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得像化不开的墨,周遭阒寂,只余自己的呼吸与心跳。远处偶有雄鸡报晓的清啼划破沉寂,耳畔是老母亲安稳的鼾声,一远一近,织就最踏实的人间烟火。当城市还在沉睡,老家的院落已被露水吻醒,心底忽有触动——晨露未晞的窗台边,我忽然想起今日寒露。这念头像一枚微凉的露珠,倏然唤醒了曾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的两首旧作,其一《七绝·寒露》(新韵)便先浮上心头:"寒露凉风天渐冷,黄菊耀眼花浮香。南飞鸿雁惊飘叶,北望行云落变霜。"
时光的沙漏漏至深秋,二十四节气悄然翻到了"寒露"这页。"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白居易《池上》中的秋意刚漫过心头,翻过秋分,下一页便是第十七个节气寒露,它是二十四节气里第一个"寒"字当头的深秋信使,露气寒冷,渐至凝结,闪着微微寒光,由此得名"寒露",比白露更添几分清冽,仿佛时光递来的深秋请柬,字里行间都是季节更迭的讯息。
寒露之名,藏着古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云:“斗指辛,则寒露,露寒且冷,将欲凝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注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晨起踏露而行,会发现草叶上的水珠已不复白露时的温润,指尖轻触便觉凉意沁骨,再过几日,或许就该凝结成霜了。这份寒意的递进,恰是大自然最精准的时序刻度。
古人将寒露三候写得如诗如画,藏着对天地运行的细腻洞察。"一候鸿雁来宾",自白露便陆续南迁的鸿雁,此时迎来了迁徙队伍中的“后来者”。它们或排“一”字,或列“人”字,在湛蓝的天幕上缓缓划过,宛如远方赴约的宾客,带着对温暖的追寻,也预示着寒冬的脚步近了。"二候雀(原文为雉)入大水为蛤",秋寒渐浓,枝头的雀鸟悄然隐匿,而海边却多了许多纹理与雀羽相类的蛤蜊。古人便浪漫地认为雀鸟潜入水中化作了贝类,这看似荒诞的想象,实则藏着“阴阳相易,飞物化潜”的古老哲思。"三候菊有黄华",当万物渐趋萧瑟,菊花却迎着渐重的阴气肆意绽放,黄的如金、白的似雪,为深秋添了几分生机。元稹“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一作‘变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的诗句,正是这景致最贴切的注脚——天地本应一片萧瑟,可在他笔下,处处都是风景,不仅写出了秋天的惊艳,更写出了秋天的豪迈辽阔。
历代文人墨客,更将寒露的景致与心绪凝入诗行,让秋寒载着千年诗意流转。刘长卿过太行山,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以山野生机衬寒露野趣;杜甫客居夔州,在《秋兴八首》中写下“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暮砧声里道尽深秋苍凉与人间温情。戴察夜观“萧疏桐叶上,月露冷、梧叶飘黄”,露珠映月如碎玉缀枝,清冷中藏着细碎温柔;元稹写“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于萧瑟间见秋之惊艳。柳永望雁长叹“水风清,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秋景萧疏牵出故人情思;苏轼寄弟“清似玉壶寒露冰”,以寒露喻情谊澄澈。王安石独坐“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羁旅寂寥中藏着对友人的牵挂;张九龄闲赏“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以闲适心境观天地清旷。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于残缺处见秋之佳景;陆游病愈抒怀“锦囊酒瓮非吾事,只贮千岩万壑秋”,抛却烦忧独赏秋光。这些诗句,或绘景、或抒情,于冷寒中寄温暖,在一年年秋风里,抚慰着每个诗意的灵魂。
寒露的气候,在南北大地上勾勒出迥异的画卷。秋风飒飒,秋雨萧萧,鸿雁南飞,落英缤纷,枫叶红,菊花黄,秋水凉。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阳光愈发倾斜,地面接收的热量大幅减少,白昼悄然缩短,夜晚渐渐拉长,昼夜温差可达十余度。此时的中国,像是被打翻了调色盘:东北已入深秋,白云缠绕着红山,枫叶经霜染得如火如荼,偶有早霜点缀田间;西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寒风料峭,初雪可能不期而至;南方虽仍有秋暖,却也褪去了暑热,气爽风凉,桂香渐淡而菊香愈浓。"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的谚语,道尽了这一时节的体感变化。
而在不同地域,寒露还孕育出几种标志性的天气事件。 清晨的雾最是常见,秋雨过后,水汽饱和,便会凝成白茫茫的雾霭,在辽宁东南部、四川盆地等地铺展开来,让远山近树都蒙上轻纱。若遇无风天气,城市中的废气不易扩散,还会形成烟尘与雾气交织的灰蒙蒙天幕。华西地区的秋雨则缠绵不绝,在四川盆地、黔中等地,9至10月的雨日可达二三十天,"秋雨绵绵无绝期"虽诗意,却让秋收的农人多了几分焦虑。南方的晚稻正迎来灌浆期,"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中国气象谚语》,农业出版社1982,湖南)的谚语流传已久,当长江中下游连续三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华南低于22℃,便可能造成稻谷“瘪粒”,这“晚稻杀手”让农户们时刻警惕。而在同一纬度的不同海拔,景象又大相径庭——青海与四川交界的高原山区,海拔3500m以上地带已有初雪记录,给交通和畜牧业带来考验。
节气里的习俗,藏着最鲜活的生活情趣。登高“辞青”是重头戏,因“高”与“糕”谐音,登高后总要吃块花糕。这花糕分糙、细二种,至清末,饽饽铺又创新制“金钱花糕”,遂成三品:糙花糕夹着核桃枣干,细花糕铺着蜜饯果脯,金钱花糕小巧玲珑,咬一口甜香软糯,藏着"步步高升"的期许。北京人此时最爱去香山观红叶,寒露后的黄栌与五角枫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致吸引着游人络绎不绝。饮菊花酒的习俗与重阳节相近,将菊花与糯米、酒曲同酿,古人号曰“长寿酒”,味清凉甜美。市井之间还爱斗蟋蟀,这习俗自唐天宝年间便已盛行,南宋贾似道辑《促织经》,明朝宣德皇帝更是痴迷于此,一只好蟋蟀价至数十金,史载宣德朝曾有赐金五十两之例。"促织鸣,懒妇惊"的老话,倒也提醒着人们该准备冬衣了。江浙一带则流行吃母蟹,"九月团脐十月尖",此时的母蟹黄膏丰腴,搭配菊花酒食用,鲜美又解腻。而民谚又说“寒露到,吃芝麻”,正合《内经》“秋冬养阴”之旨,芝麻糊、芝麻饼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寒露是农事的黄金节点,田间地头满是忙碌的身影。北方农谚云“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北方的小麦要赶在寒露前播完,这是农人数代相传的经验。南方则忙着播油菜、种蚕豆,菜地要及时灌水追肥,防治跳甲、蚜虫等病虫害。果树农事也不容懈怠:柑桔要施采前肥,防治红蜘蛛;杨梅需深翻改土,将杂草埋入地下肥田;枇杷要施花前肥,为来年结果蓄力。畜牧场上,农户们给畜禽防疫接种,让羊群抓紧秋膘,给蛋鸡增加光照,"寒露时节人人贮,种麦、摘花、打豆场"的谚语,正是此时农忙景象的真实写照。
农事忙罢,人的身体也进入“阳消阴长”的转折期,此时调养尤须顺应秋令。 《黄帝内经》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饮食当以滋阴润燥为主,芝麻、糯米、蜂蜜等柔润食物最宜常食,鸡、鸭、山药等可增强体质,而辣椒、生姜等辛辣之品则需少食。晨起喝碗热粥最是滋养,甘蔗粥清润、玉竹粥养阴,一碗下肚,暖意便从胃里蔓延全身。精神调养更不可忽视,"自古逢秋悲寂寥",寒露后日照减少,易生忧郁之情,不妨学古人登高赏菊,或邀友品茗闲谈,在豁达心境中抵御秋愁。"明夜相思处,秋风吹我半衾",千山寒彻,唯盼佳音不断,这份牵挂,亦是寒露里最暖的慰藉。
"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寒露就像一位时光的信使,带着寒与暖的交响,携着收与藏的期许,在岁月中静静流淌。因为感知到了寒冷,才更能体味人间温暖;因为知道了凉薄,才更能懂得情意珍贵;因为经历了苦难,才更能懂得幸福难求。它让我们看见鸿雁南归的执着,欣赏菊花绽放的坚韧,读懂农人耕耘的虔诚,更在千年诗句中,触摸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秋意与情思。这节气里的每一滴露、每一朵花、每一句诗,都是大自然的馈赠。秋意浓,风渐凉,愿添衣珍重,顺四时而安。
这份秋意与情思,为这寒暖交织的时节作结:余别作五律一首,复系于尾,其二:《五律·寒露》(新韵)
寒露天偏冷,
秋菊夜馥香。
凉风摇翠叶,
凝露欲成霜。
花底鸣虫咽,
篱边弱草黄。
残荷犹带泪,
枫火诉衷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