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乘风归去的头像

乘风归去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6
分享

在草书中听风声

北宋宫殿的静夜里,宋徽宗在玉烛微光下提笔。窗外,千年银杏的秋叶被风撩动,沙沙作响。他的《草书千字文》在绢上展开,每一笔如轻叹,诉说一个帝王在繁华与哀愁间的挣扎。不同于张旭的墨浪翻腾,也非怀素的狂草恣肆,徽宗的字如一条温驯的河,细腻却坚韧,每一转折藏着风骨,每一飞白透着锋芒……

我在博物馆昏暗的灯光下凝视这卷黄绢,字迹如老信般泛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的经义本是宇宙的颂歌,但在徽宗笔下,化作命运的回望。每一个“风”“云”,都像在挽留行将崩塌的江山。他的笔锋细如蛛丝,却承载着一个王朝的重量,仿佛想用墨迹将乱世理顺。1127年,金兵铁蹄踏破汴京,他被掳至北地,是否还在荒原的泥土上描摹字迹,追忆那逝去的宫灯……

他们说他是个失败的皇帝,太爱美而误国。可他错在爱得太深——诗、画、书法的永恒之美。他用草书抵御乱世的风雪,每一笔都是对命运的叩问:美能否胜过毁灭?他的朝廷曾是艺术的乐园,诗人对月饮酒,书者挥毫争锋。但当金兵的战鼓逼近,徽宗的笔成了他唯一的盔甲……

站在他的字前,我仿佛听见笔锋划过绢素的风声,如竹林低吟,如弦音破空。那不是帝王的威严,而是人的坚持——在乱世中仍要创造,在崩塌中仍求秩序。他的悲剧不在失国,而在以美为碑,守住心的微光。今日,我们在屏幕前追逐虚幻的点赞,可徽宗的墨迹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是对时间的抗争……

我提笔,蘸着想象的墨,试着追随那缕风声。草书里的风,不狂放,而是从心底吹出的寂静。它告诉我,端州的秋天、巷口的薄荷,都在教我们暂停,去看见,去创造。徽宗的字如冬日的种子,等待目光的唤醒,在风声中,诉说永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