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此句出自唐代诗人刘言史的《立秋》一诗,寥寥数语,便将立秋时节夏去秋来的微妙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立秋,如一位温婉的使者,悄然踏入时光的门槛,将夏的热烈与秋的静美悄然衔接。当我念起这立秋的诗句,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涟漪,仿佛能感受到那时光流转间,季节交替的微妙韵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亦是秋季的开篇之章,于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准时赴约。
在古老的传说中,立秋有着许多神秘而有趣的故事,为这个节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就如“梧桐叶报秋”,在往昔的皇宫里,梧桐是必不可少的树木,皆因“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每至立秋,太史官便全神贯注地盯着那棵象征祥瑞的梧桐树。一旦第一片叶子悠悠飘落,太史官便会放声高喊:“秋来了!”这喊声如同接力一般,迅速传遍整个宫城。皇帝听闻,即刻率领将士外出狩猎,此举既是操练兵马,也是以猎物祭祀秋神,表达对秋季的敬畏与期许。而在民间,女孩们会剪下梧桐叶插于鬓间,男孩们则会吞食赤豆与井水,以求预防痢疾,这些举动逐渐成为千年不变的“迎秋仪式”,承载着人们对秋季的美好憧憬与祈愿。此时,我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那古老仪式中的人们,心中满是对他们传承千年文化的敬佩,也感叹着岁月变迁,这些传统依旧熠熠生辉。
又如“蓐收执秋”的传说,在《山海经》的记载中,秋神蓐收“人面虎爪、持巨斧”,形象威严庄重。每年立秋之时,蓐收便会挥舞手中巨斧,奋力斩断炎夏的锁链,释放出凉爽的金风,为人间带来秋意。然而,倘若人间对秋神不敬,他便会放任“秋老虎”在世间逞凶肆虐。因此,百姓们为了祈求秋神庇佑,会以新谷酿成的美酒祭祀秋神,同时通过敲铜器“啃秋”、晾晒农作物“晒秋”等方式,恳请秋神手下留情,赐予一个丰收之年。这一个个传说,让立秋在人们心中,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饱含着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沉浸在这神秘的传说里,越发觉得立秋像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情感的宝盒,每一次开启,都能收获别样的惊喜与感动。
立秋时节,大自然宛如一幅渐变的画卷,缓缓拉开秋的序幕。在甲骨文里,“秋”字仿若一只灵动的蟋蟀,寓意着秋虫低吟,谷禾渐熟,时光行至此处,四季已悄然过半。此时,天地间的气息也开始悄然转变,由夏日的奔放热烈,渐趋收敛沉静,万物在岁月的轻抚下,迈向成熟的旅程。我漫步在自然之中,看着周围的一切,心中默默感受着这季节交替的奇妙,想象着那秋虫在草丛中低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从气象学的视角来看,连续5天平均气温降至22°C 以下,才是秋季真正的开端。然而,立秋之后,“秋老虎”常常眷恋不舍,不少地方暑热依旧难耐。“三伏”中的末伏,仍在立秋之后盘踞,秋阳似火,地表温度有时甚至超越头伏和二伏。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在8月中旬率先拥抱秋天,黄河流域要到九月初才秋风送爽,江南地区则需等到九月下旬或十月初,而海南三亚,要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秋意才姗姗来迟。尽管如此,立秋的独特韵味,已在不经意间,于天地间弥漫开来。我站在这天地之间,感受着那虽未完全消散的暑热中,隐隐透出的一丝秋意,心中不禁期待着秋的完全降临,那将是怎样一番清爽宜人的景象。
立秋有三候,宛如大自然谱写的优美乐章,每一节都诉说着秋的故事。“一候凉风至”,此时的风,不再是夏日那般炽热灼人,清风拂过,带着丝丝缕缕的凉意,仿佛在人们耳边轻语,诉说着秋的温柔。“二候白露降”,随着气温的缓缓滑落,清晨时分,大地仿若被一层薄纱笼罩,雾气氤氲中,露珠悄然凝结在草地之上,宛如晶莹剔透的珍珠,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三候寒蝉鸣”,当夜幕降临,凉意渐浓,寒蝉在枝头发出凄切的鸣叫,似在为即将逝去的夏日唱一曲深情的挽歌。我聆听着这大自然的乐章,心中满是对自然神奇的赞叹,这三候,就像是秋的使者,一步步引领我们走进秋的世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在古老的时光长河中,立秋蕴含着诸多饶有趣味的习俗,每一个习俗背后,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许。
“贴秋膘”,是民间流传甚广的立秋习俗。据说,在过去,人们经过漫长苦夏,食欲不振,体重往往有所减轻。待秋风乍起,胃口大开,便渴望以美食补偿夏日的损耗。于是,在立秋这天,人们有称体重并与立夏时对比的传统,若体重减轻,便要“贴秋膘”,而首选的贴膘食材便是肉,所谓“以肉贴膘”,满怀着对健康与富足的祈愿。看着人们在立秋这天为贴秋膘忙碌的身影,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种通过传统习俗来表达对生活美好期望的方式,简单而又真挚。
“啃秋”,这一习俗亦别具风趣。老话说“立秋不啃秋,变成‘癞痢头’”,人们在立秋这天啃食西瓜、桃子、玉米、南瓜等个头较大的应季食物,寓意“啃”去暑气,赶跑秋老虎。在我国多地,立秋啃秋瓜的传统由来已久,啃完西瓜,这种夏季的消暑佳品便逐渐淡出人们的餐桌。当我看到那一个个被啃食的秋瓜,心中不禁觉得这习俗充满了趣味与生活气息,仿佛通过这一“啃”,人们就能将暑气与烦恼一并赶走。
“晒秋”,则是山区特有的一道亮丽风景,流行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每至立秋前后,农家纷纷将丰收的农作物置于庭院、屋顶晾晒,五彩斑斓的谷物、蔬果与古朴的建筑相互映衬,构成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便是“晒秋”的典范之地,篁岭晒秋更被誉为“最美中国符号”之一,每年吸引着数十万人慕名而来,赏秋拍摄,感受这独特的丰收盛景。我想象着那篁岭古村的晒秋场景,心中满是向往,那五彩斑斓的画面,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展示,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祭秋”,也称秋社,是立秋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在立秋前后,人们在家中或田间地头,摆上糕点、水果、馒头、米饭、酒水,燃起香火,虔诚祭祀谷神和土地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仪式,寄托着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祭祀的人们,脸上满是虔诚,心中默默祈祷,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依赖,这简单的仪式背后,是对生活深深的热爱与期待。
“躺秋”,在有些地方又称“卧秋”或“睡秋”。例如在江淮地区,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寻一处阴凉之地躺卧,寓意着夏天的酷热难耐即将远去,往后可以安享凉爽的睡眠。同时,也象征着夏季繁忙的农事生产告一段落,人们可以稍作休憩,享受秋日的宁静。我想,在那阴凉之处躺卧的人们,心中定是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这立秋的时节,感受着自然的变化,享受着片刻的宁静,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除了这些习俗,立秋时节,还有着独特的物候与农事特点。此时,大秋作物步入关键的生长发育阶段,大豆结荚、棉花结铃、水稻结实、高粱见红,盛大的丰收在望。正如农谚所说:“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适当的降水,对作物成熟至关重要。农民们需抓住有利时机,加强田间管理,抗旱防涝、追肥除草、保花保果,并积极防治病虫害,为丰收辛勤耕耘。看着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我心中满是敬意,他们是大自然的耕耘者,也是生活的艺术家,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希望,等待着丰收的喜悦。
在历史的长河中,立秋也留下了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与诗篇。如刘翰在《立秋》中写道:“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描绘出一幅立秋时节,秋意渐浓,人在清凉秋夜中的悠然画面。而陆游的“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则直白地表达了对立秋时节的喜爱之情。品味着这些文人墨客的诗篇,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一同感受着立秋的美好,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些诗篇,是立秋最美的注解,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立秋,不仅是自然节气的转换,更是人体养生的关键节点。《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保持心情舒畅,早睡早起,顺应阳气的收敛,使肺气得以舒展。同时,要注意气候冷热变化,避免贪凉吹风,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在饮食方面,应清淡为主,多选择甘润养肺、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雪梨、苹果、甘蔗、石榴等含水量丰富的水果,以及银耳、蜂蜜、芝麻、核桃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材,少吃寒凉辛辣之物。了解到这些养生知识,我心中暗自提醒自己,要顺应自然的节奏,在这立秋时节,好好调养身体,以最好的状态迎接秋天的到来。
在民间,关于立秋,还有着“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公秋爽,母秋凶”“睁眼秋丢又丢,闭眼秋收又收”等有趣的说法。今年,恰逢早秋、公秋与闭眼秋。按照传统说法,早秋意味着凉爽将至;公秋会带来较为宜人的气候;而闭眼秋则预示着丰收的好年景。听到这些有趣的说法,我心中满是期待,期待着这早秋、公秋与闭眼秋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秋天,让我们感受到秋的清爽与丰收的喜悦。
立秋之后,虽然仍有暑热残留,但早晚温差逐渐增大。此时,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做好保养。在睡眠上,宜晚上十点入睡,早上六点起床,保证充足且规律的休息。在饮食上,为预防秋燥,可适量食用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姜可从夏季一直食用到秋季,它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开胃等诸多益处。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款姜枣茶:取三片干姜(不去皮)、几颗去核红枣,加入适量红糖,若条件允许,再添些桂圆、枸杞,加水浸泡五分钟后饮用,可滋养脾胃。若觉得自行搭配麻烦,市面上也有科学配比好的姜枣茶包,一次一袋,用八十度开水冲泡十分钟即可,其配料表干净,仅含红枣、干姜、枸杞、重瓣玫瑰等对人体有益的草本食材,一家老小皆可饮用。想到这姜枣茶的温暖与滋养,我心中满是温馨,在这即将到来的秋天,一杯姜枣茶,不仅能温暖身体,更能温暖人心。
“秋立不解夏意,万物酝酿丰收。”立秋,是一场盛大的期许,是岁月馈赠的诗意时光。它让我们在暑热未消中,感受到秋的悄然临近;在忙碌的生活里,寻得片刻的宁静与诗意。当我再次回味立秋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恩,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恩这悠久的传统文化。在这叠翠鎏金的动人时节,愿我们能如古人般,顺应自然,珍视生活的每一份美好,与播种时的期待撞个满怀,深情拥抱又一季佳期,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温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