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泼洒在窗棂上,将一盏孤灯晕染成圈。我坐在书桌前,指尖划过泛黄的信纸,上面的字迹已有些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那是母亲多年前写下的叮咛。忽然想起那句“心上有个人活着才精神”,心头像是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漾开层层叠叠的暖意。原来,这世间最动人的情愫,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藏在岁月褶皱里的牵挂,是落在日常琐碎中的惦念,是让我们在漫长人生里,无论历经多少风雨,都能挺直腰杆的精神支撑。
一、檐下的牵挂,是岁月磨不去的底色
老家的屋檐下,总挂着一串风干的艾草。那是母亲每年端午都会做的事,她说艾草能驱邪,更能让远行的人记着回家的路。小时候,我总爱趴在门框上,看母亲将新鲜的艾草一束束捆好,踮着脚挂在房梁下。阳光穿过她的白发,在艾草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艾草清苦的香气,混着母亲身上皂角的味道,成了我记忆里最安稳的气息。
那时的日子很慢,慢得能数清檐角滴落的雨滴,慢得能看清母亲眼角的皱纹如何一天天加深。母亲不识字,却总爱听我读课本上的文章,每当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她就会停下手中的针线,望着窗外发呆,手里的线轴转着转着,就缠成了一团。后来我才明白,那团缠绕的线,是她对我未来的担忧,也是她藏在心底的牵挂。
十六岁那年,我第一次离家求学。母亲凌晨三点就起来给我煮鸡蛋,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她的影子被炉火拉得很长。我背着行囊出门时,天还没亮,她站在屋檐下,手里攥着那串艾草,反复叮嘱:“天冷了要加衣,吃饭别对付,有事就往家打电话。”我嗯嗯地应着,不敢回头,怕看见她眼里的泪光,更怕自己忍不住哭出声。
火车开动的瞬间,我从车窗里望出去,母亲依然站在原地,手里的艾草在晨风中轻轻摇晃,像一株倔强的植物,守着空荡荡的院落。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牵挂,就是你走得再远,总有一束目光追随着你的背影,总有一个人在原地,把你的归期算成日子里的盼头。
大学四年,母亲的电话成了我最温暖的期待。她的话语总是很简单,无非是“今天吃了什么”“天冷了没加衣”,可每次听到她的声音,心里的委屈和疲惫就会烟消云散。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在电话里忍不住咳嗽了两声,第二天一早就接到了父亲的电话,说母亲凌晨就逼着他坐火车赶来,手里还提着一保温桶姜汤,说“喝了发发汗就好了”。
推开宿舍门的那一刻,看见母亲站在走廊里,头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手里紧紧抱着保温桶,眼里满是焦急。她看见我,急忙把桶递过来,姜汤还冒着热气,混着她一路奔波的喘息,烫得我眼眶发酸。原来,儿女的一点小病痛,在母亲那里,从来都是天大的事;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她心头那片柔软的牵挂。
后来参加工作,在城市里安了家,很少再回老院。去年冬天,母亲生病住院,我赶回去时,她正靠在床头,望着窗外的枯枝发呆。看见我进来,她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你看,屋檐下的艾草还在呢,我让你爸又晒了新的。”我走到窗边,果然看见那串艾草还挂在那里,只是颜色更深了些,像一段被岁月浸过的时光。母亲拉着我的手,掌心粗糙却温暖:“人老了,就爱念旧,总想着你们小时候的样子。”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老家的屋檐下,挂着的从来都不是艾草,而是母亲一生的牵挂。那牵挂,是她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是她在灯下缝补的针线,是她在村口眺望的目光,早已成了我生命里最温暖的底色。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串艾草,想起母亲的叮咛,心里就会生出无穷的力量,因为我知道,总有一个人在等我回家,总有一份牵挂在为我守候。
二、纸上的惦念,是时光带不走的温度
书桌的抽屉里,锁着一沓厚厚的信笺。那是上大学时,与远方的朋友互通的书信。那时没有微信,没有视频,连电话都很少打,一笔一划的书写,成了我们传递思念最郑重的方式。
朋友叫林溪,是我高中时的同桌,我们曾一起在晚自习后偷偷溜出校门,分享一袋辣条;一起在考试前熬夜复习,互相加油打气;一起在操场的看台上,望着满天繁星,憧憬着未来的模样。高考后,她去了南方的城市,我留在北方,相隔千里,书信便成了我们之间最亲密的纽带。
林溪的字很漂亮,像她的人一样,娟秀中带着几分倔强。她总爱在信里跟我描述南方的雨,说那里的雨是缠绵的,淅淅沥沥能下好几天,打在芭蕉叶上,像一首温柔的诗。她说学校门口有一条小吃街,傍晚时分,香气能飘出很远,她总爱买一份糖炒栗子,一边走一边吃,想起我以前总抢她的栗子吃,就忍不住笑。她说她加入了文学社,写了一首关于北方的诗,里面有我喜欢的雪,有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条小巷。
每次收到她的信,我都会先闻闻信封上的味道,仿佛能闻到南方潮湿的气息,闻到糖炒栗子的香甜。然后小心翼翼地拆开,逐字逐句地读,读得慢了又慢,仿佛这样就能把她的声音、她的笑容,都刻进心里。我也会在回信里跟她讲北方的雪,说雪下大的时候,整个世界都白得晃眼,踩在雪地上,能听见“咯吱咯吱”的声响,像一首欢快的歌。我说公司附近有一家面馆,味道很像老家的味道,每次去吃,都会想起高中时我们一起吃的那碗牛肉面。我说我学会了弹吉他,弹的第一首歌,是她以前总爱哼的那首《同桌的你》。
那些信笺,写满了我们的青春心事,有初入大学的迷茫,有遇到挫折的沮丧,有获得成就的喜悦,更有对彼此深深的惦念。记得有一次,我在信里跟她抱怨工作不顺心,觉得自己很没用。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她的回信,信封里除了信,还有一片干枯的枫叶。她说那是她在学校的枫树林里捡的,枫叶红得像火,她说:“你看,枫叶要经历寒霜才能红得这么热烈,人也一样,总要经历些风雨,才能变得更强大。”
那片枫叶,我一直夹在最喜欢的书里,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看。枫叶的纹路清晰可见,仿佛还带着南方的温度,带着林溪的鼓励,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沮丧中重拾勇气。原来,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她们的惦念,不是挂在嘴边的客套,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暖,能穿越千山万水,给你最坚实的支撑。
后来,我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联系渐渐少了,电话代替了书信,微信代替了电话,可那些信笺,我始终舍不得丢弃。去年同学聚会,再见到林溪,她比以前成熟了许多,眼角也有了细纹,可相视一笑的瞬间,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的同桌时光。她笑着说:“还记得那些信吗?我也一直留着,偶尔翻出来看看,觉得那时候的日子真美好。”
是啊,那些信笺上的字迹,早已被时光晕染,可字里行间的惦念,却依然带着温度。那温度,是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是我们互相陪伴的成长痕迹,是我们在漫长人生里,无论相隔多远,都能感受到的彼此的心跳。原来,有些惦念,从来都不会被时光冲淡,它们会像陈酒一样,越酿越浓,在记忆里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三、岁月的回眸,是心灵忘不了的归宿
小区的花园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天傍晚都会坐在长椅上,手里拿着一张旧照片,静静地望着远方。有一次,我经过花园,看见她正用手帕轻轻擦拭照片,便忍不住停下脚步。老人看见我,笑着招了招手,把照片递给我看。照片上是一对年轻的男女,男子穿着军装,英姿飒爽,女子梳着两条麻花辫,笑得一脸灿烂。
“这是我和老伴年轻时的照片,”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温柔,“他走了快十年了,可我总觉得他还在我身边。”老人指着照片上的男子,眼里闪着光:“他以前是个军人,常年在外,我们聚少离多,可每次收到他的信,我都觉得心里踏实。他总说,等他退伍了,就带我去游遍全国,去看长城,去看西湖,去看天安门。”
老人的语气很平静,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可我能看见她眼角的泪光。她说,老伴退伍后,身体一直不好,没能实现当初的承诺,可她一点也不怪他,因为她知道,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她,惦记着这个家。“他走的那天,手里还攥着我们的合照,”老人擦了擦眼泪,“我知道,他舍不得我。”
从那以后,我经常会在傍晚遇见老人,有时会陪她聊上几句。她总爱跟我讲她和老伴的故事,讲他们年轻时的相遇,讲他们分开时的不舍,讲他们团聚时的喜悦。她说,老伴虽然走了,可她心里总觉得他还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影子:客厅的沙发上,他以前总爱坐的位置;厨房的橱柜里,他最喜欢的那只搪瓷碗;阳台的花盆里,他亲手种下的那株月季……
“有时候夜里醒来,总觉得他还在身边,想跟他说说话,伸手一摸,却只有冰冷的被子,”老人叹了口气,眼里却没有悲伤,只有满满的温柔,“可一想起他对我的好,想起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心里就暖和。人活一辈子,不就是图个心里有个人可想,有段回忆可念吗?”
老人的话,让我想起了爷爷。爷爷去世那年,我还很小,可他的样子,我却记得清清楚楚。他总爱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给我讲他年轻时的故事,讲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讲他和奶奶的相识。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岁月的沧桑,每次讲起奶奶,眼里都会泛起温柔的光。奶奶走得早,爷爷一个人拉扯大了三个孩子,可他从来没抱怨过,只是偶尔会对着奶奶的遗像,默默地坐上半天。
那时不懂爷爷的沉默,直到长大后,才渐渐明白,那沉默里,藏着对奶奶深深的思念,藏着他们相濡以沫的岁月。爷爷常说:“心里有个人可想,就是福分。”是啊,当一个人住进了心里,就再也不会离开,他们会变成岁月里的回眸,变成记忆里的温暖,变成我们在疲惫时可以依靠的港湾,在迷茫时可以寻找的归宿。
有一次,我在整理爷爷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奶奶的发卡,还有爷爷写给奶奶的诗。那些诗写得很朴素,却充满了深情:“你走了,带走了我的阳光,却留下了满地的月光,照亮我前行的路。”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爷爷的一生,虽然辛苦,却从不孤单,因为他的心里,始终住着奶奶,那份思念,成了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撑,成了他面对风雨的勇气来源。
如今,爷爷也走了很多年,可每当我想起他,想起他坐在老槐树下的样子,想起他讲起奶奶时温柔的眼神,心里就会觉得很温暖。原来,有些思念,从来都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甜蜜的牵挂;有些回眸,从来都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心灵的归宿。因为有了这些思念,有了这些回眸,我们的生命才变得更加完整,更加丰盈。
四、人间的烟火,是真情剪不断的纽带
楼下的早餐摊,一对夫妻已经摆了十几年。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们就推着小车来到街角,支起炉灶,开始忙碌。男人负责烙饼,女人负责收钱、打包,配合得默契十足。烙饼的香气,混着豆浆的甜香,在清晨的空气里弥漫,成了小区里最温暖的烟火气。
有一次,我起得早,看见男人正给女人递过一杯热水,轻声说:“慢点,别烫着。”女人接过水杯,笑着瞪了他一眼:“知道了,你也别太累了。”简单的对话,却透着浓浓的温情。我走上前,要了两个烙饼、一杯豆浆,女人麻利地打包好,递给我时,笑着说:“今天的饼加了点糖,尝尝看,甜不甜。”
吃着热乎乎的烙饼,喝着香甜的豆浆,心里忽然暖暖的。原来,这世间最动人的真情,从来都不是海誓山盟的誓言,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关心,是落在日常琐碎中的体贴,是夫妻之间,日复一日的陪伴,年复一年的扶持。
邻居王阿姨和李叔叔,也是一对让人羡慕的夫妻。王阿姨患有糖尿病,饮食需要格外注意,李叔叔就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低糖的饭菜,还把每种食物的含糖量都记在本子上。每天傍晚,都能看见他们在小区里散步,李叔叔牵着王阿姨的手,慢慢地走着,时不时停下来,给她整理一下围巾,或者帮她擦去嘴角的口水。
有一次,王阿姨住院,李叔叔衣不解带地在医院照顾。白天给她喂饭、擦身,晚上就趴在床边睡一会儿。我们去看望王阿姨时,她拉着我的手,眼里含着泪:“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老李,跟着我受了不少罪。”李叔叔在一旁听了,急忙打断她:“说啥呢,夫妻不就是这样吗?互相照顾是应该的。”
是啊,夫妻之间,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柴米油盐的琐碎,不过是风雨同舟的陪伴。他们的真情,是男人在寒冷的冬天,给女人焐热的被窝;是女人在男人疲惫时,递过的一杯热茶;是他们在漫长岁月里,把“我”变成“我们”,把“孤独”变成“温暖”的过程。
小区里的张奶奶,总是夸她的孙子懂事。孙子在外地上大学,每个周末都会给她打个电话,跟她讲学校里的趣事,听她唠叨家里的琐事。有一次,张奶奶生病了,孙子知道后,连夜坐火车赶回来,守在病床前,给她端水喂药,陪她说话。张奶奶笑着说:“这孩子,从小就贴心,知道疼人。”
那笑容里,满是骄傲和幸福,那是隔代之间最纯粹的真情,是血脉相连的纽带,是无论相隔多远,都能感受到的彼此的牵挂。原来,人间的真情,从来都不分远近,不分年龄,它可以是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可以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骨肉相连,可以是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它就藏在这人间的烟火气里,是剪不断的纽带,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烟火气里的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却有着最动人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疲惫时感受到温暖,在孤独时感受到陪伴,在绝望时感受到希望。因为有了这些真情,这人间才变得如此值得,这岁月才变得如此美好。
五、心之所向,是生命里最美的风景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有些人会陪我们走一段路,然后挥手告别,有些事会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痕迹,然后渐渐模糊。可总有那么一个人,那么一份情,会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成为我们生命里最美的风景。
心上有个人,活着才精神。因为有了这个人,我们的生命才有了牵挂的对象,有了思念的理由,有了奋斗的目标。我们会为了让他们过得更好而努力,会为了不辜负他们的期望而坚持,会为了能和他们并肩前行而变得更优秀。
无人思念的日子,再美的风景也会失去色彩,再热闹的场合也会感到孤独。因为心里空落落的,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船,在茫茫大海里漂泊,找不到停靠的港湾。而有了可念之人,即使身处荒漠,也能看到绿洲;即使遭遇寒冬,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无人可忆的岁月,再喧嚣的尘世也会显得苍白,再富足的生活也会觉得空虚。因为没有回忆的支撑,我们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没有色彩,没有温度。而有了可忆之事,即使年华老去,也能在回忆里找到青春的痕迹;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在回忆里汲取前行的力量。
有一个人可念可思可忆,是命运最好的恩赐。这份恩赐,不是金银财宝,不是功名利禄,而是一份真情,一份牵挂,一份能让我们在漫长人生里,始终保持精神饱满的力量。它就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就像一泓泉,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就像一缕阳光,温暖我们冰冷的岁月。
人活一世,无非就是图那一点牵挂和真情,无非是心灵有慰藉,灵魂有寄托,无非是千山万水间,总有一个人的眉眼,能挑起你心动的涟漪和温柔的欢喜。
记得那年深秋,我独自去黄山旅行。山路崎岖,云雾缭绕,走在陡峭的石阶上,身边的游客渐渐稀少。就在我有些疲惫,想要放弃的时候,忽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抬头望去,只见一对老夫妻正相互搀扶着,慢慢向上攀登。老爷爷头发花白,背有些驼,却紧紧握着老奶奶的手,每走一步,都轻声提醒:“慢点,脚下滑。”老奶奶脸上布满了皱纹,却笑得像个孩子,指着远处的云海,兴奋地说:“你看,多美的云啊,像棉花糖一样。”
那一刻,山间的云雾仿佛都散开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亮了他们相握的手,照亮了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忽然明白,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就是这样吧——有一个人,能陪你看遍世间风景,能与你共赴岁月漫长,能让你在白发苍苍时,依然觉得心动如初。
我加快脚步追上去,与他们并肩而行。老奶奶笑着问我:“小姑娘,一个人来爬山啊?”我点点头,她说:“一个人爬山多孤单啊,下次叫上朋友一起来,有个人说话,也能互相照应。”老爷爷在一旁补充道:“人这一辈子,能有个伴儿,比啥都强。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总吵架,可吵归吵,心里都装着对方。那时候我在工厂上班,她在学校教书,每天下班回家,不管多晚,她都会给我留一盏灯,热一碗饭。现在老了,走不动了,就想一起出来看看,把年轻时没看过的风景,都补上。”
他们的话语很朴实,却像一股暖流,淌过我的心田。原来,最好的感情,从来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童话,而是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在吵吵闹闹的磨合里,渐渐沉淀下来的懂得与珍惜。是你知我的辛苦,我懂你的不易;是你愿意为我弯腰,我愿意为你等待;是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的手,始终紧紧相握。
爬到山顶时,云海翻腾,霞光万丈,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金色。老爷爷拿出相机,小心翼翼地给老奶奶拍照,嘴里还念叨着:“笑一笑,再笑一笑,年轻时你就爱拍照,现在还是这么好看。”老奶奶不好意思地推了他一下,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红晕。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的身影被霞光拉长,忽然觉得,这就是生命里最美的风景——不是壮丽的山川,不是璀璨的星河,而是两个相爱的人,在岁月里相互依偎,在时光里彼此温暖。
下山的时候,我与他们告别,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轻声说:“小姑娘,不管以后遇到什么事,心里都要装着一个人,有个人可想,有个人可盼,日子才有奔头。”我点点头,看着他们相互搀扶着,慢慢消失在云雾深处,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
是啊,心里装着一个人,日子才有奔头。那个人,或许是你的父母,他们的牵挂是你永远的港湾;或许是你的朋友,他们的惦念是你前行的动力;或许是你的爱人,他们的陪伴是你一生的温暖;或许是你逝去的亲人,他们的回忆是你心灵的归宿。无论是谁,只要心里有这么一个人,我们就不会孤单,不会迷茫,不会在漫长的人生里失去方向。
这世间的感情,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双向的牵挂。你在思念着别人的时候,或许也有人在远方惦记着你;你在回忆着往事的时候,或许也有人在某个角落,把你珍藏在心底。这份相互的牵挂,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我们与这个世界紧紧相连,让我们在这冰冷的世间,感受到最温暖的人情。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我们会经历很多离别,很多失去,可那些刻在心底的牵挂,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惦念,那些融入生命里的真情,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会像种子一样,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为我们提供阴凉。
就像老家屋檐下的艾草,年年岁岁,枯了又荣,却始终守着那份牵挂;就像抽屉里的信笺,字迹模糊,却依然带着惦念的温度;就像花园里的老人,日复一日,守着回忆,却从未觉得孤单;就像楼下的早餐摊,寒来暑往,烟火缭绕,却始终传递着真情。
心之所系,岁月生暖。愿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能住着一个可念可思可忆的人,都能拥有一份热乎乎的牵挂,都能在这漫长的人生里,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勇敢地前行。因为有了这份牵挂,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丰盈而饱满;因为有了这份真情,我们的岁月才会变得温柔而明亮;因为有了这个人,我们活着,才更有精神,更有意义。
当我们老了,坐在摇椅上,晒着暖暖的阳光,回忆起生命里的那个人,想起那些牵挂与惦念,想起那些真情与陪伴,嘴角一定会扬起温柔的笑意。因为我们知道,这一辈子,没有白活,因为我们曾被人深深地爱过,也曾深深地爱过别人;我们曾牵挂过别人,也曾被别人深深地牵挂着。这,就是生命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人生最圆满的结局。
山间的风,还在轻轻吹拂,带着云海的湿润,带着阳光的温暖。我站在黄山之巅,望着远方的群山,心里充满了感激。感激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人,感激那些陪伴我走过一段路的人,感激那些让我牵挂、让我思念、让我回忆的人。是他们,让我的生命有了色彩,有了温度,有了意义。
愿我们都能珍惜心里的那个人,珍惜那份可念可思可忆的情,让这份牵挂,这份真情,在岁月里永远流淌,温暖我们的一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因为心上有个人,活着,真的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