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代益霞的头像

代益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9
分享

赵化归来是故人

一提起赵化,我总会在心里念及:安溪,安溪。安溪,是我工作了七年的地方,是继互助之外我的第二家乡。

安溪与赵化相距不过七公里,我们几个刚参加工作的同事每逢节假日总会到赵化城里去逛吃排遣。那时候,赵化鑫城刚建不久,我们喜欢到鑫城一家新开的店吃串串,锅底干净,香气浓郁,食材新鲜,蘸碟丰富,价格亲民。再后来,我们无意间知道这家串串店是我们的一个新同事的父母开的,我们去得更勤了,节假日也不择,无晚自习的傍晚也可,总之要给同事扎起。

新同事是土生土长的赵化人,性格腼腆老实低调,不会直白地对我们说优惠价格,但厚载的分量直叫我们大呼吃不完,就像最开始他家就给我们端上的超量大份,我们浑然不知,才有了后来的一次次“哦,怪不得哟”。每次饥肠辘辘奔赴,大腹便便而归。他,我,我们就在一次次流连忘返地吃喝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我们这一群人中还有一个土生土长的赵化人茉莉,很会照顾人。去之前,她总会精准地告诉我们前往赵化的客车班次,回来时,又把我们送到客运站坐上最先发车的那辆班车。赵化的车站很大,有两个不同方向的进出站口,我没在我常处的乡镇上见过这样大这样构造这样多发往各地班次的车站,以至于后来我一个人坐车到赵化开会时总是分不清我是从哪里进来又是从哪里出去的,以至于再后来我学会了开车也没全部到达过它所辐射的石道长滩等地。

吃喝空闲之余,茉莉总会热情地叫我们到她家里去坐坐。我脸皮尤其厚,有两次我不仅歇坐还长住了两晚。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她在赵化琳琅满目的菜市场周旋,也与她在宁静安闲的古街闲逛。她穿着清丽气质典雅,温柔地对半砍价却总能稳赢。

她的母亲父亲原来在赵化车站工作,总是早出晚归。母亲格外亲切美丽,忙的间隙还要回来与茉莉一同做饭招待我这个所谓的客人,句句关怀体贴让我倍受爱护。父亲沉默寡言、无多言语,一句“幺儿好好招待朋友耍开心哈”便投身进了属于他的事业。后来,在茉莉婚礼上他那充满血丝噙住眼泪不舍的双眼更是让我们记忆犹新。

自此,赵化鑫城追风逐月的繁忙与老街闲庭信步的慢节奏,以及赵化人的热情周到、宽厚仁义就像是烙印在我脑海里似的。

后续去赵化还多是因为工作。一个新手女司机小心翼翼闯入整条古街,少不了路边的叔叔阿姨阿公阿婆挪开竹竿,搬起花盆,殷勤指导往左边打盘子看右边后视镜,才找到那家“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广告公司。

工作常去的地方第一当属位于鑫城牌坊附近的赵化教育工作督导室。每逢赶场的日子总是门庭若市,背篼碰着箩筐、摩肩接踵的各种叫卖声高低起伏、层出不穷。面向督导室右边的羊肉汤与小面馆炊烟袅绕,生意络绎不绝。左边的小服饰、小吃点、蛋糕房鳞次栉比,富有特点。其二就是赵化中学,等待孩子们走出考场的时间刚好让我可以从这个“大学”宽阔的主道挪步进翠绿森森的小径,慢慢打量那些参天的古树、肥硕的池塘、玲珑的池中亭……一圈下来一学期的压力也都释放不见。

再就是我从来不敢开车挑战到达位于古街深处的赵化小学,门口仅容单行车辆擦身而过的街道遇上下学时段更是寸步难行。“花香自有蝶飞来”,百年老校赵化小学用诚用爱的育人文化前前后后吸引了多少外地专家前来调研,又因位置处于赵化学区核心枢纽地带,学区很多教育教学活动也在这里举行,是整个学区深耕教学、潜心育人的缩影。

赵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故乡,是自贡市因盐而兴的著名古镇。在相识一群赵化作家老师之前,我所了解的赵化与大多数人在教材上了解到的“光第精神”无差。稍微深层次地接触还是临别前安溪学校大哥的讲解,不过仅仅是我仅仅记住了那晚的风绪星语。在一家新开的肥肠鱼馆,门口堆积的鲜花与店里拥挤的人流同样热闹,说不完的话语,换不完的茶盏,茶不醉人人自醉。一群人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从鑫城到古街,从古街到河滩,从河滩到大桥。寒风吹人醒,我还是搞不清楚从古街到安溪亦或从鑫城到安溪哪条路更近。我只看见大哥高举双手洋洋溢溢讲解“四龙拱日”的壮观时,是月亮偷偷掩起了面纱。我只看见大家在河滩比划赵化大大小小的变化时,是轻风将我柔柔地抱在怀里。

而后,多少次在餐桌上,作家老师多少次激动地谈起某次吃饭遇见某个幺妹是赵化的是他的老乡。我在心里想我也算半个老乡,我这半个老乡如果不是因了这次县散文学会古镇采风,我还真没走进过赵化的著名景点“明月楼”“两湖会馆”“文昌书院”……永远的革新精神,文化血脉传承,廖正华、萧世楷等一大批人才造福桑梓、继往开来。惊讶于有幸隔三岔五见面的几位著名本土作家居然是赵化小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他在会上分享时人趣事,尤其是分享民国时期赵化小学的校歌、赠送为赵化倾情撰写的《赵化笔记》《十年书》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也就更容易理解,会后的她再次急匆匆奔赴看望曾经帮扶过的困难家庭。也就更能够共鸣他们所说,都是从赵化出来的,要为赵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条弯弯曲曲的沱江河绕镇而过,先经过安溪,再到赵化。江边悠悠的码头,镇上高低不平的石板街,色调不一的木板门,还有满街上下都有的茶馆,赵化有,安溪也有。一篇《安溪不见使人愁》牵动多少家乡人的味蕾,同样《赵化笔记》《十年书》都是他们无法复制的乡愁。

回首来路,我从安溪顺江而下认识赵化,沿岁月奔流如斯感悟赵化。而今,归去来兮,亦如故人聚散,此情依旧入梦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