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刻骨:风谷里的玉与中国人的根
天还浸在墨色里时,我们已在宾馆楼下站成了团。没人多话,只借着廊灯看彼此鞋上的泥——昨夜的雨还没干透,混着昆仑山的土,泛着股生猛的腥气。服务员披着棉袄来掀蒸笼,白汽裹着馒头的麦香扑脸,可谁都没动筷子。“矿区的路,早走早到。”不知是谁说了句,众人便默契地揣起馒头,塑料袋摩擦的窸窣声里,藏着比晨光更急的盼头。
车往山谷里钻时,天刚洇出点鱼肚白。路是碎石铺的,车轮碾过,像啃着骨头的野兽在吼。有人扒着窗看,忽然指着外头叫:“看那山!”左边的崖壁斜削下去,岩层褶皱像老黄牛绷紧的肋条,脊背上压着亿万年的雪,却偏不肯塌,反倒越压越挺;右边的山包圆滚滚的,却在最陡处裂出道缝,缝里竟斜生着丛红柳,根须扒着石缝,枝桠歪歪扭扭地探向风里,像个攥紧拳头的汉子。
“这就是昆仑的性子。”同行的老地质队王师傅磕了磕烟袋,“软的留不住,能站住脚的,都是硬骨头。”
风是真的野。到了谷口,车门刚拉开,一股沙就灌了进来,打在脸上像小石子。抬头看,两侧的山都张着嘴,像是要把人吞进去。我们踩着碎石往里走,鞋里很快灌满了沙,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有人脚崴了,骂了句,却从包里摸出块膏药贴上,瘸着腿接着走。“来都来了,还差这几步?”他咧嘴笑,牙上还沾着沙。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风忽然小了。王师傅指着前头说:“到了。”只见一片凹地里,堆着不少石头,几个工人正蹲在那敲。见我们来,一个黝黑的汉子站起来,搓着手笑:“你们可算来了,刚从石缝里抠出几块好的。”
他指的石头,看着跟普通石块没两样,灰扑扑的,还带着裂纹。可当他用锤子敲开一块,里头竟泛着青白的光。“这就是塔玉。”汉子把石头递过来,“你们摸摸。”
我伸手去接,刚触到,就愣了。玉的表皮糙得像老树皮,带着风啃过的沟痕,可里头那点光,却润得很,像浸了水。再细摸,竟觉出点温来,像是有脉在跳。“这玉啊,得在石缝里憋上几千年。”汉子蹲下来,指着旁边的山,“风刮它,水冲它,石头挤它,把硬的都磨软了,才出这点光。”
正说着,忽然听见有人喊。转头一看,方才崴脚的那人,正举着块玉哭。“你看这纹。”他把玉递过来,我们凑过去瞧,只见玉里的纹路,弯弯绕绕,竟像条河。“像不像咱老家那条河?”他抹了把脸,“小时候跟爹去捞沙,爹就说,水看着软,可再硬的石头,也能给冲穿了。”
风又起来了,卷着沙打在石头上,噼啪响。王师傅站起来,指着远处的雪山说:“知道为啥中国人认玉不?这玉啊,看着温润,骨子里却犟。就像这昆仑,看着荒,可藏着多少劲儿?咱中国人,不就这样?遇着坎儿,不喊疼,憋着劲儿往前闯,闯着闯着,就把难事儿磨成了光。”
他这话刚说完,蹲在那敲石头的工人忽然笑了。“可不是嘛。”一个老工人接话,“我爹挖了一辈子玉,临死前跟我说,挖玉就像做人,得能熬。石头再硬,你天天敲,总有裂开的那天;日子再难,你天天扛,总有亮堂的那天。”
我们坐在沙地上,传着那块带河纹的玉。玉在手里转着,光也跟着动,像有水流淌。有人掏出手机,想拍下来,却发现没信号。“拍啥,记心里不就完了。”王师傅拍拍他的肩,“这谷里的故事,不是拍出来的,是得带着走的。”
往回走时,每个人手里都多了块玉。风还在吼,可没人再低头捂脸。踩着碎石像踩着鼓点,有人哼起了歌,调子跑了,却透着股劲。我摸着兜里的玉,忽然懂了:这昆仑山谷里的故事,哪是讲出来的?是风刻在石上的,是水浸在玉里的,是像我们这样的人,一步一步踩出来的。
就像那玉,在狰狞里扎根,在煎熬里发光。这才是中国人的根——看着温,摸着软,可真要较劲,比昆仑的石头还犟。,泛着股生猛的腥气。服务员披着棉袄来掀蒸笼,白汽裹着馒头的麦香扑脸,可谁都没动筷子。“矿区的路,早走早到。”不知是谁说了句,众人便默契地揣起馒头,塑料袋摩擦的窸窣声里,藏着比晨光更急的盼头。
车往山谷里钻时,天刚洇出点鱼肚白。路是碎石铺的,车轮碾过,像啃着骨头的野兽在吼。有人扒着窗看,忽然指着外头叫:“看那山!”左边的崖壁斜削下去,岩层褶皱像老黄牛绷紧的肋条,脊背上压着亿万年的雪,却偏不肯塌,反倒越压越挺;右边的山包圆滚滚的,却在最陡处裂出道缝,缝里竟斜生着丛红柳,根须扒着石缝,枝桠歪歪扭扭地探向风里,像个攥紧拳头的汉子。
“这就是昆仑的性子。”同行的老地质队王师傅磕了磕烟袋,“软的留不住,能站住脚的,都是硬骨头。”
风是真的野。到了谷口,车门刚拉开,一股沙就灌了进来,打在脸上像小石子。抬头看,两侧的山都张着嘴,像是要把人吞进去。我们踩着碎石往里走,鞋里很快灌满了沙,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有人脚崴了,骂了句,却从包里摸出块膏药贴上,瘸着腿接着走。“来都来了,还差这几步?”他咧嘴笑,牙上还沾着沙。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风忽然小了。王师傅指着前头说:“到了。”只见一片凹地里,堆着不少石头,几个工人正蹲在那敲。见我们来,一个黝黑的汉子站起来,搓着手笑:“你们可算来了,刚从石缝里抠出几块好的。”
他指的石头,看着跟普通石块没两样,灰扑扑的,还带着裂纹。可当他用锤子敲开一块,里头竟泛着青白的光。“这就是塔玉。”汉子把石头递过来,“你们摸摸。”
我伸手去接,刚触到,就愣了。玉的表皮糙得像老树皮,带着风啃过的沟痕,可里头那点光,却润得很,像浸了水。再细摸,竟觉出点温来,像是有脉在跳。“这玉啊,得在石缝里憋上几千年。”汉子蹲下来,指着旁边的山,“风刮它,水冲它,石头挤它,把硬的都磨软了,才出这点光。”
正说着,忽然听见有人喊。转头一看,方才崴脚的那人,正举着块玉哭。“你看这纹。”他把玉递过来,我们凑过去瞧,只见玉里的纹路,弯弯绕绕,竟像条河。“像不像咱老家那条河?”他抹了把脸,“小时候跟爹去捞沙,爹就说,水看着软,可再硬的石头,也能给冲穿了。”
风又起来了,卷着沙打在石头上,噼啪响。王师傅站起来,指着远处的雪山说:“知道为啥中国人认玉不?这玉啊,看着温润,骨子里却犟。就像这昆仑,看着荒,可藏着多少劲儿?咱中国人,不就这样?遇着坎儿,不喊疼,憋着劲儿往前闯,闯着闯着,就把难事儿磨成了光。”
他这话刚说完,蹲在那敲石头的工人忽然笑了。“可不是嘛。”一个老工人接话,“我爹挖了一辈子玉,临死前跟我说,挖玉就像做人,得能熬。石头再硬,你天天敲,总有裂开的那天;日子再难,你天天扛,总有亮堂的那天。”
我们坐在沙地上,传着那块带河纹的玉。玉在手里转着,光也跟着动,像有水流淌。有人掏出手机,想拍下来,却发现没信号。“拍啥,记心里不就完了。”王师傅拍拍他的肩,“这谷里的故事,不是拍出来的,是得带着走的。”
往回走时,每个人手里都多了块玉。风还在吼,可没人再低头捂脸。踩着碎石像踩着鼓点,有人哼起了歌,调子跑了,却透着股劲。我摸着兜里的玉,忽然懂了:这昆仑山谷里的故事,哪是讲出来的?是风刻在石上的,是水浸在玉里的,是像我们这样的人,一步一步踩出来的。
就像那玉,在狰狞里扎根,在煎熬里发光。这才是中国人的根——看着温,摸着软,可真要较劲,比昆仑的石头还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