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连收到红薯、空心挂面,还有雪花月饼与芝麻油。包裹沉甸甸的,掌心触到包装的温度,心里也漫开暖意,可这份暖里总缠着丝“欠人情”的不自在——成年人的情谊从不是单向流淌的河,只懂接收的人,早晚会明白:那些裹在食物里的心意,从来都不是能用钱算清的。
反复琢磨才懂,人情本就分两样:一样能靠礼尚往来扯平,你送我一筐陕北苹果,我回你一箱江南新茶;另一样却重得没法用金钱秤量,就像刘老师为我做的事。那二十四万多字的稿子,我自己对着屏幕校了两天,眼睛盯得酸胀发疼,到后来连句里的错漏都看得模糊,手指悬在键盘上半天动不了,没耐心的火气往上冒,索性关掉文档不愿再碰。可刘老师接下这活儿,不仅要逐篇校对字句,还要按亲情、友情、激励、世态拆出清晰的板块。
他没图省事用电子表格,反倒找了本笔记本,把每篇标题工工整整抄下来,红笔在旁标分类符号,蓝笔在页边写几句内容提要——字迹一笔一画透着认真,连标点都没半点潦草。听他说着这些,我仿佛能看见他坐在桌前,架着近视镜,逐行对照屏幕与纸张,偶尔揉一揉发酸的眼睛,又低头继续写的模样。
突然记起之前闲聊,他提过想吃陕北的泽蒙花(陕北特色野生植物,形似小雏菊,晒干后入菜能添独特香气,是当地人家常调味的“鲜味密码”),赶紧在网上找家老店下单。付款时明知这点东西远抵不上他耗的心血,可还是想让这份心意,顺着物流快点到他身边——我知道,他要的从不是这几包泽蒙花,而是我记着他的这份情分。
转头一看,中秋节也近了。月饼早不是稀罕物,可中秋的月饼咬下去,甜里藏的从不是滋味,而是“我没忘了你”的心意。六月从清涧回延安时,路过熟悉的点心铺,就特意给父母带了几卷月饼和馃馅,这是中秋节的应景吃食,当时还笑着跟他们说“这是提前给你们留的中秋礼”——其实我知道,如今日子好了,他们根本不缺这几块糕点,可我偏要这份“特意”,就像小时候盼中秋,盼的不只是月亮圆,更是妈妈把我爱吃的糖饼单独留一份的踏实。
今天我想着单有月饼还不够,又在网上挑了几种本地买不到的水果寄过去,总觉得“中秋快乐”四个字说多了会飘,不如让他们亲手摸到水果的新鲜、尝到不同的甜,才算把这份牵挂真真切切落到实处。
有人总怕“吃亏”,觉得花出去的钱、耗掉的精力是损失,可我却越活越明白:情义这东西,从来都无价。花钱互送礼物,看似亏了钱财,实则换来了亲情的安心、友情的踏实;我校稿两天没了耐心,刘老师却用笔记本一笔一画梳理,他没要分毫回报,这份倾尽全力的帮扶,更是用钱买不来的情分。这些看似“损失”的付出,从不是消耗,而是推着情谊往前走的动力,是做人最该守住的温度。
下午刘老师发来的微信,没多余客套,全是实在话:“不要急,我刚把材料浏览一遍,中午连觉都没睡。几个部分可能还要调整,内容太杂乱了。你现在二十四万多字,先把内容理顺,之后我再校对一遍。”看着屏幕上的字,突然觉得之前那点付出算什么?比起他耗在我稿子上的时间与心思,我花的几百块、熬的两天,不过是冰山一角。
原来,我们眼里那些“损失”,从来都不是真的亏。你肯为别人多迈一步,别人才愿为你多扛一分,这份双向奔赴的情义,才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它没法用金钱衡量,却能暖透一辈子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