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士彬的头像

陈士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3
分享

斜字的艺术

斜,《辞海》说是不正的意思。跟弯、湾、曲等字相似,是文人墨客喜欢的字,他们特别爱梅花以曲为美的姿态,自然联想到女人的含s型的身材算美。

《诗经》里,几乎找不到带斜字的文章,只有一篇题目为《雨无正》,没有写雨,而写官僚手段不正、平民生活艰难。这说明了雨下时,虽然成一条直线但是很难垂直的,平时我们所谓的“斜雨细风或斜风细雨”就是这个道理。

在《说文解字》中说,斜,从斗,余声,读若荼。似嗟切。它的旨趣是舀出。斗,指酒器。则斜指液体倒出,一般指斟酒,故包含文化气息。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即xie第三声,但有三种意思:一是形容词,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二是动词,倾斜;三是姓。而《古代汉语词典》里的斜,有三种读音,一是xie第三声,二是xia第三声,三是ye第一声。以通过“斜”作为韵脚的诗来判断,魏晋隋唐宋,都在[麻]韵里,韵母大都是a,即xia第三声。

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就是说张华字茂先,是西晋人,死于八王之乱。祖上是西汉留侯张良,后世子孙中唐朝名相张九龄。张华的《轻薄篇》中“冠冕皆倾斜,酣饮终日夜,明灯继朝霞”,这是较早用“斜”为韵脚的诗。

不过,斜字零星地在西汉朝代出现,比如,佚名《艳歌行》中“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斜字,流行于唐朝,钱珝用得最多,并不是他诗写不好,只不过他当时名气不大或者是官不高等,其实,我觉得斜字在句子真的意境很妙。他的《江行无题一百首》中有:“云密连江暗,风斜著物鸣”、“柳拂斜开路,篱边数户村”、“岸绿野烟远,江红斜照微”、“光阔重湖水,低斜远雁行”、“一湾斜照水,三版顺风船”。用得算最好也比较多的应该是杜牧吧,“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张好好诗》),“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题扬州禅智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山行》),“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柳长句》).唐朝,连皇帝李世民也凑热闹,在《咏雨》写下“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宋朝,有了词,在诗词中用斜字就不多了,但出彩也很多。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有“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陆游《乙卯重五诗》“日斜金谷静,雨过不城空”、《临安春雨初霁》“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在宋词中,有一篇向子湮的《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写道: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宋人词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

元朝,有了元曲,在诗词曲里斜字用得更少了,例如,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四块玉·别情》是元代 关汉卿写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这里斜,指弯弯曲曲的。

明朝,“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张煌言《野人饷菊有感》)。

清朝,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其五》)等。

斜字,在诗词中大致分布在句子中的头、中间、结尾部位,起着画龙点睛之笔。还有,斜指大自然的天象景观,有斜日,斜阳,斜辉斜月,斜风,斜雨;指的小范围内的物件,有径斜,斜足,斜曳,柳斜等。

斜字,随着时代变迁,有着它自身价值。我们看事物,不要斜着眼而是正视一切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