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宛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白露便是这样一个诗意盎然的节气。它像是大自然挥毫泼墨绘就的一幅淡雅画卷,又似一首悠扬的诗篇,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承载着无尽的情思。
我常于凌晨四点起身,踩着青石板上的凉意,看檐角垂落的露珠在晨光中碎成金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这句诗,宛如一幅绝美的秋日画卷,将白露节气的诗意与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到白露,这句诗总会萦绕心头,仿佛那些美好的人或事,都注定在这个时节悄然浮现,让人重新满怀期待与憧憬,漾起雀跃的情绪。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交节。此时北斗星指向癸位,阴气日渐浓重,夜间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水滴,密集附着在植物的茎叶与花瓣上,经阳光照射后洁白无瑕,“凌而为露,故名白露”。它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仲秋的大门,不仅折射出河洛大地初秋的斑斓色彩,更承载着千年的人文情怀,带来了独属于这个时节的韵味与风情,堪称秋天最为诗意的开端。
白露的到来,宛如大自然精心筹备的一场奇妙的气候变化盛宴。此时,太阳直射点徐徐南移,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渐次缩短,光照愈发微弱,地面散热的速度明显加快,气温下降态势显著。夏季风缓缓被冬季风替代,冷空气开始活跃起来。每至此时,我总会趁着明媚日光晾晒棉麻,那柔软的棉麻在风中轻轻摇曳,恰似在与檐角那晶莹剔透的白露相互致意,二者一静一动,于无声处共绘白露时节独有的景致。白天,阳光依旧充沛,还残留着些许夏日的温热,然而一旦夜幕降临,气温便如坐滑梯般急剧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在许多地方,昼夜温差可达10摄氏度以上,甚至更大,民间因此流传着“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说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气温快速下降的情景。而“白露”之名的由来,不仅源于自然现象,更蕴含着古人的认知智慧。“白,清也;露,润泽也”,这是一个清朗纯粹的日子:夜晚,天地湿气凝结为露落于草木,是为“阴”;清晨,晨光熹微中露珠晶莹剔透,是为“阳”。阴阳转关既是变化,亦是机遇,由热入凉的过渡里,万物既处萧落之时,也逢成熟之季——叶子开始飘落,果子日渐成熟。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作为一部围绕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关系展开的历法著作,对后世农业生产和文化研究影响深远,书中便对白露有着精准诠释:“水土湿气凝聚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代中国人以五行(木、火、土、金、水)认知世界,且五行与五色相对应——春属木色青,夏属火色赤,中央属土色黄,秋属金色白,冬属水色黑。秋露因契合秋季所属的“白色”,故被称作“白露”,恰如其形,更如其韵。若此时清晨出门漫步,会见朝露静静垂在牵牛花的藤蔓与草叶尖上,晶莹剔透,惹人驻足,让人瞬间懂得朝露的珍贵。古人早已深谙此道,常以朝露喻示生命至理——《韩非子·大体》中写道“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将法令的纯粹比作朝露;东汉曹操在《短歌行》里感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借朝露抒发人生短暂的怅惘;《金刚经》中“一切有违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偈子,更以露水形容世间万物珍贵而短暂、晶莹又易逝的特质。这般比喻,并非要唤起对“消逝”的恐惧,而是提醒我们:变化本就是生命的常态,一生恍如一瞬,一瞬亦能承载一生的重量,白露的深意,正在于“以露为鉴,学会珍惜”。
白露,更是属于游子的节气,藏着诗圣杜甫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与对生活的热忱。就连常被认为心境沉郁的他,也在白露时节流露过难得的闲悦。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安史之乱的战火未熄,流落在甘肃天水(唐秦州) 的杜甫,目睹社会动荡、百姓流离,于白露之夜仰头望月,满心怅然,伏案挥毫写下《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中把个人的骨肉分离之痛与家国的飘摇命运紧密相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更成了中国式乡愁最经典的表达。我曾在旧书摊寻得泛黄的《杜工部集》,指尖抚过“露从今夜白”时,窗外正飘着细雨,仿佛穿越千年与诗人共饮一杯愁绪。 百余年前,梁启超读到此诗,被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家国情怀与深情细腻所震撼,故乡回忆在脑海中闪过,遂尊称其为“情圣”。
而同样是公元759年,杜甫几经辗转抵达成都,暂离了战乱的纷扰。公元761年的白露当日,他见橘树凝霜、花影连枝,听马蹄轻快、舟楫逐流,终于能纵情享受晨曦放马、平安赏景的短暂欢愉。这份心境化作《白露》一诗:“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渔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诗风轻快明丽,将风物之美与心境之畅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比《月夜忆舍弟》中“戍鼓”“孤雁”营造的凄凉孤寂,两首诗勾勒出杜甫浪漫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正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短暂的美好亦能胜过长久的碌碌无为。这位用一生批判现实、赞美自然的诗人,以白露为笔,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我们懂得:发现美好、捕捉瞬间的怦然心动,用以触动被生活碾压的麻木,或许正是这微小白露带给人类的深刻启示。
原本寻常的白露,因这份诗意与情怀,从此成为万千游子心中的“滴泉”,承载着无尽的乡思。这一日,天地与游子仿佛达成共识,暑气渐消,闯荡的热情暂歇,秋高气爽间,胸怀既有远方,又萦绕着丹桂飘香般来自家的方向。当“鸿雁来,玄鸟归”,南来北往的候鸟迁徙时,游子回家的情绪也抵达顶峰——白露一过,中秋亦将接踵而至,这份时节的联结,让乡愁有了归处。我常立于老院的竹篱边,看南飞的雁影掠过瓦当,檐下的玉米串被秋阳晒成金黄的诗行,突然懂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意。
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时,鸿雁开始成群结队,向着南方展翅翱翔,它们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队列,划过高远的天空,仿佛一支训练有素的远征军,为了寻找更温暖舒适的栖息之所,毅然踏上漫长的迁徙之路;玄鸟,也就是灵动的燕子,也感知到了季节的变迁,它们不再眷恋北方的旧巢,纷纷结伴南飞,身姿轻盈地穿梭在蓝天白云之间,带着对新家园的期待与向往,跨越千山万水,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能力;其他鸟类也没闲着,它们在林间、田野中来回穿梭忙碌,敏锐地察觉到肃杀之气的临近,忙着寻找各类果实、种子等食物,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藏匿起来,“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礼记·月令》郑玄注:“羞,谓所美也。”阮元校勘记明确“羞”读若“馐”,原文仍书作“羞”),正是美食的意思,鸟儿们就像在藏珍馔一般,为过冬储备能量。这些候鸟的迁徙和鸟类的行为变化,就像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告诉我们秋天已经真切地到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白露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露,常常被视为高尚品格的象征。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借木兰之坠露与秋菊之落英,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曹操在《短歌行》里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朝露来比喻人生的短暂,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悲凉感慨。而在古代的时令信仰中,白露的露水还被赋予了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汉武帝就曾建造铜仙人承露盘,用来收集露水,期望能借此获得长生不老的秘诀,这虽然带着几分神话色彩,却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曾效仿古人,用荷叶承接朝露烹茶,茶汤中浮动的水珠,恰似时光沉淀的琥珀。
白露时节,各地的习俗也是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在福州,有着“白露必吃龙眼”的独特习俗。此时的龙眼核小肉厚,甘甜多汁,民间认为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虽然有些夸张,但龙眼本身确实具有养血安神、美容养颜等功效,在白露时节食用,既能品尝到美味,又能滋补身体,实在是再好不过。老南京人则对白露茶情有独钟,经过夏季的酷热,茶树在白露前后迎来了生长的佳期,白露茶既没有春茶的娇嫩,也没有夏茶的苦涩,而是有着一种独特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每到白露,老茶客们便会相聚在一起,泡上一杯白露茶,细品其中的韵味,感受着秋天的惬意。我曾在南京老巷深处,与茶客们围坐石桌,看紫砂壶里沉浮的茶叶,恍若沉浮的人生。
在太湖地区,渔民们会在白露节气祭祀禹王,禹王就是传说中治水有功的大禹,被渔人称作为“水路菩萨”。祭祀禹王的活动规模盛大,持续多日,期间还会搭台唱戏,其中《打渔杀家》是必不可少的一出戏,人们以此来表达对禹王的感激之情,祈求他保佑渔业丰收,风调雨顺。浙江温州一带的人们,会在白露这天采集“十样白”,也就是十种带“白”字的中草药,如白木槿、白毛夏枯草等,用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用后可以滋补身体,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而在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白露酿酒的习俗由来已久,人们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的“白露米酒”,色泽通透,滋味醇美,温中含热,略带甜味,不仅是待客的佳品,还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我曾在苏州平江路的酒肆,尝过一杯二十年陈酿的白露米酒,入口的醇厚里,藏着整个秋天的温度。
白露,既是一个诗意浪漫的节气,也是一个与农事息息相关的重要节点。“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此时的大地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华北地区的秋收作物开始成熟,田野里一片金黄,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东北平原上,谷子、高粱、大豆等农作物也到了收获的时候,收割机在田野里来回穿梭,奏响了丰收的乐章;江南地区的棉花吐絮,洁白的棉桃挂满枝头,仿佛一片白色的海洋,人们开始忙碌地采摘棉花,收获着辛勤耕耘的成果。我常于田间地头,看老农擦拭额头的汗水,将饱满的稻穗收入竹篓,褶皱的笑脸比晚霞更灿烂。
同时,白露也是播种的季节。华北地区开始为秋种做准备,翻耕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东北、西北地区则忙着播种冬小麦,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农民们不仅要忙着收获和播种,还要时刻关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他们深知,只有精心呵护这些农作物,才能确保丰收的果实颗粒归仓。
白露,是所有游子的节气,也是所有寻求转机、始终不放弃的人们的“休息室”。在这个白露时节,让我们走进大自然,闭上眼睛,深呼吸,感受自然的芬芳与韵律,感受风从耳边吹过、遥远天空的低语,感受土地的召唤与内心的声音;去触摸清晨的露珠,去聆听候鸟的鸣叫,去品尝各地的美食,去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有人饮秋茶,有人酌米酒,也有人学着候鸟,踏上乡途,既是整装待发,亦是重振旗鼓。我常于白露之夜,在豆棚瓜架下铺一方竹席,看银河垂地,听牛郎织女的私语,忽然明白:所谓故乡,不过是心头永远的白露。
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仲秋时光,在诗意与农事的交织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领悟生活的真谛,体会“我们存在、我们热爱,我们心向往之,不虚此行”的生命力量,为未来的日子积蓄能量,满怀期待地迎接下一个季节的到来。
值此之际,我轻吟《七律·白露》,任诗句与露珠在舌尖一同融化:
蒹葭摇曳露为霜,
雁字排空向远方。
玉叶凝珠沾草木,
金风送爽染山梁。
田园处处丰收景,
市井家家酿酒香。
最是游人怀故里,
一轮明月照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