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应军的头像

王应军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10/09
分享

老胡的中秋节(微型小说)

中秋节这天一大早,和往常一样,老胡锁好院门,骑上电动车,向工地驶去。他约莫六十岁,身体硬朗。

工地新来了一位工友。两人边搬砖边闲聊。

“老哥,你和嫂子生养了几个娃?”工友比老胡年轻许多。

老胡说,他有一儿一女。两口子供儿子念到研究生毕业,女儿出嫁到邻村。儿子刚在省城安了家,老伴却得了不好的病,走了。

工友又问:“老哥,放三天假,你儿子一家没回来吗?”

老胡叹口气,说,一周前儿子打电话说,准备开车拉着儿媳、孙子,回来和他一块过中秋节。老胡高兴啊!连夜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料,前天晚上儿子又来电话说,公司派他去上海出差半个月,儿媳也得加班。自然,孙子也回不来了。

说罢,老胡又重重地叹了口气。

“老哥,中午休息,可以去你女儿家吃蒸饺啊!”工友递给老胡一根烟。中秋节吃蒸饺,是当地习俗。

老胡深吸一口烟,吐出一个烟圈:“我女儿昨晚打电话说,叫我今天中午去她家吃蒸饺哩。”

工友上了脚手架。想到馋人的蒸饺,老胡小声哼唱着秦腔,搬起砖来,动作麻利了许多。

约莫十点,老胡和工友坐在树荫下歇息片刻,喝水、抽烟。

“老哥,你想没想过,给自己找个新老伴?”

“咋能不想呢?”老胡说,“我不想拖累娃们,多挣几个钱,攒着,找个新老伴。”

“有合适的人吗?”

“有哩!”老胡说,“我村北巷的莲子,比我小两岁,老伴走了多年,娃们都在城里安了家。农忙时,我开上三轮车,去给她搭把手。她做了变样饭,就给我端来一碗。日子久了,我俩都有搭伙过日子的意思。”

“那恭喜老哥了!”

“别提了,两家的娃们都不同意!”老胡说,语气中满是无奈,“说差着辈分,在村里莲子把我叫叔哩。”

老胡把烟头扔在地上,抬起脚,狠狠地踩灭。

这时,女儿打电话说:“爸,我和锁子要过渭河,收南岸滩地的苞谷棒子,中午你去镇街上吃吧。”锁子是女儿的老公。

“行。”老胡说,“你们忙你们的,不用管我。”手机装回衣兜,老胡摸出一根烟,点上火,抽起来。他心里有些失落,嘴里叼根烟,给翻斗车装砖,一块砖掉落,差点砸到脚面上。

中午工休,工友回家吃饭,老胡骑上电动车,来到镇街上。

老胡转了几家饮食摊点,蒸饺早已卖完,一家摊点还有水煎包子。老胡要了一盘,坐在街边,低头吃起来。

这时,手机嘟嘟响了两次,儿子、儿媳发来微信:“爸,中秋快乐!”老胡“哼”了一声,没搭理。过了片刻,觉得不回复不妥,才分别回复了俩字:“同乐!”

蒸饺皮薄馅多,水煎包子皮厚馅少,大小差不多,味道迥异。老胡爱吃蒸饺,不爱吃水煎包子。往年这天,老伴把一盘热腾腾的蒸饺端上桌,老胡蘸些蒜泥,吃得额头汗津津的。

老胡不觉鼻子一酸,眸子潮湿。

夕阳西下,收工了,老胡回到家。

走进厨房,老胡在电磁炉上下碗挂面,端上桌,低头就着大蒜,扒拉起来。老伴走后,老胡常下挂面吃。挂面吃腻了,瞧见挂面,老胡就没胃口。可不吃不行,干了一天的活。

往年这天晚上,老伴做几碟小菜,摆上小方桌,再拿来一瓶西凤酒。老胡吃口菜,端起酒杯。老伴以茶代酒,和老胡轻轻一碰。老胡一仰脖,嗞一声,酒入肚。两口子笑着说些闲话。

吃完挂面,老胡舀碗面汤喝着,一颗眼泪吧嗒掉到碗里。

老胡刚洗完锅碗,儿子发来聊天视频。没说几句话,老胡就说自己累了,挂断了。

他刚点上一根烟,儿媳又发来聊天视频。老胡接了,三岁多的孙子奶声奶气地喊:“爷爷中秋快乐!”老胡高兴得直掉泪。那份高兴劲,只是一瞬间,视频挂断后,便烟消云散了。

往年这天晚饭后,老胡和老伴吃着月饼,看着电视里的秦腔。老胡就眯起眼睛,跟着哼唱几句。

窗外,一轮圆月高悬夜空。

小方桌上,摆放着一盒月饼,女儿几天前送的。桌上没搁西凤酒,老胡没心思喝酒;电视没开,秦腔老胡不想看,也不想唱。

老胡呆坐在藤椅上,月亮一个人看,月饼一个人吃。莲子呀,是不是一个人看月亮,一个人吃月饼。老胡不想知道,又非常想知道。

夜已深,秋意凉。老胡孤单地看着月亮西沉,不错眼珠。

(本文刊发于《作家文摘》报2025年9月3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