延续,成为代代中国人心中最神圣的记忆。它是英雄城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我们与祖国永恒的深情纽带。而我知道,今日的仰望已刻入骨髓,往后每一次听见国歌,都会想起此刻——红旗漫卷处,皆是山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