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永兵的头像

陈永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4
分享

水墨柯村

黟县西北,群山环抱,柯村静卧于与祁门、石台交界的褶皱深处。这座南宋初年肇建、迄今八百余载的山村,曾因一场轰轰烈烈的“柯村暴动”而名垂青史,被誉为“皖南红色第一村”。

入村之路,九曲盘桓于崇山峻岭。车轮碾过墨玉般的沥青路面,时而穿行于烈烈红杉林,时而隐入接天翠竹海。偶有崖壁豁口泻下天光,将游移的雾霭染作半透鲛绡,如梦似幻。翻山越岭,车抵茅山岭观景台。凭栏俯瞰,柯村如置翡翠盆底——千米高山合围如屏,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星罗棋布于盆地,晨雾轻笼,若隐若现,一派世外桃源气象。

步入村中,徽州古韵的典雅古朴扑面而来,更有一抹厚重的红色基因融入肌理。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当年红色政权刻下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辨。这抹红色,不仅温暖了这座偏僻古村,更赋予它穿透岁月、辉映深山的独特光彩,深深烙印在人心深处。

村前石云河,原名“柯村河”,源起箬岭。因河中白石粼粼,形似流云,故得此名。清波荡漾,如银链穿村东流,串起小桥、流水、人家,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灵动画卷。河湾处,一株半百杨柳斜倚水湄。芦苇丛中,野鸟倏忽掠过,搅碎倒影,将绿荫揉成流动的水墨。远山云雾间,采茶女的竹笠时隐时现,背负竹篓的身影穿梭于茶垄,恍若《山海经》中姑瑶山的神女翩然临凡。

柯村之晨,如诗如画,云雾缭绕宛若仙境。袅袅炊烟、灿灿霞光、金黄花海与黛瓦粉墙交织掩映,浑然天成,令人惊叹造物主的神来之笔。山坳中的村落,马头墙的飞檐翘角常被晨雾温柔轻抚,炊烟踮脚掠过青灰瓦当,与漫天霞光共舞一曲静谧的晨曲。伫立石云河畔远眺,晨雾中的村庄星罗棋布,山路蜿蜒,清溪见底,采茶人点缀其间,一切静谧而祥和。

氤氲于群山云雾中的柯村,至今完整保存着明清徽派建筑群落。祠堂檐角的砖雕、古戏台梁枋的木刻、廊亭柱础的石琢,无不透射着古徽州“三雕”技艺的精湛魂魄。祠堂、古道、古桥、古廊亭、古戏台,如珍珠散落于千年光阴的烟雨朦胧中,静待有缘人“误入云深不知处”。

春风袅袅,炊烟渐浓。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柯村便悄然褪去朦胧纱衣。石云河瞬间化作缀满碎银的绶带,熠熠生辉。古黄檀树下,露珠自百年树冠垂落,在青石板上绽开瞬息莲华。若得夜宿农家,推窗可见银河倾泻河面,粼粼波光间,似有当年红军渡河的马灯残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幽幽浮动。

柯村云海,堪称皖南一绝,年逾二百日可遇奇观。独特盆地地形造就“山水闭环”:清溪河与竹源河水汽蒸腾,遇千米高山屏障冷凝成云,终年云蒸雾绕,变幻莫测。春冬时节最为壮观,乳白晨雾如潮汐漫过梯田,托起徽州古宅,宛若“云端孤岛”;夏秋之际,薄霭化纱,流转于百年枫香银杏林间。老农谚云“雾锁山腰晴,云盖峰顶雨”,更将云色变幻与农时相系——油菜花期云泛金芒,稻穗灌浆云染青黛,“田云共色”的奇景,引得无数摄影家常年驻守。

尤以春暖花开时,云海更添磅礴壮丽。登高俯瞰,山脚云雾升腾,金黄花海、古朴村落于云海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练般的云海与蜿蜒山川缠绵相依,直如人间仙境。雨后初霁,伫立茅山岭巅,“柯村云海”尽收眼底。日出日落时分,云雾与霞光交融,天边弥漫醉人橘红,正应和唐玄宗“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的诗境,将山间晨韵渲染得淋漓尽致。

阳春三月,方是柯村至美时节。五千亩油菜花在盆地铺展鎏金画卷,金浪翻涌,漫过田垄山野。登茅山岭远眺,这“皖南最大油菜花盆地”以花海为底、青山镶边、绿水点韵,白云深处的古民居被层层叠叠的金黄温柔环抱,粉墙黛瓦错落其间,清丽雅致,构筑起桃花源般的独特山村景致。金色波涛里,徽派民居优美的轮廓愈显分明,淳朴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牵动缕缕乡愁。穿行于石板巷弄,跨过石云河的古拱桥,骑行、踏青、赏花,清新空气裹挟着油菜花的芬芳,令人沉醉忘返,不负春光。

待秋日稻浪翻金,柯村又换新颜。阡陌纵横的稻田低垂着饱满的穗头,洋溢丰收的喜悦。人行其中,如在油画里穿梭。灰白民居与翠林松竹相映,绘就另一幅沉静丰饶的乡村水墨长卷。

四时流转,柯村秀美各异。当乡村旅游兴起,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五色柯村”焕发新生:红色旧址串联历史血脉,明清古建延续徽州文脉,92%森林覆盖率守护生态本底,金色花海缔造视觉盛宴,黑猪、黑鸡、黑茶等特产激活产业动能。这个曾“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老村落,正以山水为纸、云雾作墨,挥毫续写着新时代的“新安山居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