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首诗词而神往一处地方,未尝不是一种隽永的行游之趣。时值仲秋,天高云淡,气爽风清。遂与友人相约,沿汾河溯流而上,慕名探访一处新晋名胜,去追寻那段流传千年的诗意爱恋。
这段传奇,始于一个隽永凄美的故事:公元1025年,年仅十五岁的元好问自秀容(今忻州)赴并州(今太原)应试。途中遇一捕雁人,诉说一桩奇事:“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少年听罢,心绪久久难平,遂买下殉情而死的大雁,葬于汾河之滨,垒石为记,名曰“雁丘”,并挥笔写就那首托付无限感思的《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一词既出,便成千古绝唱。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一双雁的忠烈感动了一位词人,一词之问,却叩动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心弦。词人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大雁殉情的故事娓娓道来,塑造出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形象,谱就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不求地久天长,只要一世情长。
词中最为震撼的,是那壮士抚剑般的仰天一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问天,问地,问人世,也问自己,遂成“千古一问”。
我们来到钟灵毓秀的汾河畔时,正值秋日雨后,天高云淡,气象万千。立于好问楼上,“来访雁丘处”,但见远山含黛,绵延起伏;近览汾水,一泓碧波,轻漾温柔。天边鸥鸟翔集,与近处的亭台楼阁、湖泊水岸、林木栈桥相映成趣,俨然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丹青。
据说大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灵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大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衡芦以避缯缴,其智也。”雁之有信、雁之知礼、雁之守节、雁之怀智,由此可见。而“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道尽的正是大雁之情深。
在古人眼中,大雁还承载着诸多浪漫意象:离别谓之“雁影分飞”,有序谓之“雁阵”“雁序”,书信往来称“雁书”“雁帛”。范仲淹笔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李白诗中“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杜甫句里“肠断江城雁,离离正北飞”,皆为此中佳例。
这也不禁令人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电视剧《神雕侠侣》中的情节:郭靖所养双雕,一雕战死,另一只竟坠地殉情。原来金庸先生笔下这一动人情节,其灵感正源于此典。尤其是当年那首吟唱大街小巷的《梅花三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此刻忆起,仍教人心绪翻涌。
原本只道是讴歌爱情的词作,竟不知其背后有如此深刻的故事。一双大雁生死相随的传奇,令我们人类自叹弗如。古人对爱情的理解,或许比今人更为纯粹干净。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园内绿草坪上、河堤两岸、栈道长廊中,游人或聚众休息,或三俩闲聊,或独自冥思,或极目远眺……各得其所。
这里曾是一片荒凉河滩,因“雁丘园”而声名远扬。雁丘园坐落于千古奔流的汾河东岸,西临汾水,北望崛围山。其间亭台楼阁气势恢宏,回廊曲径斗拱飞檐,休憩小轩巧夺天工,尽显晋派古韵之风雅。
雁丘本身并不起眼,不过是一块长约四米、高约两米的天然巨石,呈不规则椭圆形。石顶设有双雁展翅雕塑,正面以草书全刻《雁丘词》,笔法潇洒自如,布局章法得体。立于石旁,不禁低声吟咏:“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步入雁丘园,沿赶考长廊慢行,恍若走进诗人的词境之中,思古幽情油然而生。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七岁能诗,三十一岁进士及第,素有“神童”之誉,擅诗、词、曲、文,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纵观其一生,少年问情于挚爱,青年寄情于诗曲,中年抒故园之思,晚年则叩问家国情怀,始终赤诚真挚。
园内以《雁丘词》中词语命名的“双飞亭”“只影轩”“千山亭”“狂歌亭”等建筑,各具特色,处处写满诗情画意。如双飞亭,两座方亭相套,内垂帘柱采用穿插结构,在古建与仿古建筑中颇为罕见;外望则见屋顶曲线延伸向天空,颇具庄严雄伟之态。
园中有两处天然湖泊。绕湖而行,步步皆景。但见湖水碧波荡漾,岸边芦苇摇曳,水中野鸭嬉游。亭台楼阁倒映湖中,别具意境。左湖边一群大雁雕塑展翅欲飞;右湖边一块巨石上刻有红色“雁丘”二字,乃赵孟頫字体。湖四周植有国槐、油松等乔木,点缀金枝槐、榆叶梅等花灌木,间以绿篱草坪,景致宜人。
据说设计者独具匠心,为深度还原“雁丘”意境,特考据元好问自忻州赴并州赶考之路及冬春鸿雁迁徙之途,精心依托“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生态理念,结合周边山势水景,暗合“万里层云、千山暮雪”的词意,以开阔、自然、野趣为主,一步一景,徐徐展开,将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给人以无限遐想,意犹未尽之感。
远山、秋水、芦苇、亭台……每一景皆泛历史的涟漪,每一步都是现实的光影。沉浸其中,宛如开启一段穿越之旅。如“好问楼”所有檐柱端部均作“卷杀”,使构件外观显得丰满柔和;部分建筑采用“乳袱”与“叉手”相结合的古法结构。就连园中路灯、铁艺围栏也设计成双雁衔灯、比翼飞翔的造型,让人处处感受雁魂诗心,了解元好问之生平,为之感动,从而铭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绝唱。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汾河水,巍巍并州城,总有吟不尽的诗意。光阴荏苒,红尘阡陌,一双雁,演绎生死相许,至真至纯;一首词,道尽表里山河,世间真情。元好问亲手垒起的小小石冢,虽早已湮灭在古老的汾水河畔,但八百年来,前来寻访词中遗迹的“痴情儿女”从未断绝。雁丘之于世人,已成为咏叹爱情死生契阔、忠贞不渝的鲜明文化符号,在历史长河中,晶莹闪亮,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