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那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岁月缓缓勾勒出一幅质朴且坚韧的生活图景,老李便是这图景中最为地道的主角。他自幼伴着小米饭成长,扛着犁耙在田间辛勤刨食,挑着水桶往返于井台与庄稼地之间,背着柴火穿梭在山间蜿蜒的小路上。他家距县城四十多公里,早些年,进城对于老李而言,着实比登天还难。
老李的兄弟姐妹大多在城里或市里寻得了营生,农村那几孔土窑洞,于他们而言,不过是闲暇时回来怀旧解闷之处。然而,老李却始终坚守着家中的那几亩薄田,视这片土地为自己的命根子。岁月在他黑黢黢的脸庞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从未改变他对土地的眷恋。
每次兄弟姐妹归来,老李两口子便如不知疲倦的超人一般。大哥家的孩子半夜抵达,他们赶忙拿出家中珍藏的特产,精心烹制一顿拿手好菜,热热闹闹地予以招待;老二回来,他们同样嘘寒问暖,忙前忙后;老三回来收拾枣林地,他们二话不说,放下自家的农活,心甘情愿地前去帮忙。那时物资匮乏,道路崎岖难行,老李进城全靠他那“十一号”交通工具——双腿。
每次进城,他都会背着鼓鼓囊囊的包裹,里头装满了红枣、芝麻、花生、核桃等自家产出的优质农产品。这些在城里或许并非稀罕之物,却凝聚着老李辛勤劳作的汗水与心血。对老李来说,带着这些心意进城,既能踏实地蹭上一口饭,借住一晚,又能感受城里别样的氛围。
寒冬腊月的一天,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在老李脸上,他再次踏上进城之路,为弟弟送去红枣和核桃。或许是途中受了风寒,老李感冒得颇为严重,头疼目眩。他找到开药店的弟弟,让其配几天的感冒药。药配好后,老李小心翼翼地问道:“这药,多少钱?”弟弟不紧不慢地回答:“三元,嗯,就三元。”老李缓缓从棉袄口袋里掏出用手帕层层包裹了五层的三元钱,郑重地递给弟弟。兄弟俩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不知不觉便到了午饭时间。老李眼巴巴地望着弟弟,却不见对方有留他吃饭的意思。无奈之下,他拖着沉重的身躯,来到街边的一个小摊前,花一元钱买了五个馒头,又要了一碗拌汤,就着药吃了下去。
吃完后,老李看了看高悬的太阳,长叹一口气,依旧依靠他的“十二号”车,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家走去。此时的老李,心中满是苦涩,想着自己不辞辛劳大老远赶来,满心欢喜地看望弟弟,却在这人情冷暖间,尝到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不禁暗自思忖:“看来,有时候走亲戚还真不如住店,住店起码能让人心里踏实……”
时光匆匆流逝,孩子们陆续成家立业。老李也跟随在省城工作的儿子,离开了那片贫困的故土。
昨天,儿子开车带着老李两口子和两个宝贝孙子回老家探亲。老家的窑洞因长久无人居住,周围树木杂草丛生,蚊虫肆虐。两个孩子被蚊子叮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儿子无奈地摇摇头,提着礼品到老李兄弟家转了一圈,晚上便在县城找了家酒店,开了两间房,一家人住了进去,吃饭也都在酒店解决。
坐在酒店柔软的床上,老李回想起往昔进城的种种经历,心中感慨万千。过去进城走亲戚,尴尬事不少,如今时代变迁,日子富裕了,他也愈发明白“走亲戚不如住店”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饱含心酸的道理。
过去的日子虽已远去,但那些经历如同刻在黄土地上的沟沟壑壑,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底,成为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