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乐河畔,与肥西隔河相望的地方,有座千年古镇——舒城桃溪。这里不仅是大文学家艾煊的故乡,更是飘香省内外的安徽特色小吃“桃溪瓦罐汤”的发源地。
桃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古镇曾有四条街巷,其中一条几百米长的老街,曾是这里最热闹的地方。古时候,这里依河傍水,遍植桃花。每到阳春三月,两岸桃花盛开如云霞,夹着一条清澈的溪流,“桃溪”之名便由此而来。那“桃溪春浪”的美景,还曾是“龙舒八景”之首。
北宋初年,桃溪已渐成规模。商人经巢湖到此贸易,繁华初显。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庐州做教授时,也曾游历此地,他的词句“桃溪不作从容住,断藕秋来无续处”,吟咏的正是此情此景。
在桃溪人的心目中,有两样东西特别值得骄傲。一是茶叶罐。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在舒茶人民公社留下指示:“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好。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如今,舒茶镇的茶园绿满山坡,已是江北重要的茶叶产地。
另一个骄傲,就是这“桃溪瓦罐汤”了。
沿着车流不息的206国道,南来北往的司机师傅们都爱在桃溪歇脚。镇上的美食街里,一碗热腾腾的瓦罐汤,配上小炒和卤菜,便是一顿舒坦的饱饭。瓦罐汤那独特的香气,就这样随着人流车流,飘到了四面八方。
煨汤的道理,古已有之。《吕氏春秋》里就说,味道的根本在于水,经过反复熬煮变化,才能成就至味。这古老的智慧,在民间催生了瓦罐汤这道独特的美味。
真正的桃溪瓦罐汤,讲究的是“土”和“慢”。用土质的瓦罐做容器,选上好的食材——比如当地散养的老鸭、新鲜的排骨,加入清冽的甘泉水,盖严盖子,只留个小孔透气。用木炭生起文火,不急不躁地煨上三四个时辰。时间到了,揭开盖子,那扑鼻的浓香,那清澈醇厚的汤汁,那入口即化的肉质,便是人间至味。
虽然瓦罐汤的历史能追溯到宋朝,但真正让“桃溪瓦罐汤”声名远扬的,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没有高铁高速,206国道是交通的大动脉。桃溪,正坐落在丰乐河与206国道的交汇点上。
说起桃溪的过往,也曾有过“小上海”的风光。建国前,这里是长淮数省的粮食贸易中心,丰乐河上运粮船队绵延数里,入夜灯火如龙,有“日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盛景。后来河道淤塞,水运衰落,古镇才渐渐沉寂。
20世纪80年代初,千里国道线上,桃溪因一道瓦罐汤重新热闹起来。沿着国道,从桃溪大桥头向南约一公里,美食街渐成规模。路两边大小饭店五六十家,从业的多是周边村民。家家户户门前,都排着一二十个红泥小火炉。天刚蒙蒙亮就点上火,一炉一罐,小火慢熬。火候足了,时间够了,揭盖的那一刻,香气能飘出老远。肉质鲜嫩,汤色清亮,滋味醇厚。只有用土瓦罐、正宗土老鸭、柴火慢炖出来的,才称得上桃溪那“一罐鲜”。
1982年,该镇红光村的郑昌应、郑昌富、郑昌才三兄弟,在桃溪大桥头开了第一家专做瓦罐汤的饭店——舒桃饭店。一开张就火了,尤其是那罐汤,成了招牌,牢牢抓住了南来北往司机和食客的胃。
客人越来越多,一家店忙不过来。三兄弟一商量,干脆分家经营。很快,“桥头饭店”、“胖子饭店”、“顺昌饭店”的招牌也挂了起来。那几年,跑长途车的师傅经过206国道,总惦记着算好时间在桃溪落脚。点一盘卤菜、一盘小炒,再来上一罐热乎鲜美的瓦罐汤,吃饱喝足,浑身舒坦了再上路。
这汤的香气,引来了四面八方的食客。山东、江西、江苏、浙江的客人常来,省城的名人,甚至日本、德国、韩国、印度的外国朋友,也慕名前来品尝。
喝得多了,也渐渐品出些门道。桃溪人喝瓦罐汤,是讲究时令的。从寒露到立夏,天凉了,喝暖身的排骨汤或老鸡汤最合适。从立夏到寒露,天气转热,就该喝清热滋补的肚片汤或老鸭汤了。尤其是老鸭汤,选料极严:得是本地的灰麻老鸭,农户散养,鸭龄一年以上,毛重得有个三斤左右。
现在做瓦罐汤,除了食材新鲜,更讲究科学的煨法和配料。不加色素香精,全凭时间和火候,煨出那汤色清澈、层次分明、入口清爽、回味香醇的效果。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正宗的桃溪瓦罐汤,才能让四方食客的舌尖满意。
桃溪瓦罐汤,香飘海内外。它早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天下一罐鲜”的美誉。对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那一缕从瓦罐中升腾起的醇香,就是剪不断的乡愁,是心底最温暖的慰藉,是舌尖上永远鲜活的故乡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