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秘书去世已经两年多了。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八十七岁的老人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数月之后,依依不舍地永别了他曾经挚爱的税收事业,永别了万紫千红的盛世繁华,永别了悲恸孝顺的儿女们,一颗疲惫的心脏缓缓停止了跳动。没有谁特意通知老人家离世的噩耗,只是恰巧在串门的时候听内弟说起,便立即激起我要去送刘秘书最后一程的强烈念头。
工作中与刘秘书的交往并不多,之所以要去送送他老人家,是因为我敬佩刘秘书的为人。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是一位清风明月的税干,是一位甘为人梯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是督促我在工作中发挥公文写作优势和保持文学创作习惯的“点灯人”。
中专毕业参加税务工作第二年,我写的一篇散文诗《基层颂》在《山东税务纵横》杂志上发表,当年即被省局授予“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作为一名税务新兵,能够荣获省局级别的荣誉令我兴奋了好一阵子,相熟的同事同学也纷纷对我翘起了大拇指。在1992年度县局的税收宣传工作会议上,局长亲自给我发了200元奖金以示鼓励。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秘书当时也在会场,他笑微微地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会议结束的时候,他拍拍我的肩膀亲切地说:“好好写雪源,不要骄傲,别放笔……”
所长后来告诉我,1985年县税务局刚成立不到两年,人秘股缺少搞文字材料的人材,刘秘书身不由己,被老局长硬生生从教育局挖了过来,自此便挑起了税务公文写作的大梁。刘秘书不愧为写材料的“一支笔”,他不负众望,一边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一边选拔培养写文字材料的新人。局里每年的工作总结,调研上报,经验介绍等大材料,都是由刘秘书亲自执笔,一气呵成。
在县政府举办的部委办局文字材料展评(观摩)会上,出自刘秘书之手的作品连续几年都独占鳌头,博得人们的交口称赞,多次被县政府办公室印发成“范文”体例,供人们传阅、学习和参考。许多单位负责写材料的工作人员经常慕名到税务局拜师学艺,当面向刘秘书请教写材料的“诀窍”。刘秘书谦虚之余,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详细讲解,娓娓道来,其态度之诚恳令求教者肃然起敬。
被评为省局先进之后的近十年,我持之以恒,笔下生风,在完成单位交办的通讯报道、信息调研、工作总结等硬性任务之余,不忘散文、小说和诗歌创作,时常有各种体裁的作品在《中国税务》《山东税务纵横》《地方税务》《税务春秋》《大众日报》《山东商报》《山东法制报》《兖州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县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口播新闻中也经常出现我的名字。那时候的我,可谓是如鱼得水,报道着税务的新风,享受着文字的滋养,升华着纯美的情感,热爱着光荣的职业。
2002年秋季我调到稽查局工作,工作内容的性质发生了新变化。出于稽查案件保密的要求,通讯报道写得越来越少,名字逐渐从报刊杂志上消失了,钟爱了十几年的文学写作也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应该是“江郎才尽”了吧——我给自己找了个自认为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
记得是2005年暮春,我已经任职税源管理分局的副局长,每日里耽于抓税务登记率、纳税申报率、欠税催缴率等日常工作,各种业务应酬也是一个接一个应接不暇。偶尔想写点东西,却总是思绪杂乱,提笔忘字,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时间久了,除了不得不完成的分局工作总结、信息调研任务之外,基本失却了往年那种对文字材料的感知和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正当我似乎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文字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喂喂,是雪源吧?我是刘秘书,你忙啥哩?”
听到对方自报家门的那一刻,我内心里既感到几分愕然,同时又生出一丝慌乱。
“啊啊,刘秘书……刘大爷,您老人家身体好吧!”我迅速稳住心神,不失时机地问候了他一句,然后赶紧回答:“我呀整天价瞎忙,工作事儿多,天天感觉时间还不够用,”顿了顿我问道:“您老人家打电话有什么事儿吗?”
接到刘秘书电话的第一反应,我就想当然地误以为可能是老人家的亲友中有做生意的,想让我从税收上照顾照顾。我暗自思忖,只要他张口,我绝对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予以最大支持。
刘秘书在电话里询问了一番我女儿的学习情况,然后话锋一转:“雪源,有一绷子没见你发东西了,知道你可能因为工作忙,精力上顾不过来,可是我得给你说,再忙也别放笔,时间拖得长了,就拾不起来了啊!”
我心头蓦地一热,已近古稀之年的刘秘书,怎么还记着我这个和他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毫不相干”的小字辈呢!
国地税分设那年,刘秘书留在了国税,而我分在了地税,从此以后便绝少工作的交集。老人家1996年退休后,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一年到头挂不上面儿,偶然在路上碰见,我会恭敬地给他打个招呼。听说他自费订阅了《中国税务报》《中国税务》杂志和《兖州报》,时刻关注税收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关注区域经济建设的进步与成就。接到这个电话之前,我已经有两三年没和他打过照面了,而他老人家却不忘我这个与之非亲非故的后生晚辈,不忘提醒我在文字和文学的道路上要做到勤耕不辍,精业笃行——尽管只是税收工作的副业。
是啊,工作再忙也不能放笔!这是刘秘书对我的殷切期盼,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的无私关爱。
刘秘书的金玉良言如醍醐灌顶,令我百感交集,为了不让老人家失望,我开始抽身不必要的酬酢,潜心阅读,用心思考,静心写作。十几篇有深度的工作调研被省市地税局采用,多篇被省级报刊发表;二百余篇(首)小说、散文、诗歌被省级以上的刊物和文学网站采用;部分作品入选散文和诗歌汇编。时至今日,我在文学方面的业余写作已渐入佳境,并下定决心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敬畏文字,热爱生活,做心灵的歌者,生命的拾荒者,真善美的践行者。
刘秘书辞世两年有余,但是他早年间对我的黾勉与鼓励,厚爱与鞭策,令我终生难忘。他不愧为一位有道的长者,有德的师者,有爱的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