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学岁月,遇到形形色色的老师。他们或面带微笑或神情严肃。然而,有一位老师,她的形象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记忆中。她的一句话语、一个举止、一个眼神,都成为我人生路上的转折点。花甲之年退休的人,遥忆当年的恩师,重温学生时代的纯真,感谢那时遇到的众多老师中的一位--王锦昆!
初中的时候,遇到一个短发干练20多岁的城里姑娘,做我们的班主任。代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我们就读于家乡也是那个县最后山的一所带帽初中,老师带得特别用心,学习上生活上照顾得都很细致。她的栽培养育付出恩同父母。我的这位老师,文史理化样样行,音乐图画都能行。在许多人眼里,语文是枯燥乏味的——有背不完的古诗和文言文,有永远都记不住的诗人的字、号、著作,还有多数同学见了就害怕的写作练笔。而我,则偏偏喜欢语文课。在我眼里,她是璀璨的文化传承。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那位语文老师(还有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蔡金石)。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堂《青春之歌》。讲到“红日白雪蓝天,乘东风飞来报春的群雁”时,他摇身一变成了“历史”老师,开始向我们介绍女娲补天。说着说着,又换上“地理”老师的“皮肤”给我们看起了中国地图,带着我们“游览”到天涯海角。随后,低吟一曲《青春之歌》,转身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音乐”老师。歌声娓娓动听。最后,他才“回归”真我,给我们开始讲正文。就这样,每次短短45分钟的语文课总是在阵阵欢笑声中结束,同学们都依依不舍。王老师以独有的创新教学方式,伴随着诙谐幽默的言语,让我们深深地爱上语文。化学课,她讲得逻辑分明、条理清晰,表述清澈明晰,板书流畅优美。门捷列夫周期表至今未忘,化学与我而言有浓厚的兴趣,教我的那年每一节课必会提问我一次,没有一节课的提问把我落下,夯实了我扎实的理科基础。后山的孩子不知道音乐长啥样儿,王老师教我们识谱1-2-3-4-5-6-7,真是闻所未闻,充满好奇。及至后来我会识谱,会排弄二胡风琴什么的,都与她的启蒙密切相关。她讲地理课,顺便给我们讲了安康地区有十大县,其中岚皋属于生僻字,她拆开写让我们记住“山风白大十”当时听稀奇,自然是拓宽了视野。我20年后教我的学生就“山风白大十”,教育局长艾文仲听了我的公开课给了评价:一句是“好标准的普通话”;另一句是“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
她勤勉,她敬业,每一堂课都充满热情,竭尽全力让课堂生动有趣,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新知。她充满热情的授课态度,让我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重要性。在老师的指引下,当然还有后来上高中时期的刘世业、陈文质、王照明、张治选、邹正华等名师,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如今,50多年过去了,我也未见过王老师,但时常会想念,有几次梦见在我老家土坯房做家访劝我不要辍学。老师那慈祥、富有磁性的声音一直珍藏在我记忆深处,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初见老师是1974年,今年老师应该是80左右了,在我心里,老师的容颜还停留在当年,永远不老,就像不老的父母一样。谁叹“人生若只如初见”?印象中的王锦昆老师永远定格在初见时的形象,刹那即永恒。我们现在也大多年逾花甲,历经风霜,阅尽世微,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岁月冲淡的是功名,浓缩的是亲情;淘去的是浮华,沉淀的是精神;逝去的是秋月春风,留下的是最美的回忆。王老师的治学精神和崇高品德,为我们树立了真实的人生楷模,也是激励我们继续上进的精神动力。
转眼间,我与恩师期盼的那样,也曾成为一名教师、官员、作家、诗人。每当我坐在电脑前敲键盘,仿佛还能看到恩师那专注的神情,听到她那耐心的指导。这段如师如父如母的感情已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50多年了, 只是听说恩师远嫁湖南,也不知道她的近况,但他的精神和技艺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