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传志的头像

孙传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1
分享

母亲的眼光

母亲的眼光

孙传志

亲的回忆,让我思绪万千。母亲走了40多年了,就埋在老庄子的老坟地,她的模样、她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我的母亲一辈子没闲过重温母。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丁摞补丁的衣裤,她心善、容人、跟邻里没红过脸。有啥好东西,总先紧着别人。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吃饭。我们一大家子10余口人围着桌子,母亲从来不上桌,她就在灶台边忙活。等我们都吃完了,她才瞅瞅锅里,剩下了,就扒拉两口。要是没剩,她就"不饿"。那会儿日子都紧巴,穷富差不了多少,可人心热乎,讲情义。母亲就是那最厚道的一个。逢年过节是她最累的时候,洗洗涮涮,准备菜饭,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脸上总挂着笑。看着我们放炮仗那股高兴劲儿,她比我们还乐呵。再破的衣裳,经她的手也给我们拾掇得干干净净。

那时候还是大集体,一年四季都出不到一点新鲜菜,到秋天就要分口粮。白天掰包谷,晚上分给每家每户,这一分就是一大晚上。农村的秋天很冷,母亲身上穿得很薄,粮食分到家以后,母亲这一晚上冻得受不了。她那薄薄的被子,围在身上一会儿,天就亮了。母亲一天的辛劳又开始了,她揉揉眼,又得爬起来,给一大家子弄吃的。家里人太多,那口烧柴火的大铁锅,死沉死沉,端上端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气活。现在想想,母亲那瘦小的身子,哪来那么大劲儿。母亲走的时候,才五十七八,是累死的,或者说是生娃子多了累死的。每次回村,我和小弟弟总要去她的坟前站站,跟她说说话。我在城里干了大半辈子公职,做文秘,科长书记主任组长院长什么乱七八糟的职位,无钱无背景,累是真累。可想想母亲当年端那口大铁锅的劲儿,想想她冻得发抖还咬牙撑到天亮的样子,我这信心就有了。

母亲没享过福,可她教会我的,就是这骨子里的硬气和对家的担当。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我已经花甲出头退休了,当了父亲当了爷爷,但我已经 40 多年没叫过妈妈。我想着,等哪天敲不动键盘,开不了轿车,打不了麻将,就回村里挨着她坟前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

我们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长于社会变革的浪潮,历经了无数风雨洗礼。而今站在人生的秋日里,回望来路,不禁感慨:正是那些沧桑岁月,将我们磨砺得坚韧不拔,终得见今日之彩虹。人生如长途,其间或平坦或崎岖,而我们六零后这一代人,踏过的路尤为曲折。我们这一代童年,大多与“短缺”为伴。粮票、布票、肉票,这些今日青年只能在博物馆见到的物事,曾是我们生活的日常。我们迷茫过,挣扎过,但从未放弃过。那时并不觉苦,只因心中有个母亲经常叨唠的信念:国家在变好,个人更要变好。正是母亲给予的这种叨唠,支撑我走过了最艰难的转型期。我学会了在压力中前行,在责任中成长,用双肩撑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六零后的涅槃重生,不是遗忘过去的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淬炼出生命的韧性。我明白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人生如四季轮回,没有永远的寒冬;国家发展如江河奔流,虽有曲折终归大海。现在的顺遂,是过去风雨换来的彩虹;现在的美好,是昨日奋斗结出的果实。“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这句老话,我体会得尤为深刻。人生路上的每一次跌倒与爬起,每一次失去与获得,每一次泪水与欢笑,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今,当岁月的风霜染白双鬓,我反而更加从容淡定。曾经的磨难已成过往,留下的是一颗经过千锤百炼后愈发通透的心。我开始明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没有白受的苦,每一处伤痕都会结痂成为最坚硬的地方。

说得远了,言归正传。高中的两三年,母亲全力以赴拼了老命供我寄宿。家里断了粮,母亲领我来到灵关庙仰望着孔圣人的雕像“拜圣”,叮嘱我坚持读书,说要帮助几个弟弟念书。我坚持住了,高中毕业考上了师范学校,教书、从政40多年,我的弟弟也从文从政且正值华年。此时此刻,回到故乡马食坪我如同扑进了母亲的怀抱。站在母亲的坟头似乎又听到了母亲的叨唠--念书,念书……而今,母亲仙逝已40余年,然而我依然能够望见她那若隐若现的背影。多想回到过往的时光,牵着母亲的衣襟,行走在漫漫的读书路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