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一开口,便把重阳的秋光酿成溅玉飞琼般的醇酎;而当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那缕穿越千年的秋风便掠过茱萸香与雁阵惊寒,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重阳,这条由诗酒、山花、酬恩、寄思共同织就的文化长河,自此在华夏大地上奔涌不息,愈远愈清,愈陈愈醇。它既是李白醉眼问菊的豪放,也是王维孤灯怀远的缠绵;是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更是伟人战地黄花的激越。当这些诗句在时光中彼此应和,重阳便成了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印记,每当秋风起时,便在华夏子孙的心头泛起层层涟漪。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这个节日留下诗篇,而若论最具风骨者,当属伟人的《采桑子·重阳》。大唐开元年间,十七岁的王维客居长安,逢重阳而忆山东兄弟,遂成千古绝唱,字句间满是思乡的孤独;北宋末年,李清照与丈夫分离,重阳夜独对“玉枕纱厨”,以“人比黄花瘦”道尽相思,其句出自《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苏轼虽在《定风波·重阳》中言“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旷达,却也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藏着“明日黄花蝶也愁”的寥落;杜甫则在战乱中感叹“弟妹萧条各何在”,让重阳满是苦涩,此句出自《九日五首·其一》。直到1929年10月,伟人养病上杭,临江纵目,落笔成词,一扫古来萧瑟——“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他将“人生易老”的短促与“天难老”的恒久相对,既认同年华易逝,更显进取之心;“战地黄花分外香”,别人眼中的凄秋,在他看来胜似春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叹萧瑟,只赞“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阔。这首词之所以千古无二,正因它跳出个人悲欢,以豁达视角观照重阳,为重阳的诗意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这一笔落在人间,恰是今岁乙巳,九九姗姗,竟逾霜降的晨光。山河无恙,日历翻至这一页,恰与千年前的韵脚重逢,我们得以在古人的韵脚里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日月并阳,“重阳”之名便由此而来。今年重阳因“双春兼闰六”,姗姗来迟,竟逾霜降,堪称本世纪最晚重阳之一;日月双九,阳气叠盛,又值“火蛇”腾瑞,老话说“要想活得久,过好九月九”,这般特殊时节里,老传统中“重阳三不动,五人要穿红”的训诫值得细品,老祖宗更早便提醒:重阳有六件事绝不可为,除前述“三不动”外,旧俗尚有三忌,每一件都是避祸的大忌。
重阳的根,深植于上古的土地。那时的人们敬畏山岳,西汉戴圣在《礼记·祭法》中写道:“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由此衍生出登高祭山、祈福避灾之俗。恰逢九月农作物丰收,人们会祭飨天帝与祖先,以谢年岁馈赠,这便是重阳最初的模样——一场承载感恩之心的秋季丰收祭祀。这一抹感恩的底色,沿西汉的阡陌迅速晕染民间,遂成风俗。“重阳三不动”的古训,正是这份传统里沉淀的生活智慧:家中不动怒,“怒是心头魔,自损好生活”,遇事平和说话,方能留住福气;家中不动怨,抱怨解不开困局,只会让家宅气场变得浑浊;家中不动欲,欲望本是无底洞,其实当下拥有的,已是最好的安排。
随着时光流转,重阳的内涵渐渐丰盈。三国时期,“重阳节”之名首次见于文字记载,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感慨:“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个节日的珍视。魏晋文人更是对重阳情有独钟,陶渊明写下“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将对重阳的偏爱与对菊花的钟情,一同融进了诗意文字里,此句出自《九日闲居》。
魏晋遗风尚未散尽,一纸诏令已自长安传来——大唐的朝阳,把重阳照得金碧辉煌。唐代的重阳,迎来了它的盛年——不仅成为民间重要节日,习俗也彻底定型。贞元四年,唐德宗诏令“重阳给假一天,百官择地追赏”,首次以制度温度托举节日高度。到了宋代,重阳的热闹更胜一筹,宫廷与民间同庆,《东京梦华录》里便记载了北宋重阳的盛况:“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元明清三代,重阳基本延续宋代习俗,一路传承至今,从未断层。
重阳时节,天高气爽,最宜登高。古人相信“清气上扬、浊气下沉”,这一日登上高处,既能畅享山间清气,又能避除不祥,更暗含“步步高升”的美好期许,兼带“辞青”之意——北京人称登高赏菊为“辞青”,正好与春“踏青”遥遥一揖,送秋归,迎冬寂。登高的习俗早在东汉便已兴起,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写下重阳登高的诗篇,那些巍峨的高山,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许是受秦始皇命术士郑安期赴岭南寻长生药,最终于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乘仙鹤飞升的传说影响,又或是古人敬畏山上神龙、感念高山雷电带来火种的恩赐,登高最终成了重阳不可或缺的灵魂仪式。
仪式既定,花神亦随之赴约。秋山高处,总有菊花与你撞个满怀。秋风里,黄菊灿烂如金,白菊素雅似雪,红菊艳丽若霞,开得热烈而执着。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道尽了人们对菊花的偏爱,其句出自《菊花》。它是长寿的象征,更有凌霜不屈的风骨,与重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晋代葛洪《抱朴子》引文记载,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个个长寿,这让人们对菊花的养生功效深信不疑。于是,赏菊、簪菊、以菊酿酒、以菊入枕,成了重阳的寻常雅事。宋代时,重阳赏菊之风更盛,各地皆办菊展,湖北地区至今仍保留“赶菊花会(又称赶山会)”的习俗,会展出上百种菊花供人观赏,当地人还会采摘新鲜菊花晒干,泡成菊茶代替菊花酒饮用,取“清热避邪”之意;人们在菊海中流连,闻着沁人的花香,感受着这份独属于秋日的诗意。
除了登高、赏菊,插茱萸亦是重阳的经典习俗。茱萸香气浓郁,能驱邪避灾、驱虫去湿、明目醒脑,因此被称作“辟邪翁”。古代的九九重阳,人们会将茱萸插在门楣上,或佩戴在身上,祈求平安吉祥。而王维笔下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让这小小的植物,成了重阳思念亲人的信物,此句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民以“朱萸辟恶,赤火禳灾”,红与茱萸自古同谱,于是,另一抹更热烈的暖色便爬上心头。在今年这特殊的重阳里,“五人要穿红”的讲究更应记取,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字字皆是经验:孕妇穿红,尤其是贴身衣物,寓意母子平安;新婚夫妇穿红,结婚第一年的重阳,穿红衣、铺红床,是对新生活的祝福——古时官员遇新婚队伍尚要下轿行礼,正因新人服饰借皇族、状元之仪,本就该被珍视;属蛇之人穿红,今年是本命年,红衣能护佑顺遂;属猪、属虎、属猴之人穿红,依循传统,借红色气场挡去不顺;体弱多病者穿红,让红色的暖意与能量,助其远离病痛,走出困境。
重阳的味道,藏在特色美食里,重阳糕便是其中代表。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做法虽无定法,却藏着巧思: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形似宝塔,上面还会塑两只小羊,暗合“重阳(羊)”之意;有的会插一小面红纸旗代替茱萸,再点上蜡烛灯,以“点灯”“吃糕”代替“登高”,让无法登山的人也能沾染节日的福气。这一块块重阳糕,不仅寓意“步步高升”,更承载着人们对子女“百事俱高”的期许,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热爱。福建莆仙地区则会蒸制九层重阳米果,当地对重阳祭祖格外看重,有“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米果便成了祭祖时不可或缺的供品。
菊花酒则是重阳不可或缺的佳酿。在古代,它是重阳必饮的“吉祥酒”,虽味微苦,饮后却能明目醒脑、祛灾祈福。从汉代起,饮菊花酒的习俗便已存在,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的《采菊篇》里,“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的诗句,更是将人们采菊酿酒的场景,永远定格在文字里。明清时期,菊花酒依旧盛行,四川民间旧俗也保留了重阳酿酒的传统,会在重阳前后以糯米蒸酒、制作醪糟,俗语称“重阳蒸酒,香甜可口”,成了人们秋日里最爱的健身饮品。杯未冷,汝河上的瘟风却已吹来东汉的夜色——南朝《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河有瘟魔作祟,百姓深受其苦。青年桓景为救乡邻,历经艰险拜仙学艺,最终在九月九日这天,让乡亲们佩戴茱萸、饮菊花酒,自己则持降妖宝剑刺死瘟魔,消除了瘟疫。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灾的风俗,便在民间深深扎根。这个故事,不仅藏着古人战胜病魔的渴望,更给重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让节日的传承多了一份精神力量。
传说收束,秋风正紧,养生的话题便从故事背后自然转出。重阳前后,气候渐干,预防秋燥成了要紧事。老人常说“秋季食人久,燥易上身”,此时若不留意,皮肤干、口干、咽喉干的不适便会找上门来。尤其今年秋老虎势头猛,白天太阳烤、空气湿度低,又热又干——民间把这种“热中带燥”的天气也叫**“秋包燥”(民间俗称)** ——燥气更盛:燥气最耗津液,而津液能载气,这里的“气”便是身体的阳气。夏天出汗越多,阳气流失越甚,难怪古语会说“入秋无病三分虚”。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岁月累积的身体负担本就重,若不及时补养阳气,本就虚弱的根基难以抵挡外邪,就像缺水的热水壶,只能干烧,等到壶底受损,到了冬天便极易“中招”。
若家中条件允许,此时不妨多吃七种“白色碱性食物”,这是古人传了千年的养生智慧,每一种都有妙用:百合适合秋冬干燥气候,与莲子同熬粥,营养更易吸收;茯苓有安神之效,老话说“少吃鸡鸭少吃糖,多吃茯苓和粗粮”,常失眠、易醒的人更该多吃;杏仁含铁与钙均较丰富,疲惫时吃几颗,便能添几分精神。山东鲁中地区的济南、莱芜等地,重阳则有喝辣萝卜汤的习俗,谚语称“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借萝卜的清润之性应对秋燥;清晨的街头,热气腾腾的萝卜汤摊位前总是挤满了人,喝上一碗,通体舒畅。鄄城部分乡镇民间把重阳当作财神生日,家家会烙焦饼祭祀财神,金黄酥脆的焦饼承载着对富足生活的期盼;邹平则会祭祀范仲淹,染坊及酒坊也在当日祭拜缸神,以祈行业顺遂。
古人还会将茯苓、淮山药、百合、莲子、芡实、葛根、杏仁这七种白色食材一同研磨成粉,称作“七白饮”,民间亦有“宁食七白三克,不贪黄金万两”的说法。重阳前后,有条件的家庭可每日晨起用开水冲三勺,香气浓郁、营养丰富,尤其适合面色蜡黄、食欲不佳的人,喝上一段时日,便觉身体爽健。身子一轻,心思也就随风起飞——福建长汀县的农家,重阳会采摘毛豆相互馈赠,当地称这天为“毛豆节”,饱满的毛豆裹着翠绿的豆荚,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与节日祝福。
重阳的习俗里,除了饮食与祭祀,还有不少充满趣味的活动。广东地区有“放吉祥”的习俗,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下愿望或家人名字,待风筝飞至高空后剪断引线,寓意让风筝带走灾祸,为家人留下平安吉祥;广场上,五彩的风筝乘着秋风扶摇直上,剪断引线的瞬间,满是对未来的期许。福建海澄县则将重阳放风筝称作“风槎”,把风筝当作乘风破浪的木筏,寄托对顺遂生活的向往;四川南溪县的读书人,会在重阳节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作“岑公会”,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吟诗作赋,以雅集的方式延续节日的文化气息。这些各地习俗虽形态各异,却都藏着人们对健康、长寿、平安的美好期盼,更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热爱。
如今的重阳,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1989年,国家首定九月初九为“敬老节”;2006年,重阳跻身国家级非遗;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再落一锤,“老年节”遂成法定尊老坐标。于是,古老的重阳在新时代里完成了又一次蝶变,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成了现代重阳的核心,人们会组织老人秋游,或是陪家中长辈登高赏景、共品重阳美食、闲话家常,让老人们在节日里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唐诗人宋之问《奉和圣制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重阳是诗意的,也是温情的。如今再逢重阳,再温半盏残酒,插几枝茱萸,登高望山河远阔,团聚品人间烟火——在这金黄的时节里,看淡过往,笑对人生,便是对重阳最好的致敬。它像一座无形的文化桥梁,一头连着过去的文脉,一头通向当下的生活,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
这个重阳佳节,愿我们都能心怀感恩与祝福,和家人朋友一同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在秋风里感受这份独有的美好。愿每一缕白发,都被山色染成金菊;愿所有登高望远的人,归来仍是少年。
枫林尽头,我取出旧年刻在纸上的那抹秋色——它曾于2018年刊载于中国作家网,此刻随秋风归入历史脉络,与王右丞的茱萸、陶渊明的篱笆、诗人的战地黄花同酿秋芳:
《七绝·重阳感怀》(新韵)
鸿雁一声秋叶落,
寒霜千岭野菊黄。
行看红叶枫林晚,
闲伴清风岁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