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自农的头像

余自农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14
分享

蒲面

“蒲面”一词,自然不见于百科词条。只记得“菖蒲面”的逸闻。似在2019年,彼时好文字、丹青与美食的丁维,偶得手擀细面,较常日更显纤秀。这形态倏然唤起他不久前所作“菖蒲草”国画之姿,及题画所引梅尧臣七绝:“薄暮得菖蒲,犹胜竞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樽壶。”灵犀一动,遂为当日之手擀面冠以“菖蒲面”的雅名。然而,丁维声名未广,此名亦未引起商贾关注,“菖蒲面”终是闲谈清供,随风而散。

近日,为五言排律《二十四节令》中“小暑”一章觅句,需涉此节令的南北食俗。查得,北方小暑素有“食新”之俗,“荐新麦,吃凉食”为其核心。凉面(古称“冷淘”)渊源颇深。唐代《唐六典》即载其为宫廷夏日特供。杜工部《槐叶冷淘》诗中“经齿冷于雪”之句,更是道尽其沁凉神韵。至宋,《东京梦华录》则称之为“银丝冷淘”、“丝鸡淘”等名目,足见其于夏节地位之尊。

南方小暑,则惯食“汤面”。检《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有“作汤饼辟恶”之载。此“汤饼”,或解作水煮后过凉之面(类今凉面),南朝亦称“水引饼”;但亦有释为“热汤面”者,尚待详考。为切合夏令消暑之意,权且取其“凉面”一解。遂得《岁入小暑》,“汤面酬初伏,新晴知出梅”的对仗联。

然而“汤面”二字,虽为汉语常语,总觉其有几分俚俗,难入“诗家语”之林。遍索文献,竟未得其雅称。于是思接古人:彼等常以雅号代俗物,如“绿蚁”、“杜康”代酒等。今之“汤面”,可否效法赋以雅称?杜甫诗中的“槐叶冷淘”,正是古人采时令槐叶汁和面,再以清冽井水淘洗而赋得。自然,“槐叶冷淘”一直透着雅意与清凉。

能否踵武前贤,为这凉面(冷淘/汤面)再觅一雅称?忽忆起丁维昔日所创“菖蒲面”之名。水生菖蒲,叶若青锋,自先秦便是夏令时节,伴艾草、幽兰等辟邪驱瘴的“神草”,天然蕴藉清凉祛暑之意。然“菖蒲面”稍显直露。若去“菖”存“蒲”,单字“蒲面”,似更添几分古意蕴藉。

“蒲”之一字,自带水泽清幽意象——蒲扇生风,蒲席纳凉,皆能呼应小暑驱散“暑溽”之愿。以此名冠于夏令“食新”之凉面(冷淘/汤面),似可让人产生避暑消夏之联想。故“蒲面”者,似是立足千年饮食史的一次诗性点染。其意在规避“汤面”可能引发的热感歧义,更借菖蒲清逸之姿,强化消夏意境,得几分“诗家语”的泠然韵味。唯愿“蒲面”一词能让人们产生共情,并终被诗家所接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