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自农的头像

余自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7
分享

季夏的南旱河

季夏,承接着盛夏的余威,又悄然孕育着秋的序曲。小暑节令过后,京西便稳稳地浸入了季夏之序。在四季轮转中,季夏“暑气至此而极,万物于此盛大”。伫立在南旱河“云水闲台”处远眺,只见西山翠黛,长空如洗,夹岸的林树浓密得像两堵葱郁的墙垣,将此季的丰盈与热烈尽揽怀中。

从河滨观景台到栈道转折处的幽静水湾,和缓的碧水正托起一叠叠圆叶。肥硕的叶盘间,一朵朵或红黄或蓝白的睡莲花,宛如一个个精灵,从莲叶中跳了出来。或三五成群,或遗世独立,尽显“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清韵。在粼粼波光间构成一幅幅灵动的水彩画。仿佛沉睡河中的仙子,在一年中最炽热的时节醒来,以最热烈的风姿,诠释着生命的绚烂与静美。

季夏的丰沛雨水,无声翻忆着南旱河往昔的使命。应是清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为护佑静宜园(今香山公园)、静明园(玉泉山)及京城水系的安澜,相继开凿通了南北旱河,成为汛期排涝泄洪的水道。因大多时段河床干涸,唯有雨季方显水势,故得名“旱河”。几百载光阴里,它默默消弭了十余次特大山洪之危。而今,科学治水的精微,已让京西的南旱河很难见到往昔的惊涛了。

沿河而下,自万安东路蜿蜒至永定河引水渠交汇口,一条五公里的彩色花带,又有了季夏的风采。鼠尾草蓝紫摇曳,金光菊金辉灼灼,簇拥着那顶着绒球状花冠的紫松果菊——绛紫的花苞如星星烟火点燃岸畔;松塔般层叠的花序,正引得凤蝶翩跹起舞。这条由繁花精巧织就的绿绸带,应是季夏南旱河最烂漫的诗行了,移步换景,令人流连。

此刻,“幽廊听晚”处的芒草,正盛放着一蓬蓬细碎的小白花。茸茸花穗,在缕缕熏风中摇曳,晕染出河岸一片温暖闲适的景致,颇有几分古人笔下“蒹葭新有穗,菰米亦初成”的野逸之趣。它们与廊桥下的青石苔藓、粼粼波光相映衬,绘就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生态画卷。虽不似芦苇或荻草颇得文人青睐,但芒草自蕴别样风情。尤季夏时节,正是它的盛花期,若在清晨或黄昏探访,光影穿透花穗,颇得空灵自在之妙觉。 

南旱河涨水了,石质汀步和低处的栈道已隐入了渌波。人们不得不借岸道穿行。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你徜徉于充满诗意栖居画卷的人文邻里水岸段时,砖砌的曲径,星星点点的西山人文遗迹,陡增行人探微寻幽的兴致。林樾间,木槿、紫薇、蔷薇争芳吐艳,仿佛兰香浮动,清芬幽远。层层柳荫槐影里,蝉鸣如沸,槐米簌簌飘落……。

不忍匆匆走过,在岸边长椅上小憩。顿然想起南北朝梁代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对盛唐诗人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意,似乎也有了更深的体悟。是的,季夏的南旱河,正以其丰沛与幽深,荡漾着独属此刻的神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