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李耳,字聃,中国古代著名的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子谙熟历史,对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了如指掌。如何修养官德,清正廉洁做事,提高办事效率,老子深有感触。时光虽然流逝了两千多年,但老子的清廉思想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对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老子的传世之作《老子》,又称《道德经》,凝聚着老子的思想精华,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被誉为“万经之王”。老子的清廉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9章)。满屋子的金银财宝,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骄横放纵,会带来灾祸。老子这一思想揭示了无常规律,蕴含着辩证智慧,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贪恋物质财富,不要以为有了钱就什么都行,要有一颗善心,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德经》第10章)。洗涤心灵上的杂念,清除私欲、偏见,心灵清明纯净,没有瑕疵,就能防微杜渐,洞悉世间万物。治理国家,爱护百姓,遵循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乱作为,老百姓安静地生活,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12章)。声色犬马、灯红酒绿、驰骋狩猎、难得之货,没有明智的思想会迷乱、躁动不安,从而偏离正道,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圣人只追求基本的物质生活,不追逐外在虚华,视五色、五音、五味如过眼烟云,抵得住诱惑,稳得住脚跟,有理性有节制地生活,保持一颗淳朴清廉的心。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19章)。保持朴素本性,少私寡欲,纯朴自然,心灵宁静,达到空灵清明的境界,就能抵得住诱惑。贪得无厌造致浮躁不安、思想混乱,最终迷失方向,走向犯罪的深渊。这一思想被视为治国理政的一剂良药。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44章)。声名、财物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重要?过度贪欲会付出沉重代价,聚财无度终将失去更多。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不知足,欲望无度使人卑鄙,不加以约束会泛滥成灾,造致心性迷乱,行为失范。为追名逐利耗尽心神,锒铛入狱,很不值得。贪是万恶之源,所有的罪恶,都是因贪而来。清明廉洁得荣耀、安宁、快乐和长久。明代严嵩、清代和珅,都因贪敛而身败名裂;现在的贪官因贪欲而锒铛入狱,甚至被判死刑,比比皆是。没有贪婪之心,社会就会有序运行,一派祥和。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49章)。圣人没有固执的主观意志,以百姓的心为心。为官从政要时刻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做任何决策都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为人民谋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道德经》第81章)。圣人不私自积藏,尽量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老子无私奉献的精神饱含深刻的哲理,传递着爱、智慧与境界,常读常新,为现实处世提供借鉴。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以老子的清廉思想为治国之策,让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迎来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文景之治”。
唐朝大力推崇《道德经》,成就了辉煌鼎盛的“贞观之治”。唐玄宗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制令士庶均须家藏一册,《道德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读物,夯实了大唐盛世的道德文明根基。老子的清廉思想造就了唐朝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文化空前灿烂。
战国时期,社会纷繁复杂,人心惶惶。老子在混乱的时局中保持心灵的清净,不为高官厚禄、权势所诱,不为外物所扰。他站在高山之巅,豁达大度,以崇高的心灵写下了名著《道德经》。《道德经》如盛夏中的甘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闪耀着不朽的思想光芒。
清廉,如同清澈的泉水,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清廉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学习老子的清廉思想,汲取老子的思想智慧,对于加强廉政建设,打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亳州,千年古都,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这片充满文明气息的古老土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涌现出众多历史名人,老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老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道德观念影响着后人,他的清廉品质为后人敬仰。亳州汲取老子的廉洁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廉洁文化符号,全面推进清廉亳州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亳州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