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史某某部长定于X月X日中午十一点半,在XX大酒店备下酒宴,邀请您共贺儿子结婚之喜。特此盛邀,敬请您届时参加!”收到信息,陈昌华一看,是20多年前老同事家儿子结婚宴请,脸上显示很不悦。
随礼,也称为随份子、凑份子,是中国传统习俗中一种表达祝福和关爱的方式。在红白喜事、庆祝喜事、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场合,亲朋好友会凑在一起,以表示对当事人的祝福和关切。对于随礼这个事情,在当地,只要有人通知,必定到场,即使人到不了,份子钱还是要带去的,人们把这叫做“赶人情”。当地还流行一句俗语:“人情大于债,头顶锅儿卖”,这句话意思是人情债比金钱债更重要,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还上人情债。它体现了人情在传统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只要你走进这个圈子,你就得一直走下去,否则你就是异类。
多年前,这种风气越来越盛,变成了一股歪风,考大学的,祝生祝寿的、乔迁之喜的,结婚添孩的,老人去世的,其排场之大,名目之多,只要有点联系的统统通知,拼着搞,比着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严重内卷,搞的大伙压力山大。好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这种邪气被狠狠的整治了,随礼圈子压缩了,频率变低了,譬如升学宴已经杜绝了,生日宴也少了,乔迁宴已经消失了,随礼的次数少多了,每个人觉得日子轻松多了。
转眼间陈昌华工作快二十好几年了,人也是年过半百,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圈也在不断的缩减,不愿意凑热闹,断掉无聊的社交,静下心来经营自己和家庭,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晚饭后和爱人到公园散步,周末在家练习书法,平时写写文章,自己动手做饭,饮食以素为主,日子过得好不自在。
前几年,一个和陈昌华在某培训班的同学家18岁的儿子结婚,委托另一个同学接客,其实这两个人和陈昌华基本不熟,平时工作上无交集,短短一个多月培训忙着上课更无交际,而且是离开培训班一年多了,收到这个短信息,陈昌华很是惊讶,现在十八岁结婚?但更惊讶的是两人毫无交集,路上碰着都不会打招呼的这种人,怎么就想到通知他了。 这个礼随不随?内心深处是极不愿意的,后来也因为其他事情影响干脆不去,事后又觉得很不妥当,感觉自己做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真是去也不舒服,没去也难受。
陈昌华收到短信后,使劲回忆和史某某的一些交情。这个交情相距时间有点长,超过二十年了。陈昌华大学毕业安排到地方一家单位工作,是最后一个进单位的,也是最年轻的一个,安排在史某某手下工作。史某某当时是副股长,工作勤奋,业务精,每个月数他的业绩最好。史某某有责任和义务带年轻的同志,一段时间主动带上陈昌华出去开展工作,渐渐的熟知工作套路,陈昌华的成长也感谢史某某当时的传帮带。
可好景不长,至2003年某月,工作了六个年头的单位拆掉,所有人员重新被安排工作,每个人到不同的岗位发挥各自的特长发光发热。史某某由于笔杆子厉害,也能吃苦,首先就被一个重要部门要去专门写材料,很快就提拔为副科长,后来仕途顺畅,正科职的一把手,后大大机关某部任副部长。在一个小地方,史某某走到这个高度实属不容易,不晓得抽了多少烟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
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环境改变做人做事的态度 。时间过得真块一晃就是十多年,史某某升到领导岗位,工作上可谓日理万机,大事小事一把抓,忙的够呛。有一次在某机关办事,身为单位一把手的史某某也在那边办事情,好不容易碰到了,陈昌华想和他打个招呼,史某某却把脸转到一边去了,有意回避这个身份与他不对等的老同事,当时对陈昌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两年前史某某因身体出现问题,把位置让出来了,基本上算作退休吧,没怎么上班。按正常退休时间来算,至少还要风风光光的工作3年以上。听说是心脏出了问题搭桥了,出院后仍坚持上班一段时间,那年冬天大雪,他和他们单位同事上路铲雪,明显感觉吃不消,后来单位也考虑照顾他,回去修养不用上班。
一日在单位附近的小路上,陈昌华碰到史某某,又黑又瘦,精神面貌显然也很差,没事在逛路,算作锻炼吧。主动与我打招呼,聊了几句,相互客套一番。当然在狭路相逢,也无外人,更无个人恩怨,也没有必要不打招呼。
史某某孩子结婚,其实是晚婚了,35岁都过了,这是个大喜事,好事情,对家长来说是了却一桩大事,可谓功德圆满了,亲戚朋友去送祝福见证着美满的婚宴是成人之美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陈昌华一时决定:去吧,既然别人想到了我,并委托人通知,就不确人家的意!
但后来又想了想,万一去了遇到其他老熟人或老同事、老领导,若人家把头扭在一边,岂不尴尬搞坏心情;或者又冒出一个A局长或B部长什么,顺便来个什么什么的事情,这个“礼”你随不随;另外,上面也在抓典型,反对吃喝风,反对搞团团火火,万一东家工作有疏忽被撞枪口岂不窝火。
那日陈昌华和上大学的孩子聊天,聊到此事,孩子对他说不用去,没有意义。在孩子这代人,她们处理事情又是一种方式,无比洒脱。但是在陈昌华这代人,几乎都做不到。尤其是这个帮忙接客的,先是短信通知,过几天后又用电话通知,陈昌华从犹豫不决到无法拒绝。
生活中有些礼可随,有些礼其实随了毫无意义。但陈昌华仍往好的、积极的方面去考虑,决定取得理由:一来是给对方送祝福,大好日子也去沾沾喜气;二是来日见面不尴尬,在成人世界里,更加注重的是面子,他人的眼光,对方的感受;三是给自己积累福报,只当是布施吧!带着这种认知,陈昌华决定去随个礼 。
当日上午10:30陈昌华从办公室出发,骑上电动车10来分钟来到宾馆,然后根据大堂设置的引导标识来到六楼六号厅。放眼望去,还早,酒店大厅里一多半是空位,扫了一扫一个熟人都没有看到。犹豫了一会,史部长爱人马老师从外面带客人进来,陈昌华主动上去打了招呼,说些祝福的话,找管事的支宾先生随完礼金,接过回手礼,迅速走出大厅了。下到一楼大厅,正碰到史部长带客上楼,陈昌华打了招呼相互说了些客气话就告别。
走出酒店大厅,陈昌华突然感觉一身的轻松,然后飞快的骑上电动车回单位,赶单位食堂的午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