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密哲的头像

陈密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4
分享

巷陌深处有光阴

北京的夏天总裹着层黏腻的热,一场雨过,南锣鼓巷的青石板倒先醒了,润得发亮,像被岁月摩挲透了的玉,指尖碰上去,能沾到些温润的凉。胡同口挨着地铁口,早被人潮浸得满满当当,老槐树上的蝉不知疲倦地喊,"热啊——热啊——",声儿混着往来的脚步声、笑闹声,倒成了这巷子独有的底色。

南锣鼓巷的豆汁是随处可见的。冰镇在透明袋子里,我和女儿、儿子仨人,仨小时才分着喝完一小袋,总算在巷口就尝着了那传说中类似抹布的味道。虽晓得它金贵——藏着大豆蛋白、卵磷脂、异黄酮这些好东西,卵磷脂护着身子骨,异黄酮能抗氧化、调内分泌——可我们终究消受不来这份老北京的独特。

南锣鼓巷是懂分寸的。一边是灰墙灰瓦的老院,门墩上的青苔浸着水汽,门楣上的春联褪了色,却还倔强地留着去年的红;另一边是玻璃橱窗里的新潮物件,手绘的胡同地图、印着"南锣"的帆布袋,和墙根下打盹的老猫相安无事。走在其间,像踩着条时间的缝合线,前一步还踩着明清的砖缝,后一步就撞进了现磨咖啡的香里。

最爱看巷子里的门。有的虚掩着,漏出院里的石榴树,红灯笼似的果子坠在枝头,映得窗台上的仙人掌都带了点红;有的漆皮掉了大半,门环倒擦得锃亮,想来是每日开关时,被人不自觉地摩挲出了光。有回撞见个穿蓝布衫的老爷子,搬个小马扎坐在门洞里,手里转着核桃,看游客举着相机拍他门楣上的砖雕,只笑,不说话。那笑容里,藏着几代人的日子。

胡同里的吃食是带着烟火气的。刚出炉的糖耳朵油香能勾着人走,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松口;炒肝配包子的小铺里,总飘着"再来勺辣油"的吆喝;转角的奶酪铺漫着奶香,瓷碗里的双皮奶颤巍巍的,撒把葡萄干,就成了胡同里的甜。买糖葫芦时遇着个小姑娘,说山楂是自家院里摘的,酸里裹着甜,像极了老北京的性子——直来直去,却藏着股热乎劲儿。京八件、稻香村、茯苓糕……各式吃食挤挤挨挨,走几步就被一种香勾着,挪不动脚。

往深了走,会撞见些岔路。拐进帽儿胡同,能瞅见婉容故居的朱漆大门,墙头上的瓦当刻着云纹,风一吹,檐角的铁马叮叮当当地响,像在讲前朝的故事。再往前,或许就撞见几个孩子追着跑,书包扔在石台上,笑声惊飞了墙根下的麻雀。老北京的胡同就是这样,大历史和小日子挤在一块儿,却从不显局促。

暮色漫上来时,灯笼一盏盏亮了,红得暖人。青石板上的影子被拉得老长,有牵手散步的情侣,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还有扛着相机的游客。卖冰棍的老太太收了摊,慢悠悠往家走,竹筐里的冰棒纸沙沙响。胡同深处飘来炒菜的香,混着电视里的京戏唱腔,忽然就觉得,这巷子从来没变过——它像位老者,看着人来人往,把光阴酿成了故事,藏在每块砖、每片瓦里。

离开时回头望,南锣鼓巷的灯火在树影里晃啊晃。原来有些地方,不用刻意记,走一趟,就像把一段日子揣进了怀里,温温的,带着些说不清的滋味,想起来,都是暖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