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4
分享

处暑

处暑的脚步尚在云端,一场急雨已如银河倒泻,在夏末的天幕上书写狂草。黑云裹挟着斗大的雨点砸向地面,苍劲的白杨叶被风掀成银亮的鳞甲,红荷在秋的首演中褪尽铅华——花瓣如胭脂泪坠入碧水,唯有沾满雨珠的莲座托着鹅黄色蕊丝,在风里跳着最后的圆舞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暑,暑气至此而止”,这雨正是天地间最壮阔的逐客令,让我望着这番夏末秋初的骤变,心头先漾起几分对季节轮转的奇妙感知。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炎夏步入尾声,气候开始明显转变。这一转变源于太阳直射点南移与副热带高压南退,气温和降水均呈现显著变化:今年(2025年)8月23日清晨4点33分35秒,我们将在睡梦中迎来这一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处暑常因恰逢三伏天前后,人们更关注“出伏”而显得不太引人注目,但其实际地位相当重要。尤其是今年的处暑,交节时刻尤为特殊——既因在清晨交节属“早处暑”,又对应农历七月初一符合“早处暑”范畴,且交节当天为乙丑日,属新一轮六十甲子之第二日,象征新循环的开启,这般难得的巧合,让我格外期待这兼具仪式感与新生意的节气到来。

从气温来看,全国整体逐步下降,但南北差异明显。北方如北京、吉林、山东,白日偶有30℃左右暑气残留,夜晚在个别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却低至10℃出头,昼夜温差近20℃,暑热快速消散、舒适度显著提升;南方受“秋老虎”影响,南京、上海、武汉等多地早晚均超30℃,局地突破40℃,浙江杭州、绍兴等地至8月底仍以36-38℃高温为主,暑热消退缓慢。降水方面,全国较夏季明显减少,空气转干,北方部分地区率先进入“秋高气爽”、降水稀少的时节,南方降雨强度与频率也有所下降,仅云南、四川盆地等局地偶有中到大雨或暴雨。

当太阳抵达黄经150°,处暑的自然物候便如天地执笔写下的三行诗,以鹰隼为笔、草木为墨、稻穗为章,勾勒出秋的轮廓与丰饶。

一候鹰乃祭鸟:秋空澄澈如洗,老鹰振翅盘旋的身影愈发矫健。它们开始频繁捕猎,将捕获的鸟类整齐陈列于地面,仿佛在举行一场肃穆的自然祭祀。这并非简单的捕食,更像是对季节更迭的呼应——鹰隼以猎物为“祭品”,宣告秋日狩猎季的开启,也暗合了《礼记·月令》“孟秋行夏令,则其国乃旱,蛰虫不蛰,五谷皆复生”的警示,藏着古人对天地阳气渐收、万物蓄力冬藏的洞察,观此景象,我不禁叹服自然生灵对时节的敏锐呼应,恰是最生动的节气说明。

二候天地始肃:暑气退去的脚步里,昼夜温差悄然拉大。当第一片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地,曾经葱郁的草木便褪去浓绿,叶片在秋风中染上金黄与赭红,簌簌飘落间,天地间弥漫起“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清肃之气。这并非衰败的萧瑟,而是生命的收敛与沉淀:树木抖落枯叶以减少消耗,土壤接纳落叶化作养分,连空气都变得澄澈而微凉,正如《淮南子》所言“春女思,秋士悲”,这肃杀中藏着生命轮回的哲思,指尖触到飘落的梧桐叶,我忽然懂了这份“肃”不是凋零,而是生命蓄力的温柔姿态。

三候禾乃登:“登”即成熟之意,当田野里的早黍、春稻率先垂金,稻田便泛起金色的涟漪,农谚“处暑禾田连夜变”道尽这份丰饶的紧迫。沉甸甸的谷穗在风中摇曳,如大地奏响的丰收序曲,晒谷场上的稻谷堆成金字塔,玉米粒在竹匾里跳着踢踏舞,空气中浮动着新米的清香,恰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的生动写照。鼻尖萦绕着新米的清甜,目之所及皆是作物成熟的景象,我心中满是对丰收的喜悦与对生活的热望。

处暑,是大自然谱写的一曲温柔变奏曲,从炽热的盛夏过渡到凉爽的金秋,引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挥毫泼墨。白居易漫步曲江池畔,感受着“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暑云渐渐消散,凉风悠悠拂来,暑气的退场与秋意的萌动,在他细腻笔触下尽显无遗,借景抒发对时光流逝的喟叹 。王维则在山居之中,迎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一场新雨过后,山林间秋意更浓,傍晚时分的清新与宁静,被他巧妙融入诗句,尽显秋之静谧美好。陆游于闲适日常里,感慨“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直白地倾诉对新秋的满心偏爱,将秋日的惬意美好展露无遗。元稹则在《咏二十四气诗·处暑七月中》里,“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以舒缓的笔触,描绘出处暑时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透着一股闲适与从容。杜牧在《早秋客舍》中,一句“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从一片落叶的飘零,捕捉到秋天到来的讯息,尽显秋之敏锐与生命的流转。

处暑时节,民间素有食鸭的传统,“处暑送鸭,无病各家”,鸭肉性凉味甘,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效,与处暑滋阴润燥的养生需求契合。南京的桂花鸭,经盐、花椒腌制后再淋上桂花卤汁,咸香中带着桂花的清甜;北京的百合鸭,融入百合莲子的清新,口感软糯,滋补养颜。一家人围坐,共享鸭肉美食,既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对健康生活的美好祈愿,想象着家人围坐分食鸭肉的温馨场景,我仿佛也尝到了那份藏在食物里的团圆与安康。

处暑与中元节相邻,放荷灯的习俗饱含深情。人们将载着灯盏的莲花灯放入江河,点点烛火,随波摇曳,宛如繁星落入人间,既寄托着对逝者的绵绵哀思,也承载着对生者的美好祝愿,形成“万盏河灯照秋江”的浪漫画面。这一习俗可追溯至《东京梦华录》记载的“中元放灯”,历经岁月,至今仍在江南水乡延续,传递着人们对生命的敬重和对亲情的眷恋,望着河灯顺流而去的微光,我心中的思念与祝愿也随波荡漾,读懂了习俗背后代代相传的温情。

“农历七月八月看巧云”,处暑后,天空的云层不再如盛夏时那般厚重,而是变幻万千,似棉絮轻盈飘舞。此时,正是出游赏云的好时候,人们结伴漫步郊野,欣赏云卷云舒的美妙,观赏层林尽染的斑斓,在“秋行郊野步迟迟”的悠然意境中,感受时光流转,体悟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像黄山云海、庐山秋雾等自然奇景,更是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用镜头定格“巧云”的千姿百态,将这份自然之美永久留存。而“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民谚,恰是对此时节最生动的注解——每一场淅沥秋雨过后,昼夜温差便悄然拉大,暑气的余温被渐起的凉风驱散,天气也在雨落风来间慢慢褪去燥热,染上秋日独有的清润凉意,伴着凉风抬头望云,看云絮舒展变幻,我竟忘了时间流逝,只觉这份悠然是处暑最珍贵的馈赠。

对于沿海地区而言,处暑意味着休渔期结束后的首次捕捞。盛大的开渔节上,祭海仪式庄严肃穆,渔民们身着盛装,虔诚祈求妈祖护佑平安。随着千帆竞发,奔赴大海,海鲜盛宴、文艺汇演等活动相继展开,处处洋溢着“耕海牧渔”的丰收喜悦。浙江象山开渔节、福建湄洲妈祖祭典等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承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看着千帆竞发的壮阔场面,我仿佛能感受到渔民们对大海的敬畏与对丰收的期盼,也为这份鲜活的海洋文化深深动容。

在这由热转凉的过渡阶段,除了了解传统习俗,还需知晓养生禁忌,才能更好地顺应时节,守护身体健康。

“春捂秋冻”是流传已久的养生古训,处暑后,不宜过早增添衣物。适当接触寒凉刺激,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尤其是儿童和青壮年,更应循序渐进地添衣,让身体逐步适应气温变化。《黄帝内经》强调“秋三月,此谓容平”,过早保暖反而会阻碍人体阳气的收敛,想起往年因贪暖早早加衣而感冒的经历,我更觉遵循古训顺应时节的重要。

秋季养生重在润肺,应尽量少食辣椒、花椒等辛辣发散食物,多吃葡萄、山楂等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同时多喝些粥品,多吃新鲜果蔬,补充身体所需水分。《千金方》倡导“秋省辛增酸”,体质虚寒者可酌加少量辛温,辛辣食物容易损伤肺阴,加重秋燥症状,摸着最近有些干燥的嘴唇,我默默在心里记下这份饮食清单,想好好呵护这初秋的身体。

处暑后,应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建议22:00前入睡,6:00左右起床,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午间可小憩15 - 30分钟,缓解疲劳,恢复体力,避免因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熬夜会致使“阳气浮越,阴精耗损”,与《素问》中“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养生原则背道而驰,反思最近熬夜后的疲惫,我暗下决心要调整作息,跟着时节的节奏好好休息。

秋凉后,肌肉关节相对僵硬,运动时需格外注意。应选择散步、太极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时长控制在30 - 60分钟。突然进行剧烈运动,极易引发肌肉拉伤。《吕氏春秋》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强调了适度运动对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想着傍晚去公园散步的计划,我期待在微凉秋风中,让身体慢慢舒展起来。

秋季万物凋零的景象,容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要学会通过听音乐、阅读、旅行等方式调节情绪,多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避免陷入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中。中医认为“忧伤肺”,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管子》中“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深刻道出了情志养生的真谛,看着窗外渐黄的树叶,我告诉自己要多寻些开心事,不让负面情绪扰了这初秋的好心情。

随着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逐渐增加,但此时更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吸收,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肠胃负担,预防肥胖及各类代谢疾病。《论语》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仅体现了饮食美学,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注重饮食质量,闻到厨房里飘来的饭菜香,我提醒自己要细嚼慢咽,不辜负食物也呵护肠胃。

当青春的翠绿变为苍老的枯黄,当热烈的夏转为冷静的秋,不必为“朱颜辞镜花辞树”而遗憾,也不必因“自古逢秋悲寂寥 ”而感叹,只需多一份淡然,多一份珍惜。人生的每一段旅程,又何尝不是生命给予的馈赠呢?品味着诗人们笔下的处暑,我也学着以淡然之心看待时光流转,珍惜当下的每一段旅程。

处暑如同一首优美的诗篇,既有“禾乃登”的丰收欢歌,又有“天地始肃”的自然哲思。当我们在桂花香中品尝鸭肉的鲜美,于河灯闪烁间遥寄思念之情,在云卷云舒中感悟时光流转,便能深切领略到“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的美妙时空。愿大家在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里,调养身心,收获满满,静候人间丰收的美好时刻,让生活在这份自然的馈赠中,绽放出独属于秋日的温馨与从容,在时光的长河里,镌刻下关于处暑的温暖记忆,绵延不绝。

此刻回想处暑以来的点滴感知,我心中满是对这个节气的喜爱,也盼着能在这份美好中好好生活。值此处暑时节,一首刊载于中国作家网的《七绝·处暑》,以凝练笔触捕捉了这份秋凉初至的意趣,恰可作结:

七绝·处暑(新韵)

处暑从今炎渐退,

斗虫鸣叫带清寒。

关窗不赏穿帘曲,

入夜浮凉盖被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