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上池
圆明园,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经过几个朝代的扩建与完善,圆明园流光溢彩,既有皇家园林的壮丽,也有江南园林的清幽雅致;既体现中式园林美学境界,又融合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亭台楼阁、湖泊、村野、街市等,分布其间,湖泊与小溪交错,如诗如画,堪称人间仙境,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万园之园”“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的装饰设计十分精美,雕刻技艺高超,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智慧。园内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书画、历代名家的碑帖、陶瓷、玉器、雕塑等,琳琅满目,比比皆是,每一件都是绝世珍品,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乾隆皇帝曾对园内的景点命名、题诗,指派画师绘制景图。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搜罗各地的文物置于园内。圆明园以宏伟的建筑、优美的园林艺术和极为丰富的文物宝藏而闻名于世。
清朝皇帝在圆明园休憩游览,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圆明园见证了清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见证了清朝的繁荣与衰败。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之占领圆明园,进行疯狂抢劫和破坏。侵略者背着大口袋,抢走园内的珠宝、金条、玉石、图书、各种各样的卷宗,园内的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之后纵火焚烧,好端端的圆明园被烧成一片废墟,只留下烧不动的断壁残垣,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侵略者在圆明园抢走了约150万件文物,价值无法估量。侵略者还声称,焚烧圆明园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让中国知道西方人的厉害……
火烧圆明园,是历史上极为野蛮的暴行。圆明园被毁,暴露了清政府的落后和腐败无能,这是中华民族的悲痛和耻辱,是中国近代史上悲惨的一页。
圆明园被烧毁,中国失去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园林建筑,一处无法弥补的历史文化遗产,世界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园林艺术杰作。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的灾难,是中国人民不可接受的。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大水法废墟诉说着祖国被欺负压迫的历史,诉说着侵略者的野蛮和疯狂。圆明园被毁,见证了落后就被挨打。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的保护和修复。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下令禁止任何机关移用圆明园石块。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规划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政府大规模地整修园内的山形水系,修复亭台楼阁、路桥涵和园林设施,进行植树绿化。如今,圆明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圆林园,尽是姹紫嫣红的花,绚丽多姿,鲜艳夺目,幽静雅致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油油的乔木,自然、宁静,恰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那一片新绿和清新的空气,置身其中,心旷神怡。
清晨的薄雾中,火烧圆明园遭受的破坏依稀可见,从断壁残垣中,仍可感受到她当年的壮美,窥见它的风采和无穷魅力。美丽的花朵与破败的石柱、石雕相伴,一幅美景与荒芜交织的画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面对这大好春光,触景生情,心中不免惋惜和伤感。
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皇家园林,饱历沧桑。虽然风雨侵蚀了她一百多年,但她没有气馁,那样坚强、刚毅地挺立着,不向命运低头,这种意志令人敬佩。
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园林艺术追求者,都会被圆明园这幅美丽的画面所感动,并沉醉于美景之中。在这里你会为这皇家园林的厚重历史而发出感叹,为祖国曾经那样落后被挨打而扼腕叹息。在这里,我们也感受到国家必须强大,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侵略,才能阻止侵略,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才不会重演。
中华民族已巨人般地崛起,历经的磨难已成为过去。我们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记国耻。圆明园的悲痛血泪,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动力,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团结奋斗,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