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秋分

当第一缕晨光斜切过窗棂,檐角的蛛网正悬着九月的露珠。清代诗人紫静仪在《秋分日忆用济》中写下:“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凉意像丝绸般滑过衣襟时,阳光斜洒大地,阶前影子被光一寸寸拉长,像有人悄悄提醒:秋分到了。这个藏着自然奥秘与人文情韵的节气,是季节的温柔过渡,是时光酿就的诗篇,更是大自然赠予人间的珍贵馈礼。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亦是秋季六节气中的第四个,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秋分恰居秋季九十天正中。这“正中”是老天的巧思,把秋天的明亮与静谧、热烈与收敛,都分得刚刚好:既有“昼夜大致均分”的天时之妙,更含“平分秋色”的意趣之美。它通常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是天地阴阳平衡的关键节点。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的短句,精准勾勒出秋分的独特气象。这份气候的舒爽背后,是阴阳相济、万物和谐的自然规律,更藏着张弛有度的生命智慧——正如人生需在热烈绽放后沉淀蓄力,秋分,正是收敛锋芒、涵养自我的转折时刻。这一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理论等长,白昼的明亮与黑夜的静谧达成微妙平衡;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渐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景象日渐明显,昼夜温差随之拉大,气温亦逐日走低,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2025年的秋分更添殊色——交节于9月23日凌晨2时19分(北京时),是自1896年以来128年间“最晚”的一次,可谓“世纪晚秋分”(据紫金山天文台《中国天文年历》)。我捏着1897年的老皇历,像捏着一张晚点的车票,终于赶上这趟跨越世纪的秋分列车。这一日对应农历八月初二,恰是月初,连日子都透着特别的意味。古人早对秋分时刻有细致观察:“上午秋分,腊冬暖;下午秋分,腊月寒”,此中“上午”指节气交节在午前;而今年交节于子夜,民间又有“晚上秋分,单衣过冬”的说法(见湘赣一带农谚)。此外,农谚还藏着气候密码:“秋分天晴必久旱”,若当日晴朗,高气压系统或致后续干旱,不利于作物生长;“秋风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若遇雨伴雷电,则预示冬季雨雪偏少。

秋分三候,是古人对天地变化的细腻感知,亦暗合现代科学规律。我蹲在院子里观察了几日,发现古人的洞察竟与眼前景象丝毫不差。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因阳气盛而鸣,秋分后阴气渐强,雷声便渐歇;从气象学视角看,此时空气湿度降低,对流活动减弱,雷电现象减少,恰是暑气终结、秋寒初至的标志。二候蛰虫坯户:气温转凉,昆虫感知时节变化,开始用细土封堵洞穴,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本能,只为安稳越冬。三候水始涸:秋季降水减少,气候趋干,加之蒸发加剧,河流湖泊水量渐减,部分低洼处趋于干涸,与全球水循环规律完美契合。这般阴阳均衡的节气,正契合中华文化追求的平衡之道,此时暑热已退、寒凉未深,是一年中最宜人的时节,难怪老话说“秋分秋风夜,一夜凉一夜”,道尽秋分后气温渐变的温柔。

从2018年起,秋分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千年的秋分文化,就此走进当代中国的庆典时间。去年在乡下赶丰收节,稻田里的香气与农人的笑声,至今仍在鼻尖耳畔萦绕。唐代王维在《新晴野望》中写“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人的诗句里,满是秋分农忙的热闹与丰收的喜悦。

此时的田野,目之所及皆是金黄,正所谓“秋分两头忙,种麦又打场”。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稻浪里,我忽然明白:“丰收”不是书本里的词——是沉甸甸的谷粒,是农人脸颊的汗珠。北方农事里,山东、河北、吉林等地正进入玉米收割、冬小麦播种期,部分区域已启秋耕;南方湖南、江苏、福建等省则处双季晚稻收获高峰,冬小麦播种亦陆续展开,大江南北尽是忙碌的生机。宋代黄庭坚《戏咏江南风物》中“饭香猎户分熊白,酒熟渔人家擘蟹黄”的句子,更将这份丰收祥和之景勾勒得鲜活动人。

古人还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秋社日”仪式——祭祀土地神,庆贺丰收。古画里的秋社日场景:官民放假、亲友宴饮,连空气里都飘着闲适的味道。农忙过后的秋社日,官民皆放假一日,正如唐·王驾《社日》所写“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虽咏春社,然秋社仪式亦相仿;此时人们也爱约上好友齐聚欢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秋光平分昼夜,欢愉如酒香四溢,满是幸福的仪式感。

秋分养生,是古人传承千年的生命哲学。夏湿未退、秋燥已至的时节,人体最易失衡。俗语“秋分三不做,四要吃,做对了舒服一整年”,凝结着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一不熬夜——秋乏是节气转换的温柔提醒,宜早睡以养阴,午后小憩二十分钟以蓄锐;二不吃瓜——西瓜性寒解暑,秋分后需让位于苹果、梨等温润水果;三不吃辣——辛辣易助燥,宜选莲子、银耳等性平味甘之食。若说“三不做”是避害,那么“四要吃”便是趋利:一食莲子,秋日莲子鲜甜如蜜,富含微量元素;二食杏仁,皇室贡品“一克杏仁一颗心”,相传杨贵妃肤如凝脂亦得益于此;三食百合,与莲子煮粥可润肺止咳;四食茯苓,乾隆、慈禧皆爱以茯苓配伍杏仁、山药等七白食材,研磨成“七白膏”,今人称“杏仁七白饮”。晨起冲泡,杏仁香与山药的绵甜在舌尖交融,如老友重逢般熨帖。此饮集润燥、健脾、安神之效,时人语:“宁要七白饮三克,不贪黄金万两重”,虽带夸张,亦见百姓对润燥养生的偏爱。

秋分的景致,更是入画入诗。上周去郊外散步,随手拍的照片竟与古人笔下的秋景一模一样:清晨,第一缕曙光穿透薄雾唤醒大地,鸟儿在枝头欢唱,似在庆贺这平分的时光;傍晚,夕阳余晖染红河天,归巢倦鸟驮着霞光掠过天际,为静谧黄昏添了抹灵动。漫步郊外小径,路旁稻田在秋风中涌着金色稻浪,饱满稻穗低垂,似在诉说丰收喜悦;田边小溪虽浅,却清可见底,残荷半倚,仍有几尾小鱼穿影而过;远处山峦褪去夏绿,换上五彩秋装,枫叶如丹、银杏似金,松柏常青,交织成绝美的山水图景。此时桂香蟹肥、风轻云淡,宋末元初杨公远“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熏。河清疑有水,夜永喜无云。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间”的诗句,恰如其分地道出这份诗意,让人忍不住放下失衡与焦虑——这一年,我被项目节点、父母体检、高铁晚点追赶得喘不过气,而此刻,如秋分天地般,在取舍有度、得失坦然中寻得内心的平和。

秋分的习俗,藏着千年的浪漫与智慧。童年最爱的“竖蛋”游戏,总在秋分时缠着奶奶比试。当鸡蛋在木质桌面颤巍巍立起,暗合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微妙平衡。祭月传统的流转更显时空交融。周代“秋分祭月”的礼制,属“帝王礼”,未必全民,然周代祭月为皇家大礼,唐以后渐移向八月十五夜,民间中秋赏月乃唐宋以后渐兴,二者源流并非一线单传,却在明代杜堇《祭月图》(弘治—正德间作)中永恒定格:月下庭院里,供桌罗列红烛瓜果,十六人各司其职——男主人虔诚摆放贡品,女主人焚香祈祷,妇孺围候时衣袂轻扬。杜堇以工谨笔法,将皇室仪轨与市井烟火熔于一炉,画作疏密有致的布局里,藏着吴门画派的先声。“送秋牛”的乡音则让时光慢了下来。说秋人挎着竹篮,挨家送上绘有农耕图景的黄纸“秋牛”,唱词里裹着“霜降麦盖三层被”的期盼。当祝福声在青石板路上回荡,那些关于丰收的古老歌谣,便化作檐角的风铃,岁岁年年叮当作响。如今再没有一个奶奶与我比试,但每当鸡蛋颤巍巍立起,我都听见她当年的笑声——原来秋分一直在替我保存失去的时间。

秋分在文人墨客笔下,更是诗意流淌。从前读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总觉得秋天萧索,直到今年秋分,把“晴空一鹤排云上”读给收割机上的老哥听,他咧嘴笑:“鹤没见过,白鹭天天撵得稻浪乱飞!”——原来诗里的鸟,不过是他们眼里的邻居。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秋夜月光抒思乡情,月圆人未圆时,游子望明月,满心都是对故乡亲人的牵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秋景写得大气磅礴,澄澈天空下,晚霞与孤鹜齐舞,秋水与长天相融,美得让人沉醉;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中秋诗,然秋分亦值望月,古人常借月抒秋思,故移用于秋分亦无违和,把秋日情愫拉得绵长,月光洒满人间时,对亲人的思念愈发浓烈,愿清辉能为远方亲人带去安康。刘禹锡则在《秋词》中打破秋日萧瑟的刻板印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飞鹤的壮阔里,是万物在秋分的生机——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相成就的美好;他亦写“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将天地静谧与寒暑平衡的惬意融入诗中。在他眼中,秋天既有丰硕果实,更有蓬勃生机,不似春之妩媚、夏之热烈,却有着沉稳内敛的独特魅力。站在秋分节点回望,诗句里的豪情依旧动人——季节更替从非终点,而是新的轮回。

季节交替间,阴阳悄然流转,万物收敛,阳气渐藏,阴寒悄生。此时养生,无论是沏一杯八宝润润茶,还是冲一碗杏仁七白饮,都是对生命节律的顺应。不妨在这秋分时节,执一杯温热饮品坐于窗前,看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听秋风拂过树梢奏响乐章,闻空气中桂香弥漫,在诗意时光里与自然相拥、与心灵对话,聆听秋日絮语,感悟生命真谛。

秋分分的是昼夜,更是心境。如今我坐在窗前,捧着温热的茶,忽然明白秋分赠予我的,不只是凉爽的天气,更是一份从容接纳时光的心境。当我们以温热之饮抵御渐凉秋风,以平和之心接纳季节变迁,便能在寒来暑往中守住生命根基,让每个日子都浸润着从容与热爱。这杯温热的七白饮,终将冷却,而秋分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凉热交替中,永远怀揣着对生命的热望——像把刚收割的稻粒拢进仓囤,我也把自己轻轻收拢,听见谷粒在心底沙沙作响——那是下一次发芽的动静。

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吟诵,忽然漫上心头——前些年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的那首小诗,此刻又悄然浮现:

《七律·秋吟》(新韵)

溪里野鸭游绿水,

山中枫树换红装。

老松高耸繁枝翠,

小径幽深冷露凉。

风送雁声惊落叶,

袖摇孤影动斜阳。

蕾开花谢春秋在,

暑去寒来岁月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