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礼奇
引言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它不仅是一种书写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精神寄托和哲学表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现代的各种书体,书法的演变轨迹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在当今文化传播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书法艺术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喜爱,为其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键盘输入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写,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书法艺术的内涵、价值、传承、审美以及创新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书法的本质与内涵
(一)书法的定义
书法,简单来说,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然而,这一简单的定义并不能完全涵盖书法丰富的内涵。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书法是一种以线条为表现手段,通过笔墨的运用,在纸张等载体上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价值的形象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要求书写者具备熟练的书写技巧,还要求书写者能够通过笔墨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
(二)书法与汉字的关系
书法与汉字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汉字是书法的载体,没有汉字,书法就无从谈起;这也是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的,而书法则是汉字的艺术化表现形式,它赋予了汉字以生命和灵魂。汉字的独特结构和笔画特点,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字的笔画形态丰富多样,点、横、竖、撇、捺、钩、折等笔画在书法家的笔下可以千变万化,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和韵味。同时,汉字的结构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书法家可以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巧妙安排,创造出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三)书法的文化内涵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美学等密切相关。书法中所体现的“阴阳相生”“虚实结合”“刚柔相济”等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书法作品中的文字内容,往往是经典的诗词、文章等,这些文字内容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和审美趣味。正所谓“晋尚韵,唐尚法”等等。
二、汉字能成为书法的独特因素
(一)汉字的象形性
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最初是对自然事物的形象描绘。这种象形性使得汉字具有很强的形象感和艺术表现力,这在大篆中表现得更明显。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简化和符号化,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征。书法家在书写汉字时,可以充分发挥汉字的象形性,通过笔墨的运用,将汉字的形象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篆书和隶书的书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汉字仍然保留着明显的象形痕迹,这些汉字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的结构具有独特的规律性和艺术性。汉字由笔画组成,笔画之间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形成了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等不同的结构类型。书法家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巧妙地安排笔画的位置和长短、粗细、疏密等关系,使汉字的结构更加稳定、和谐、美观。同时,汉字的结构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书法家可以在遵循基本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对汉字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变形和夸张,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汉字的表意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这种表意性使得汉字在书写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的组合,更是一种意义的表达。书法家在书写汉字时,往往会将自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笔墨之中,使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还具有深刻的内涵美。例如,当书法家书写一首表达壮志豪情的诗词时,其笔墨往往会显得雄浑豪放;而当书写一首表达婉约柔情的诗词时,笔墨则会显得细腻柔和。
(四)汉字的书写工具和材料
毛笔、宣纸、墨汁等独特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也是汉字能够成为书法的重要因素。毛笔具有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点,书法家可以通过控制毛笔的提按、轻重、缓急等动作,写出粗细、浓淡、干湿不同的线条,正如古人所说:“笔软则奇怪生焉。”从而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效果。宣纸具有吸水性强、润墨性好的特点,能够使笔墨在纸上自然渗透和晕染,产生独特的韵味。墨汁的浓淡、干湿变化,也能够为书法作品增添丰富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
三、书法传承或说学习书法应学的内容
(一)书法技法
书法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也有说是书法艺术核心。包括笔法、墨法、章法等方面。笔法是指运用毛笔的方法,如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不同的笔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线条效果。墨法是指运用墨汁的方法,如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墨法的变化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安排,包括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的留白等。传承书法技法,需要学习者通过大量的临摹和实践,掌握历代书法家的经典技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书法审美观念
书法审美观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体现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书法审美观念强调“中和之美”“自然之美”“气韵生动”“金石韵味”“浑厚古朴”等,这些审美观念贯穿于中国书法发展的整个历程。传承书法审美观念,需要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精神,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也需要学习者关注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潮流,将传统审美观念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审美观念。
(三)书法文化精神
书法文化精神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书法中所体现的坚韧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传承书法文化精神,需要学习者通过学习书法历史和经典作品,了解历代书法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同时,也需要学习者将书法文化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书法审美的多维度审视
(一)线条之美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线条之美是书法审美的重要方面。好的书法线条应该具有力度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力度感是指线条要有力量,能够表现出书法家的功力和气势;节奏感是指线条的粗细、长短、轻重、缓急等要有变化,形成一种有规律的节奏;韵律感是指线条要流畅自然,富有音乐般的韵律。例如,颜真卿的楷书线条雄浑厚重,富有厚重有力之感;王羲之的行书线条流畅飘逸,富有韵律感。古人对线条形象比喻较多,如:“折釵股”“锥画沙”“屋漏痕”等。
(二)结构之美
结构是指汉字的笔画组合方式和整体布局,也叫字法。结构之美是书法审美的重要内容。好的书法结构应该具有倚侧中求平衡,错落中求稳定,大小中求和谐,穿插中求协调,避让中求统一。力避大小一样,结构一样,要有变化、动态等。正是阴阳虚实收放关系的体现。
(三)章法之美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形式安排。章法之美是书法审美的重要体现。好的书法章法应该具有协调性、统一性和节奏感。协调性是指作品中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性是指作品的风格、字体等要统一,不能杂烩;节奏感是指作品的布局要有疏密、虚实、轻重等变化,形成一种有节奏的美感。例如,怀素的草书章法气势磅礴,如行云流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四)意境之美
意境是指书法作品所传达出的一种精神境界和情感氛围。意境之美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好的书法意境应能引人遐思,具有含蓄和感染力。所谓引人遐思,是指作品所传达的意境要深远,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思考;含蓄是指作品的留白的空间具有含蓄意味,不能直白地表达出来;感染力是指作品的意境要能够打动人心,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通过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文字,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闲适优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书法创新的多元路径
(一)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灵感
传统是书法创新的源泉,书法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深入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书法家应该深入研究历代书法经典作品,掌握其中的技法和审美观念,并从中汲取创新灵感。例如,可以对传统书法的笔法、墨法、章法等进行重新组合和运用,创造出具有新的艺术风格的作品;也可以从传统书法的题材和内容中寻找新的切入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切不可抛开最具代表元素而为。
(二)融合其他艺术形式
书法创新可以借鉴和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和表现手法,拓宽书法的艺术表现空间。例如,可以将书法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跨界融合特色的艺术作品。书法与绘画的融合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具有形象感和艺术感染力;书法与音乐的融合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书法与舞蹈的融合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具有动态感和表现力。但不是将美术构图、舞蹈造型生搬上来,而只是取其部分元素。
(三)关注时代生活和社会需求
书法创新要紧密关注时代生活和社会需求,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书法家应该深入生活,从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汲取创作素材,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作品。例如,可以书写反映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创新成果、人民幸福生活等内容的书法作品,使书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书法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手段。书法家可以运用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设备,对书法作品进行设计、编辑和展示,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和科技感的书法作品。例如,可以利用电脑软件对书法作品进行图像处理,制作出具有特殊效果的书法作品;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书法作品进行展示和传播,扩大书法的影响力。
六、当前书坛的创新现状及评价
(一)创新现状
当前书坛的创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一些书法家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对传统技法和审美观念的重新诠释和运用,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一些书法家尝试将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现代科技手段等相结合,探索出了一些新的书法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例如,出现了一些以书法为元素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作品,以及利用电脑技术创作的数字书法作品等。
(二)评价
当前书坛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创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些创新作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和怪异,尤其是大草方面的创新,出现无可识读现象,这引起业内人士的反感。忽视了书法的本质和内涵,缺乏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一些创新作品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缺乏艺术的独立性;一些创新作品在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和现代科技手段时,没有做到有机结合,显得生硬和牵强。
七、书法创新的正确方向
(一)坚守书法的本质和内涵
书法创新必须坚守书法的本质和内涵,不能偏离书法作为一种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墨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创新应该是在保持书法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技法、审美观念等进行拓展和深化,而不是抛弃书法的本质去追求所谓的“创新”。
(二)尊重传统,推陈出新
传统是书法创新的根基,只有尊重传统,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书法家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书法经典作品,掌握其中的技法和审美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作品。纵观书法发展史,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风格出现,但没有离开书法本质。
(三)注重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
书法创新要注重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不能仅仅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和怪异。创新作品应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书法家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书家不在自身修养上提升,仅靠玩技巧试图创新,自古以来未见有传承下来的。创新的作品必须既有精神又有艺术品位和时代的文化内涵,才能叫创新。
(四)关注社会需求,服务人民大众
书法创新要关注社会需求,服务人民大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书法家应该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喜好,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使书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八、结论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书法艺术的本质、内涵、传承、审美以及创新发展之路,为书法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传承好书法的技法、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灵感,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关注时代生活和社会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坚守书法的本质和内涵,尊重传统,注重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关注社会需求,服务人民大众,使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