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东路寻花径,闲步西湖会草亭。水漫金山千古戏,人言恩爱万家情。"2018年7月3日发表于中国作家网的这首《七绝·雷峰清吟》(新韵),寥寥二十八字,便将雷峰塔的地理意趣与传说魂韵凝于笔端。循着诗中路径向西湖南岸走去,雷峰塔正静静伫立在夕照山巅——它是历史褶皱里的见证者,是传说长河中的承载者,千年岁月在塔砖间流转,无数故事随檐角风铎轻响,在湖光山色间漾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雷峰塔,初名皇妃塔,又称西关砖塔,俗称"黄妃塔",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南山路15号,地处西湖风景区南岸的夕照山之上。这座塔总高71.679米,总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6089平方米;塔身对径28米,边长11米,周长88米。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它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的仿唐宋楼阁式建筑,各层覆盖铜瓦,转角处设有铜质斗拱,飞檐翘角,塔底则是原雷峰塔的遗址。关于雷峰塔的兴建,相传是为珍藏"佛螺髻发"所筑。其建造者为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之孙钱弘俶,钱弘俶终身信佛,毕生修建了众多佛塔,雷峰塔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该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历代屡经重修,现存建筑以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于2002年重建完成,其独特的设计与深厚的文化价值,让这座重生的古塔在新时代依旧焕发光彩。
漫步雷峰塔前的牌坊下,抬头便见坊上横匾额:"雷峰胜境"四个大字,笔力遒劲,与古朴庄重的塔身相映成趣。此刻再回味"闲步西湖会草亭"的诗句,竟觉千年前的诗思与眼前实景重叠——"闲步西湖会草亭",我仰望着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传说的建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伫立在西湖之畔,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人间的悲欢离合。
穿过"雷峰胜境"牌坊,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来到塔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巍峨耸立的新塔,而连接塔基平台的,是全国最早的户外手扶电梯。这道独特的现代风景线自2002年与新塔同步落成,便成了游客热议的焦点——百米长的梯级沿着山势坡度而上,如一条银链穿梭在葱郁草木与古朴石板间,抬头望去,仿佛从尘世烟火直通向塔檐的千年云气。约2分钟的缓缓攀升里,指尖轻触扶栏,既能细赏塔身铜瓦的流光,又能感觉到西湖吹来的风。它为步履蹒跚者铺就坦途,也引来了关于古今相融的争议——有人憾其与古塔沧桑感违和,亦有人赞其让千年胜境触手可及,成为历史厚重与现代温度碰撞出的独特注脚。
电梯缓缓而上,微风拂过,带来湖水的清新气息与花草的芬芳。路边树木郁郁葱葱,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想起了张岱在《雷峰塔》诗中所写:"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襟。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雷峰塔就像一位老僧,静静守护着西湖,见证着西湖的四季轮回。
到达电梯上端平台,从扶梯口出来之后,迎面可见"正南门"牌下并列的三座门洞。穿过三座门洞,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雷峰塔的千年废墟了,这些砖头断壁残垣,就是老雷峰塔。公元1924年9月25日(星期四)下午1点40分左右,雷峰塔轰然倒塌。当时张爱玲的男友胡兰成在他的回忆录《今生今世》中写道“我在杭州读书时,一个星期六下午在白堤上,忽听得一声响亮,静慈寺那边黄埃冲天,我亲眼看见雷峰塔坍倒。”这一天,正好是鲁迅的生日9月25日,他于1924年10月28日写《论雷峰塔的倒掉》,发表于 11 月 17 日《语丝》第 1 期。
雷峰塔为什么坍塌,原因大约有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犯杭,疑塔内伏兵,纵火焚塔。木檐、栏杆、回廊全部烧尽,只剩赭红色砖塔芯,年久失修,自此“老衲”之姿数百年未再复原。再是相传,雷峰塔的砖头里面独有一个孔,吴越国修建塔的时候,在这砖孔里面塞入了经书,所以这个砖头又叫经砖。老百姓分不清,以为这是金砖,是金子做的砖,就有很多人来挖砖头拿回家。还有传说,雷峰塔是镇压白娘子的,塔的砖头有镇宅辟邪驱蛇祈福功效,一时养蚕的、孩子升学的,还有想生儿子都来搬砖。雷峰塔历经战火、长久失修、人为挖砖,最终倒塌。
上至第二层,可见老塔双套筒:内筒、外筒,夹藏地宫,把塔砖保护起来。在2000年,考古队对此处进行考古挖掘,出土77件文物,其中有8件是国家一级文物。随着对地宫盖板上的泥土与铜钱的清理,考古人员缓缓移开地宫盖板,摆放在地宫最中央的是一个巨大的铁函,在铁函的侧面,有一尊释迦牟尼像,他面带微笑盘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底部莲花宝座则是由一条盘龙托举,非常精美,令人赞叹。还有一尊玉童子,他飘然站于云朵之上,被专家认为是填补了五代十国时期玉器研究空白。在众多文物中“华严经跋”碑,详载舍利子安奉之仪、经文源流,并证舍利真伪。奇事亦生:未见白蛇,却钻出一条寸许白色蜈蚣,人笑称“白娘子变形”。
走出塔基二层,扶石栏来到塔的一层北门,抬头见门上横悬由沈鹏所书“皇妃塔”一匾;门两侧挂对联,上联:“毁以火、毁以兵,几许沧桑,都付于荒烟落照”;下联:“谋于朝、谋于野,十方欢喜,共生成宝界浮图”,由吴战垒撰,郭仲选书。相传,雷峰塔最初的名字是“皇妃塔”:公元977年,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为庆祝妃子黄氏生子而建,初名“皇妃塔”。因塔建于雷峰之上,后人习惯性称其为“雷峰塔”,这一名称逐渐流传开来。转至南门,可见启功书写的金字横匾额“雷峰塔”;门两侧对联,上联:“湖天涌七层佛国浮图,杰构上摩空,允宜鉴古观今,击节吟百杵疏钟、千年夕照”;下联:“吴越留两浙人文胜迹,鸿猷逢入世,正好凭高眺远,披襟揽一轮海日、万丈江涛”,由王翼奇撰,朱关田书。
步入塔内,有两座奥的斯透明观光电梯,游客可以徒步或乘坐电梯直达四楼。移步踏阶而上到达暗层。这一暗层藏着八块栩栩如生的东阳木雕,选用洁白木材雕琢,又称“白木雕”,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白蛇传》细细铺展。先是“盛会思凡”,木雕上的瑶池盛会流光溢彩,白娘子思凡降临人间,和小青来到西湖断桥边,故意施法下雨,向许仙“雨中借伞”。油纸伞下的两人“确认过眼神是对的人”,此后喜结连理,白娘子身侧立着伶俐的小青。接着是“端午显形”,金山寺的和尚法海怂恿生事,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白衣褪去,画面惊心——大白蛇的身影在烛火下蜿蜒,许仙惊倒吓死,木雕的纹路都似凝着寒意。而后是“昆仑盗草”,她为救夫君闯险地,与守草仙童刀剑相搏,每一刀都刻着决绝,终得仙草救活许仙。许仙知晓她是千年白蛇后,依旧愿长相厮守。再是为报仇,白娘子和小青“水漫金山”,浪涛翻涌间,身怀六甲的她白衣翻飞,法力虚弱被法海“囚禁塔内”。法海留下“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干”的禁锢,她白衣倚窗,许仙则在塔旁修行守候。几年后是“断桥相会”,残桥断雪间,曾经的怨恨不满终究化作了温柔体谅。终了是“破塔团圆”,他们的儿子许仕林高中状元,跪塔祈母,孝心感动上天。塔砖碎裂时,阳光倾泻而下,一家三口相拥的线条格外柔和。八块木雕,八段光阴,刀起刀落间,早已将这段传奇刻进塔的筋骨,映照着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最美好纯真的向往。
迈步登上二层,仿佛回到公元977年唐宋交替、吴越偏安之时。《吴越造塔图》这幅高约2米、总长近50米的铜质长卷,依《雷峰塔〈华严经〉刻石跋记》铺展八幕“造塔史话”,无一处断笔,尽显吴越人的虔敬。第一幕“造塔求福”,钱俶低眉合十,佛螺髻发舍利微光中,藏着对国祚、民生的忧思;第二幕“精锻宝塔”,烈焰里工匠锤击铜皮,火星四溅,刀法尽显铿锵;第三幕“奉宝入宫”,仪仗护送宝函,宫墙浅刻衬出庄严;第四幕“印经藏经”,经坊工序纤毫毕现,似有墨香萦绕;第五幕“众志成塔”,百姓搬砖运土,老妪递水瞬间藏着温情;第六幕“塔起南屏”,塔身巍峨,工匠高空作业,线条刻出风势动感;第七幕“宝塔立名”,“皇妃塔”匾额阳刻,云纹阴刻衬出佛光;第八幕“纳土归宋”,钱俶献土归宋,刀法舒缓收笔,悲喜交织。铜壁随天光变作金黄或赭红,游客绕行其间,似沿时光长廊,看塔从发愿到落成,观王朝在砖瓦中寄慈悲、于归宋时释执念,细铜线将这段历史刻入杭州永恒。
再上一层,便到了第三层。雷峰塔矗立西湖之畔,千年风雨早已将世间的盛衰悲欢一并揽入塔心。八面塔壁收束为四块青灰色的山东嘉祥青石屏,石面幽暗温润、光素无饰,仅以刀为笔,每块石屏上凿刻着三首诗词——四面石屏共十二首诗,恰似十二枚清越的磬,仿佛等游人脚步轻叩,便有叮然之声在塔间回荡。此刻且拣选其中几首低吟,听石壁与湖山一同共鸣:
北宋林逋的《中峰》勾勒山间景致:"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长松含古翠,衰药动微薰。自爱苏门啸,怀贤思不群。"诗中路径蜿蜒入云,夕照、秋涛与松翠相衬,尽显隐者情怀。元代尹廷高的《雷峰夕照》聚焦塔与湖的暮色:"烟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朦胧烟景中,古塔倚天而立,夕阳为孤峰镀上余晖,画面静谧悠远。元代凌云翰的《南屏雪钟》则绘出冬日意趣:"翠屏化作玉千层,楼近钟疏恍若凭。和雪送来清沥沥,穿云透出慢腾腾。华鲸谩意秋号月,铁马浑疑夜响冰。一百八声才击罢,雷峰又点塔中灯。"雪覆山峦如玉树,钟声穿云伴雪而来,钟罢灯起,冷寂中藏着暖意。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西湖十景·叠旧韵,雷峰夕照》直抒赞叹:"峰峰夕照都奇绝,十景惟斯旧擅名。所惜堵波登未得,付他高矗晚霞横。"盛赞雷峰夕照为十景之冠,虽憾未登顶,却见古塔矗立于晚霞之中的壮丽。清代张易的《步步娇·雷峰夕照》以词写情:"烟凝暮色和峰黯。日映浮屠晚,霞飞阵阵寒。树杪流霞,夕阳檀板。此际好留连,却如何便解归周缆。"暮色中塔影、霞光交织,道出沉醉其间不愿离去的心境。近代茅盾的《沁园春·西湖揽胜》将雷峰塔融入西湖全景:"西子湖边,保俶塔尖,暮霭迷濛。看雷峰夕照,斜晖去尽,三潭印月,夜色方浓。出海朝霞,苏堤春晓,叠嶂层波染渐红。群芳圃,又紫藤引蝶,玫瑰招蜂。人间万事匆匆,邪与正往来如转蓬。喜青山有幸,长埋忠骨。白铁无辜,仍铸奸凶。一代女雄,成仁就义,谈笑从容气贯虹。千秋业,党英明领导,赢得大同。"词中既有雷峰夕照与湖景的相映,亦融入历史感慨与时代情怀。
再上到四层,目光所及,尽是瓯塑铺展的巧思。这门源自温州的传统工艺,以桐油与泥的交融为骨,凭堆、塑、捏、贴的手法为魂,将西湖新貌凝于八面塔壁之上。立体的图景层层叠叠,绝非木雕的平浅,而是带着肌理的生动——它早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寸纹路都藏着岁月的温度。最妙的是这瓯塑与实景的呼应。画中是怎样的景致,走出门外便撞见怎样的天地。正北,西湖宝石山与保俶塔在光影里静立,如老友相望;东北方向,半个湖区的粼粼波光与半个城市的人间烟火交织,分不清是自然的馈赠还是人间的繁华;东南面,长桥卧波,西照亭隐于绿意,恰似画中走出来的留白;正南,南屏山的轮廓与净慈寺的飞檐遥遥相对,仿佛能听见晚钟的余韵;西南的瓯塑里,六和塔与钱塘江大桥共守江天,铁骨与古意相映成趣;西北方,孤山的清雅、西泠桥的婉约在塑中流淌,稍转视角,苏堤的柳影、三潭印月的朦胧便与画中景致重合,分不出哪是塑哪是真。塑中景与眼前景相融,恍若步入画境,醉了眼眸。
登上五层,"金色穹顶"金碧辉煌,金顶是一朵硕大的金色莲花,这朵莲花就叫天宫,那里面保存着修建塔的传世资料和雷峰塔的仿真模型,天宫要打开的话,莲花就降落到距离地面一米的地方,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见过穹顶。周围布置着两千零二个涂金小佛龛,象征雷峰塔在二零零二年重建新生。这五层八面门洞上方设有八框东阳木雕画面,讲述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一生故事。每一个门出去,看到的景色都不同,这里是"南屏晚钟",每天入暮时分,那里就会传来悠扬绵长的108下钟声,古朴而厚重,非常有意境。那边就是赫赫有名的"三潭映月"了,一元钱纸币的背后,就是这幅美景。站在塔顶,极目远眺,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湖面上波光粼粼,游船如织;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此时的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感慨。
看完了楼上五层,我们到雷峰塔旁边的佛舍利馆里面去看一看,当时的地宫挖掘出的大铁涵,打开铁涵里面有一个铜涵,铜涵里面就是纯银的阿育王塔。这馆里正中摆放的就是这个鎏金纯银阿育王塔,塔身内部藏有金棺,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佛螺髻发"舍利,市值估价三亿多元人民币。很多学者就把这个发现称为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考古界的十大发现之一,其它国宝文物,还有鎏金铜盘龙柱坐佛像,"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如意云纹银腰带,玉善才童子立像,玉观音菩萨等。
走出展馆,夕阳的余晖洒满夕照山,回望雷峰塔,"雷峰夕照"的胜景正清晰铺展——这处令无数文人墨客倾倒的西湖十景,此刻正以最鲜活的姿态呈现:夕阳为塔身镀上金辉,塔影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恰如林逋在《中峰》中所咏"夕照前林见,秋涛隔岸闻"的悠远意境。而这般景致,早已被浓缩进另一首诗作之中。2018年6月3日发表于中国作家网的《七绝·雷峰夕照》(平水韵),便以凝练笔触续写着这份千年诗意:
桃花有信随春令,
山色多娇映水光。
极目南屏迎晚照,
畅怀西子送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