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那缕温柔的阳光,宛如历史的轻抚,洒落在古老且活力四溢的长安街上。街头,一座座精雕细琢、五彩斑斓的花坛,恰似一颗颗璀璨明珠,瞬间映入人们的眼眸。此刻,我们正站在一个刻骨铭心、注定永载史册的时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光辉节点上,心底翻涌着崇敬与感慨,似有暖流与历史共鸣。
长安街的花坛,并非普通景观,而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一曲曲激昂的赞歌和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卷。每一朵鲜花,都仿若先烈们的滚烫热血所化,在岁月长河中绽放永恒光芒;每一片花瓣,犹如历史的呐喊,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近日,10座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花坛,悄然亮相长安街沿线,如磁石般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驻足打卡。
建国门西北角,那座“珍爱和平”花坛,以嵌有纪念活动会标的地球、橄榄枝与和平鸽为主景,采用五色草、四季秋海棠等植物精心制作而成。它寄托着人类对和平的深切珍视,承载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祈愿。东单东南角,“黄河赞歌”花坛凭借雄伟壮观的壶口瀑布造型,生动诠释“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磅礴气势。花坛巧妙地将写意国画、真实流水、雾森渲染等多种工艺有机融合,并搭配激昂的《黄河大合唱》音乐,全天循环播放,全方位触动人们的感官体验,耳畔旋律响起时,胸中激荡着不屈的力量。东单东北角,“中流砥柱”花坛以延安宝塔山、南泥湾、枣园、平型关等为场景,运用数十种灌木精心营造出延安宝塔等景致,深刻展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寓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东单西南角,“众志成城”花坛以巍峨的万里长城为主景,其中卢沟桥部分采用3D打印工艺,淋漓尽致地展现全民族抗战的壮烈场景,凝聚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东单西北角,“薪火相传”花坛以火炬为主景,镶嵌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文字以及“1945-2025”年号,配以红飘带、向日葵等元素,火炬与飘带搭配相得益彰,寓意伟大抗战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西单东北角,“繁荣发展”主题花坛通过塑造各行各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国家在各领域的蓬勃发展,生动彰显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象。西单西北角,“乡村振兴”主题花坛以喜庆丰收的花园式新农村幸福生活为场景,生动呈现新农村丰收的美好画面。西单西南角,“绿色生活”花坛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家园,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西单东南角,“科技强国”花坛以“薪火相传”为理念,其中神舟二十号模型制作逼真,采用多色系自然植物组合,展现科技的魅力与传承,寓意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奋进。复兴门东北角,“美好明天”主题花坛通过独特的设计与景观布局,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激励人们为创造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长安街,不仅承载着特殊的纪念意义,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它宛如一部厚重史书,记录着六百多年悠悠岁月。“长安”二字,寓意长治久安,如同一首永恒的诗篇。长安街以天安门为中心,东至建国门称东长安街,西至复兴门称西长安街,与南北中轴线在此相交,成为贯通北京城东西的横轴,享有“神州第一街”的美誉。这条大道贯穿北京七个行政区,连接着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恰似一条生机勃勃的“城市动脉”,将重要职能部门紧密相连。国家大事,如同跳动的脉搏,从这里传递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行走在这条大道上,能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开阔与大气,油然而生一股气宇轩昂的豪迈气度。
1262年,忽必烈宣布以琼华岛为中心,广建宫殿城池。据相关权威历史资料记载,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新城开始建造,顺城街大致在这一城市建设进程中逐渐形成。它最初沿着城墙而建,犹如城市的脉络,为城市的交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长安街最初称天街,彼时仅有三百七十米长,不足一公里,东侧至长安左门,大致位于国家博物馆北侧,西侧至长安右门,靠近人民大会堂北侧。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在扩建北京城时,将南城墙移至今日正阳门东西一线,元城墙被拆毁,顺城街被扩建成皇城前面宫廷广场的两翼,因广场东西两边筑有长安左门、长安右门,长安街便有了东西之分,从此开启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独特的篇章,遥想古人筑路时,不禁叹服时光沉淀的厚重。
近现代以来,长安街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改造与拓展。中国现代市政建设的创始人之一朱启钤,曾力排众议主持打通京城东西向的长安街,为长安街及北京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为缓解交通压力,市政部门拆除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将长安街向东、西分别延伸至东单和西单,街道长度达约3.8公里,“十里长街”的说法也随之流传开来。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150万民众冒着零下12摄氏度的严寒,伫立在长安街两侧,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总理。此后,东单以东、西单以西的多条胡同被拆除,改建为建国门内大街与复兴门内大街,长安街也向东延至建国门、向西延至复兴门,全长更新为约6.7公里,路宽逐步拓宽至15米至120米之间。199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长安街全线更换为智能灯控系统,同时整治并扩大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发展并未止步。2010年6月,长安街西延道路工程规划方案获批,向西延长至门头沟石担路,规划长度达51.4公里。2013年,长安街西延线项目破土动工,线路东起古城南路,向西延伸。如今,长安街东至通州潞河广场,西至首都钢铁公司东门,其及延长线全长已超过60公里,道路局部为双向10-12车道,继续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天安门城楼坐落于首都北京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点,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它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定国”。城楼通高34.7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彰显着皇帝的“九五之尊”。天安门对面,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总占地面积四十四万平方米。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高46.5米,呈“山”字形,象征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东侧是国家博物馆,它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馆藏精品达一百四十三万余件。广场中央,矗立着共和国第一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其正面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主席撰文、周恩来总理手书的碑文。碑身下方的汉白玉浮雕,展现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人们可在瞻仰厅中瞻仰毛主席遗容,驻足碑前,指尖似触到先烈热血,满心皆是敬畏。
当你走进天安门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天安门城楼隔长街对望的庄严景象。这里的每一处布置,都循着“尚中”的古法意趣——以北京中轴线为脉,如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广场的肌理,两侧景观对称铺展,既有中式美学的规整,又透着历史的厚重感。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观礼,广场内搭建了临时观礼台,可容纳3.7万人,在保障阅兵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临时观礼台的第一排被尽可能布置在离长安街较近的区域,加上长安街两侧的观礼席,阅兵当天天安门广场总计可容纳超5万人。观礼台的座椅围绕主通道斜向外依次排开,颜色选用丰饶金、城墙红和橄榄绿,其中城墙红不仅与对面天安门城墙的颜色相呼应,还与广场周围环绕的80面红旗及红色花坛布置相得益彰,形成视觉上的和谐统一。广场的花卉绿化等要素同样以金、红、绿为主色调,黄色的孔雀草、翠绿的芳草与红色的四季秋海棠,色彩单纯却不失庄重,简洁中透着气势恢宏,与周边建筑环境浑然相融。此外,观礼台绿植上还设计有长城纹,进一步烘托“众志成城”的主题,让整个广场既彰显仪式的庄重庄严,又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目光流转间,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两座年号台格外醒目,它们像两扇静静矗立的巨门,似要在时光里缓缓开启,铺陈一段难忘的记忆。台身托着“1945”与“2025”两个鎏金年份,一为往昔峥嵘,一为今日荣光,默默诉说着“众志成城”的深意。走近细看,年号台的每一处设计都藏着巧思:长城纹路蜿蜒其上,与广场外围绿植间的长城印记遥相呼应,仿佛将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凝成立体的诗,让这一国际熟知的文化符号,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底部的绿色花镜,是大地的底色,带着生生不息的希望;花镜之上,金色的“红日”缓缓“升起”,光芒柔和却坚定,不仅稳稳托住两个年份,更像一束曙光,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路。左右两侧,14只和平鸽静静伫立,它们以我国本土“北京白”鸽为原型,设计师细细揣摩鸽子的骨架,用圆雕与浮雕交织的手法,让它们仿若下一秒就要振翅。7只在左,7只在右,14只鸽子恰是十四年抗战岁月的见证,每一片羽翼都承载着对和平的守望,既是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对世界的期许。此次天安门广场核心区布置设计方案,由多部门多团队高效协作完成,他们遵循“主题鲜明、庄严庄重、简洁安全”的原则,在上百个设计方案中反复研讨、挑选、细化落实,最终呈现出这般完美景象。这一方广场的布置,更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团队用心勾勒的画卷,每一笔都蘸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未来的期许,让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在光影与色彩间,读懂那段岁月,感受那份力量。
东长安街汇聚了众多彰显繁华与文化底蕴的地标性建筑。长安俱乐部与贵宾楼饭店毗邻而建,前者是中国顶级俱乐部,会员多为商界精英;后者的7-9层可俯瞰故宫,内部复刻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大水法景观,尽显文化底蕴。百年老字号北京饭店坐落于此,1949年新中国“开国第一宴”在此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它又作为“总部饭店”,见证了诸多重要历史时刻。长892米、宽40米的王府井步行街,素有“金街”之称,“新中国第一店”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商业体汇聚于此,历史感与潮流感在此交融。总投资105亿元、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东方广场,包含东方新天地、东方君悦大酒店等,被誉为“城中之城”。北京协和医院(一部)也位于东长安街,其有着“一部协和史,半部中国医学史”的美誉,以优质医疗资源闻名,院内的“病案、教授、图书馆”被称为“协和三宝”。明代名臣于谦的纪念场所于谦祠,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于谦历仕三朝,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为官之道为人所称道。此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其所在地曾是明清时期全国会试的考场——贡院旧址;始建于1442年的古观象台,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以及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交通运输部等重要机构,北京站、北京国际饭店、长安大戏院、海关总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址、中信大厦(中国尊)等标志性建筑,共同勾勒出东长安街的独特风貌,每一处都承载着独特的功能与记忆。
西长安街则有着众多体现政务、金融与文化艺术特色的建筑。这里有北京最深的建筑——国家大剧院,其最深处达32.5米,相当于11层楼高,也是世界最大穹顶建筑之一,内部的歌剧厅、音乐厅、戏剧场等设施一应俱全,那架价值三千万元的管风琴尤为夺目,是人们感受艺术魅力的殿堂。新华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前身为乾隆皇帝为缓解香妃思乡之愁所建的“宝月楼”,因登楼可眺望对面回子营而得名,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政务门户。中国第一座新式电报大楼曾是全国电报通信总枢纽,其钟声一度成为“新中国、新北京”的标志性声音。1998年开业的北京图书大厦,被誉为“全国第一书城”,陈列出版物33万种,80%以上的图书可在此购得,是浓厚书香与文化的聚集地。国家电网、中国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金融机构汇聚于此,彰显着国家的金融实力。民族文化宫作为新中国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造型彰显中国民族风格,象征着56个民族平等团结。军事博物馆,匾额为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馆内展出的第一辆“功臣号”坦克、叶挺指挥刀等珍贵军事文物,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此外,长话大楼、首都博物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华世纪坛等建筑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西长安街的多元气质,既有政务与金融的庄重,也有文化与艺术的温润。
老舍说:“北平之秋是人间天堂。”而我要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及长安街灯火辉煌。长安街的子夜,是通往天堂的梦幻走廊,当电报大楼的钟声最后一次敲响,那回声便似一条暗河,在青砖与柏油的缝隙间悄然流淌。灯火将十里长街拉得愈发漫长,仿佛能引领人们穿越时光,一直走到明朝的永乐年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秉持“天子居中”理念,敕令于此开辟御道,“黄土垫路,清水泼街”。那黄土与今天高分子改性沥青的温度在零点交汇,历史与当下在脚下完美合龙,长安街无眠,街灯与星光在此深情对话。
夜色尚未褪尽,天安门广场已涌起人潮。三军仪仗队从金水桥畔出发,靴跟叩击地面的声音仿若心脏跳动。138步,是国旗护卫队从金水桥到旗杆的正步步数;28.3米,是旗杆的高度,也对应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28年零3个月。当国歌最后一个音符落地,太阳刚好爬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台阶,宛如一枚滚烫印章,盖在新一天的扉页上。我不禁想起1919年5月4日,同样是这样的黎明,青年学生从东交民巷奔涌而来,口号与鸽群一同掠过灰砖上空,把“外争国权”写进黎明的雾霭里。这便是拂晓时“第一缕国旗红”下升旗仪式的集体心跳。
朝晖洒下,长跑者踩着红色塑胶便道,耳机里是《Running in the 90s》,他们的步频与地铁1号线列车的运行节奏悄然契合——列车120秒一趟驶过,那规律的轰鸣与脚步声交织,像巨大的节拍器。列车钻出地面,车窗里浮出一张张通勤的脸,与地上奔跑的脸互为镜像。正午的光似一把垂直落下的利刃,将中轴线一分为二。我轻轻蹲下身,寻觅1959年的痕迹,脑海中浮现陈毅元帅“巨厦摩天惊突兀,巧工遍地斗奇葩 ”的诗句,彼时的热闹与眼前宽阔的长安街重叠,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此时的长安街,是北京最宽阔的跑道,也是历史与未来之间最短的距离,这便是“奔跑的长安”与“阳光照在方砖上”的中轴线几何之诗。
夕阳将华表镀成两支燃烧的火炬。此时,长安街的温度刚好26摄氏度,柏油路面开始散发白天储存的热量,裹挟着淡淡的焦糖味。我举起相机,镜头里一位身着红色汉服的女孩与武警战士同框,裙摆与武装带被风同时扬起,宛如一幅奇妙的拼贴画:左侧透着《韩熙载夜宴图》的雅致,右侧彰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坚毅。逆光中的天安门剪影,在金色华表的映衬下,更显庄严肃穆,这便是“金色华表”下的独特景致。
夜幕降临,长安街瞬间亮起8万盏LED灯。光带从建国门一路流淌到复兴门,仿若一条被点亮的璀璨银河。那灯光色彩丰富,有温暖的黄色、明亮的白色、鲜艳的红色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灯光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如星星般闪烁,有的如线条般流畅,有的则组成了各种图案,为长安街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地铁2号线列车在地下12米处呼啸而过,车厢里电子屏滚动播放:“今日天安门地区客流量113万人次”。地面之上,北京饭店老楼亮起1920年代的霓虹,英文字体依旧是花体;对面中央商务区(CBD)的玻璃幕墙则循环播放8K高清的《千里江山图》。传统与未来隔着一条马路对视,谁也不肯先眨眼,这是“灯的海”里十里长街的绚烂。
晚间22:00,电报大楼的钟声最后一次响起。这声钟鸣落定后,夜色里便只剩夜巡的靴声在街道间回响。复兴门桥下的地下通道里,流浪歌手抱着吉他,深情唱着《我和我的祖国》,声音在穹顶盘旋,仿若一群迟到的白鸽。他的面前摆着一张硬纸板:“今天是我来北京的第1001夜”。我不禁想起《一千零一夜》里,山鲁佐德用故事为自己续命;而这位歌手用歌声为长安街守夜,这是“回声”中的独特旋律。
我再次回到天安门广场,把一张便签贴在留言墙:“愿这条街永远年轻,愿我们都能在晨光里再次相遇”。离开时,我望着脚下平整的沥青路面,从东单到西单那约3.8公里的路程,每一寸都印刻着长安街的过往与今朝。600年前,这里是尘土飞扬的土路;100年前,这里铺上了规整的柏油路;今天,这条用高分子改性沥青铺就的大道,已成了会呼吸的城市峡谷。
《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长安街用十个时辰,将这句话书写成一部鲜活的史诗。当子夜的钟声最后一次消散,我看见环卫工人把便签一张张收进透明袋子,仿佛在收藏一整个时代的回声。明天,太阳依旧会从东方跃出地平线,将第一缕光芒洒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汉白玉浮雕,而长安街,依旧会用它宽阔的胸膛,拥抱每一个赶来的人。
此刻,我听见历史在花岗岩下流淌,新时代的足音正叩响未来的门环。长安街,这条承载着文明密码的时空走廊,终将在时光长河中永远年轻,永远璀璨,望着街灯与星光交织,心中满是对这条街的眷恋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