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贞的头像

小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1
分享

叫人

小时讲规矩。过年节,我跟着父母到舅舅家拜年,满屋子的长辈,碰上素未谋面的,我就垂下脑袋,往母亲身后躲,母亲可不会惯着我,推一下我,说:“叫人啊!”

我母亲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年节到舅舅家拜年、吃团圆饭的亲戚就有四、五桌的人,给这么多亲戚排辈分,难度远超九九乘法口诀,绝不是我这个用脚指头凑数的小毛孩能掐指算准的。我没听到母亲的提示,脑袋里“阿叔”“阿丈”“阿伯”“阿舅”“阿公”混战一团,只能随便抓一个,也没关在嘴里呵呵暖,冷冷地溜出去了。

喊错了,引来一片笑。

长大了,我仍是分不清宗亲支亲如何排位论辈,可懂得看脸了。有次跟随家属和他单位的同事聚餐,他指着一位挂着齐刘海、睁着葡萄眼的小姑娘介绍说:“她和我同姓,你得叫她姑姑。”

论辈分叫人不容易,看样貌叫人也不容易。

我刚工作那年,被安排在单位的办公室,工位背对着门,靠近入口。有天我正忙着敲键盘,身侧传了一声喊:“阿姨。”我转头看是一名中年男子,正犹豫着该不该答应一声,他慌慌张张地问:“小姐,办转学是不是这里?”这一下,我更犹豫了。

有些称呼倒是很显身份的,可一旦不合时宜,也不讨人喜欢。

某天,我的女友小慧抱着稚儿在路边等车子,一位中年人寻路,刚巧走到她身边,并停下来,张口先叫了一声:“老师母”。小慧忍着气,给对方指了路,可这口气一直到她坐上了车还没散。在我家乡的方言里,“老师母”是一个尊称,可这词已经“老”了,又带了个“老”字,女友认为自己还正青春呢,怎可跟“老”字扯上关系。

大抵,女人对“老”的排斥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友张姐如是。第一次约张姐吃饭,准备结账的时候,张姐坚持要自己买单。我自以为懂礼数,劝阻张姐说:“你都快80岁了,怎么也不能让你亲自买单呀。”张姐一听,不乐意了。“你可不要说我老啊,”她中气十足地怼我:“我到菜市场买菜,要是摊主不喊我一声小姐姐,这个菜摊我是打死也不会去关顾的。”

我心服口服。谁还不乐意当个小妹妹呢。

好话不嫌多,甜腻的称呼总是让人难以拒绝。论这方面的能力,我特别佩服现下的带货博主,张口就是:家人们。卖家和顾客的距离只剩下“支付”两字了。此外就是能包容众生的客服。有回收到一个破杯子,又碰上坏心情,打开购物对话框,就想好好训一下客服。我的句子还没敲到一半呢,对话框刷刷刷先后弹出三句话:“亲,欢迎您的光临。”“亲,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亲,请描述一下您的问题。”我刚冒上来的坏脾气快速被“亲”瘪下去了。

不愿忍受这不可名状的亲密关系的人也不少。西晋著名清谈家王衍拒绝庾敳的套近乎就直截了当,只是耐不住庾敳强大的心理素质。

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这段“卿与君”的对话载入了《世说新语》。太尉王衍不愿与庾敳(字子嵩)交往,庾敳却不停地用“卿”来称呼他。王衍说:“君不可以如此称呼我。”庾敳说:“卿只管称我为‘君’,我只管称卿为卿。我自用我的法子,卿自用卿的法子。”

庾敳这个法子吧,确也不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