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又薄了些,晨读时,窗外悬铃木的影子总会投在“奋斗”二字上。最近,那则关于黄山云雾里藏着年轻叹息的新闻,让我对着习题册出神,不禁思索:我们这代人,究竟在为怎样的风景翻山越岭?
焦老师正在讲《屈原列传》。他身为副校长,本不必总守着高三的语文课,可每次他夹着教案走进教室,后排偷摸补觉的同学都会立刻直起身。
他的每一堂课都精彩绝伦,若要选出哪一堂特别好,还真难,就像在鹤群里非要找出哪只鹤的腿长一样。以他讲《屈原列传》,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本是楚怀王极为信任的左徒,却因上官大夫的谗言被疏远,讲到此处,他满脸痛惜,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被误解的屈原。当说到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时,他握紧拳头,声音提高几分,激动地说:“你们看,屈原这样的忠臣,却遭受如此不公,可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接着,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屈原创作《离骚》时的心境:“‘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在忧愁幽思中,用他那如椽巨笔,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说罢,他在黑板上苍劲有力地写下“离骚”二字。
他讲屈原的爱国精神,“虽九死而犹未悔”,即使被流放,仍心系楚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说:“屈原的爱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他的每一个行动中,每一句诗里。”他让我们想象屈原在汨罗江边徘徊的样子,“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依然坚守信念,最终怀石自沉,以死明志。“这是何等的气节!何等的骨气!”他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让我们深受震撼。他还会用幽默的方式讲解,比如说到屈原的姿势时,会逗得全班大笑,然后话锋一转:“可就算再苦闷,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心里得有片装得下家国的海。”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听他讲课,从不是负担,倒像在戏台子下看短剧,笑着笑着,那些拗口的道理就钻进了心里。
昨天9月3号,本是周测的日子,焦副校长却在年级组会议上力排众议,坚持要全校师生停课,观看抗战80周年的阅兵直播。他声情并茂地说:“孩子们今天是学生,明天是国家栋梁!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要让孩子有担当有责任心。”后来他站在讲台上调试投影,白色衬衫袖口还沾着争论时没捋平的褶皱,他说:“我知道倒计时在催,但你们要记得,笔杆里不仅要装公式定理,还要装着家国。”屏幕里仪仗队的正步震得窗户发颤,他忽然指着那些年轻的面庞说:“你们看,这些护旗手和你们一样大,他们的肩膀在扛枪,你们的肩膀将来要扛什么?”那天的阳光斜斜切过教室,把“担当”两个字照得透亮。
他总说:“学习是向内求,是给心扎根。”批作业时,他的这句话体现得更具体。错题旁不会只画叉,常会有句俏皮话,如“这道题在你脑子里迷路了?下次给它画张地图”;遇到写得潦草的卷子,他会画个歪脑袋的小人,写道:“字儿站不稳,知识也容易摔跟头哦”。他还在班会课上说:“有的家长,亲人去世,为了不影响你们学习,也不让孩子参加吊唁,分数能等,孝心能等吗?”他翻着我们的作业本,纸页间夹着他摘的桂花,说道:“扎根不是只往书本里钻,亲人的皱纹、故乡的炊烟,都是养根的土。别读成了没有温度的木偶,要读成心里装着暖、肩上扛着劲的人。”就像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高三的日子如同在暗室里拼图,每一道错题都是摸索的指痕,每一次模考后的订正都是往土壤深处递去的根须。焦老师说的“向内扎根”,大概就是让知识在心里生出水脉,让家国情怀、人间温情都成为根须的养分。如同春末的笋,先把壳里的嫩尖养得结实,才能在某场雨里拔节生长。
前几天整理笔记,翻到他在黑板上写的话:“要做有骨气的草木,不攀附,不折腰。”现在想来,这骨气或许就是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啃了三节课的倔强,是明知模拟考在即,仍坚持回去送亲人最后一程的笃定,是知道前路有风雨,仍把校服袖口挽得笔直的模样。我们这代人的韶华,不该是易碎的玻璃珠,而该是烧得通红的钢,在岁月里淬出韧劲儿。
课间操时,看红旗在风里舒展,忽然明白,所谓不负时代,原是在最该沉淀的年纪,把自己活成一颗饱满的种子。不必急着看见花开,先让根在泥土里织成网;不必怕此刻的黑暗,那些埋在地下的努力,终会在某一天,托举起属于自己的春天。
毕竟,最好的时光从来不是用来叹息的,是用来扎根的——扎在知识的土壤里,扎在焦老师讲的“向内求”的通透里,扎在对家国的热望里,也扎在那些让我们成为“人”的温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