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3
分享

泰山广生泉记

清晨,第一缕晨光轻轻吻醒金山南麓。七十二名泉中最温润的那眼——广生泉,从北宋的传说里缓缓溢出。按《山东省志·泰山志》记载,泰山可考名泉二十余眼,“七十二名泉”实为民间泛指。泉水自龙头吐出千年的叹息,将隋文帝东巡的马蹄声、宋真宗封禅的御香,都淬成了池中锦鲤的鳞光。我且把耳朵贴在泉面,幻听千年,忽然懂得:这眼被青帝泪水浸润的泉水,曾在《隋书》泛黄的纸页间叮咚作响,又在民国的炮火中沉默成殇,此刻却在盆景园的曲径通幽处,将江南园林的韵致与齐鲁文脉的厚重,调和成一幅流动的水墨。

晨曦初染,缓步园中,忽见这般景致——

七绝·游广生泉菊展(新韵)

金山脚下古泉潺,

香绕龙头翠满园。

锦鲤吐珠凝玉露,

红墙映蕊傲霜天。

泰安金山路北首西侧的广生泉盆景园,1983年启动征地建设,1987年正式开放。园内“北宋名泉”广生泉为标志性景致,它又名眼光泉,民间俗称“阎王泉”,因水质清冽能消障明目,还获“神水”之称,泉水自亭下龙头汩汩涌出,终年潺潺。【园方预告】2025年秋菊展因秋雨延期至10月中旬,将展出30个品种、600余盆秋菊。这些秋菊依泉傍园、错落分布,与园林绿植相映成趣,“红墙映菊”“池游锦鲤”等景观点缀其间。雨中赏菊时,泉水滋养的池中锦鲤灵动游弋,枝头菊蕊凝珠,既显秋菊挺立的雅致与生机,更尽得“雨滋万点”的诗意。

泰山之雄,冠绝五岳,古人赞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以山势磅礴闻名,更因泉脉纵横显灵。历代典籍载泰山名泉众多,民间常以“七十有二”泛指,其中岱阳之“王母泉”“白鹤泉”“广生泉”并称“三股圣水”,三者皆是天精地灵之属——东面王母泉、中间白鹤泉、西面广生泉,以灵秀之姿滋养一方,而广生泉尤显特别。

它藏于泰安城郭之内,具体坐落于泰山南路金山脚下、西燕王店以南,金山路北首西侧,北邻泰安革命烈士陵园,南临泰山永景园,融江南园林之秀与齐鲁文脉之厚,如一颗温润玉珠,嵌在金山南麓的烟火深处。

广生泉所在的金山,因山体形似“金”字得名,自古便是泰安胜境。《泰山道里记》有载:“金龙四大王庙西为青帝观,顾炎武谓即《月令》所谓青帝太皞也。”这里最初名为青帝观,是青帝在泰山的下庙(青帝的上庙在泰山山顶)。青帝者,为五方上帝之一,主东方生发之气,司草木荣枯,道教尊其为太皞伏羲氏,故东岳泰山早有供奉。

历史与传说在此交织。据传隋开皇十五年,隋文帝杨坚东巡兖州时曾亲赴青帝坛祭祀,不过此说据地方志附会,《隋书·礼仪志》虽详记其“陈乐设位,如南郊之仪”的祭典规制,却未明确提及“亲赴青帝坛”。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据地方传说及地方志载,真宗曾敕封青帝为“广生帝君”,重修青帝观并赐名“广生帝君观”,观内原有的“眼光泉”也随之更名“广生泉”,只是这一说法岱庙宋碑无记载,存疑。

这眼泉水自北边的大崖壁下流出,曾有眼疾者以之洗目或作药引消障明目,与王母池畔涤尘泉“净心涤烦”之效相映,泰山周边百姓常来打水,还流传着“去泰山取圣水治病”的说法。清人唐仲冕著《岱览》时,亦专门收录此泉,赞其“泉脉通灵,泽润一方”。

可惜的是,广生帝君观早在民国时期便毁于战乱,庙宇荡然无存。历史的褶皱里,总藏着重生的契机——1983年,泰安市建设局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征地重建并命名为“泰山盆景园”;2000年又再度扩建,总占地达10余亩,后统一称为“广生泉”景观,形成如今以广生泉盆景园与广生泉游园为核心的景致,两处相邻相依,共同续写着名泉的故事。自1987年起,每年登山季,这里还会举办盆景展,让雅致景致多了几分热闹生机。

盆景园隐于机关宿舍区中,北邻环山路,南濒广生泉路,闹中取静。江南园林的韵味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红墙环绕灰瓦,曲径连通回廊,小桥横跨流水,锦鲤嬉戏池中。入园可见圆月形东北门,迎面是记述园史的影壁墙,沿右侧石径而行,门球场的绿意与园林管理处的雅致相映,夕阳下常有游人挥杆击球,笑声与泉声交织成趣。

园内核心当属广生泉亭廊,檐下匾额或书“神泉”,或题“广泉”。“广泉”二字实为“广生泉”简称,既显笔墨简洁,又暗合泉名渊源,只是这一名称来源据地方传说,岱庙宋碑无明确记载,存疑。亭廊中央以水泥覆泉井,南侧下方两只石雕龙头尤为传神,泉水自龙口汩汩涌出,丰水季时喷珠溅玉、云雾缭绕,落水处涟漪圈圈,搅碎满湖光影。湖畔泰山松、冬青却始终苍翠,即便寒冬也透着勃勃生机。园内盆景更是一绝,泰山松、柏、榆的造型千姿百态,错落有致地点缀着各色花卉,春夏时姹紫嫣红,引得游人驻足赞叹。

与盆景园相依的广生泉游园,同处金山南麓,占地约两亩,距泰安市烈士陵园仅百米之遥。作为1983年与盆景园同期规划建设的开放式空间,它与以广生泉为核心景观的盆景园共同构成“广生泉”整体景致——二者相邻相融,既延续了江南园林的雅致格调,又以不同功能互补:盆景园主打泰山松、柏、榆等盆景展示,游园则以休闲步道、亭台廊阁提供休憩空间,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带着岁月打磨的温润,蜿蜒至园内各个角落;亭台廊阁古色古香,雕梁上的花纹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

游园入口西南处,一株树龄近半百的木香花尤为出名,每到春季,洁白的花朵如云似瀑、香气弥漫,成为泰城网红打卡地;花圃中避火蕉、漏兜、黄连木等绿植错落分布,初冬时覆上一层淡黄薄纱,添了几分诗意。

游园内最引人驻足的,当属“清静轩”。这座灰瓦覆顶、红柱红窗的书房,飞檐翘角透着雅致,檐下匾额“清静轩”三字笔力遒劲,尽显文化气息。透过窗隙可见室内书画满墙,或绘山水清幽,或画花鸟灵动,或书笔墨豪情,这里如今是泰安市美术家协会广生泉写生基地,常有艺术家在此泼墨创作,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在此交融。

平日里的广生泉,少了喧嚣,多了闲适。有人在池畔漫步,听泉声潺潺;有人在轩内赏画,品墨香阵阵;还有人陪着孩子在湖边戏水,笑声清脆。偶有细雨洒落,泉眼旁的菊蕊凝珠,红墙映着带雨的菊瓣,恰应了“红墙映蕊傲霜天”的诗句,让这处景致更添几分朦胧之美。

岁月流转,广生泉见证了太多故事——康熙年间武举张所存募捐重修青帝观,《重修青帝观碑》记载着对文化的守护。此碑1990年修建烈士纪念碑时出土,现珍藏于岱庙炳灵门外南侧。如今,广生泉不再是帝王祭祀的场所,也不是仅存于典籍的名泉,而是集休闲、娱乐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园林,是泰安人身边的休闲胜地,更是游客感受泰山文化与江南园林之美的好去处。

漫步广生泉,听龙头依旧吐水潺潺,看锦鲤游弋悠悠,赏书画墨香袅袅,便知何为“小桥流水生绡墨,曲径回廊悠古韵”。这里没有泰山之巅的壮阔,却有“藏于城中的诗意”;没有名山大川的喧嚣,却有“闹中取静的闲适”,恰如一颗被时光打磨的明珠,在泰安城郭之内,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