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鲍春霖的头像

鲍春霖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10
分享

喀什行记:风里藏着玉的魂

喀什行记:风里藏着玉的魂

8月8日,喀什的天是被水洗过的蓝,蓝得发脆。听说我们要到,这天上午特意落了场雨,把机场的柏油路面洗得发亮,连空气里都裹着股清润的甜。下飞机时是午后一点多,三十多度的风卷着热意扑过来,却不似北京河北的闷湿,倒像掺了沙的丝绸,干爽地掠过人的脖颈。

走出航站楼,便见包樟泰大哥派来的车等在路边。这位中国著名的收藏家,以樟树的“樟”为名,身上也带着股草木般的韧劲——他是塔玉矿脉的发现者,是深钻玉矿的矿主,更是带着创业的热忱,把这昆仑深处的宝藏一点点推向世界的人。更难得的是,他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在校园里设立了塔玉研究专业,让教授、博士生、研究生们一同深钻这中国玉矿的奥秘。这份对文化的执着,倒比玉石本身更让人动容。

此番同行的,是我与师父鹏来先生,还有师母。师父是中国著名的作词家、作曲家,笔下的旋律与文字总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鹏”字里藏着的展翅之姿,恰是他对创作的那份赤诚。师母一路温言细语,倒像把旅途的奔波都柔化了。我们仨此行的目的清晰而滚烫——从喀什到塔县,要在昆仑山脉的褶皱里、在塔玉的肌理中,为这中国宝藏谱一首能扎根大地的歌。

包大哥的期待与我们的心意撞了个满怀。他说,巍巍昆仑是中国的魂,托着中国人的脊梁,而塔玉,正是这脊梁上最坚韧的骨。你看它,硬过和田玉,需得用翡翠刀雕琢,是汉子的铁骨铮铮;戴久了却会悄悄变色,渗出女人般的柔润,这不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刚柔相济?初见原矿时,所有的疲惫都散了。那石头沉默地卧着,却像在诉说昆仑的风雪与岁月,摸上去带着山的凉,凑近了似能闻见岩层深处的呼吸。师父指尖敲了敲石面,眼里亮起来——我知道,旋律的种子已在他心里发了芽,该有山的磅礴,该有玉的温润,更该有中国人望着自家宝藏时,血脉里奔涌的热。

这里的人是活的诗。姑娘们眼波流转,说话时带着新疆特有的语调,温柔里裹着爽朗;小伙子们身姿挺拔,笑起来露出白牙,像戈壁上的阳光一样敞亮。街边大爷弹着冬不拉,琴弦一动,连风都跟着晃悠,那琴声里没有愁绪,只有日子的踏实。吃饭时遇着临时表演,姑娘们的裙摆旋起来像绽放的花,每一个转体都裹着西域的热烈,却又让人觉得亲——这分明是家里的热闹,56个民族拧成的一股暖。只是喀什的气候早暖温差大,时差比中原内地将近5个小时,晚上10点多才看到落日西山。

此番喀什行,最巧的是遇上徐明大哥。这位享誉世界的华人油画家,笔下的色彩向来灵动得像会呼吸。09年在无锡初遇,三年相知,早成了无话不谈的兄长。更巧的是,今年恰逢他八十大寿,而他年轻时曾在新疆待过多年,此番以“大美新疆”为主题办展,五十余幅画作里,想必藏着他对这片土地半世纪的眷恋。这趟展,既是艺术的回归,更是生命的回望,意义自不必说。

初见徐楠嫂子,她一笑,眼神里都是暖意。早听徐大哥念叨过我,见面时她直道:“早听说你是书法家、作家,还是摄影家,真是了不起。可瞧着模样,倒像位利落的军人呢。”一句话说得人心里熨帖,陌生感瞬间散了,倒像认识了许久的家人。

明日便要动身去塔县,去看更深的矿脉,去让脚下的土地、眼前的玉石,真正融进即将诞生的旋律里。这两天的日子像被拉长的绸带,一头系着赶路的累,一头系着创作的热,而中间最亮的那点,是玉的光,是人的暖,是昆仑山脉藏不住的磅礴,是56个民族共有的家的温度。

风还在吹,带着塔玉的凉,带着烤馕的香,带着冬不拉的余韵。我想把这些都写进字里,让没到过喀什的人,也能摸到这里的温度,听到我们为这片土地、这方玉石,正在酝酿的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