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秀香的头像

杜秀香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6/18
分享

想他就活成他的样子

很难相信,一部只有一个人,一台机器,一条狗的电影把我看哭了……

《芬奇》是好莱坞很常见的末日电影,却剥离了末日题材常见的宏大叙事,转而用近乎禅意的留白,简单的故事,在好莱坞末日题材的洪流中开辟出一条充满哲思的小径。整整两个小时,就一人、一狗、一机器人演绎末日求生、人心善恶、爱与信任,还有如何去告别。

电影设定的末日同样是未来,太阳风暴摧毁了臭氧层,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高达六七十度的高温几乎杀死了地表上的所有生物,随着资源慢慢匮乏,这片废土上幸存的少数人类不是抱团取暖,而是为了食物开始互相猎杀。饥饿,使人变成了杀人犯,变成了魔鬼,变成了最不可信任的同伴。信任,已然荡然无存,爱,自然更是无从谈起。在严酷的生存面前,一切的善良与情感,都是奢侈与拖累。

芬奇,是幸存的人类之一,他是一名机器人工程师,因当时身在公司,躲过了末日之劫。他每天开着房车,带着一条狗,游荡在城市的各个街道与角落,寻找食物,亦找寻生机。15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默默制作一个机器人,他把几万本书的内容与知识都传输到了机器人的脑中,当然也包括机器人著名的三大定律。经常看科幻片的人自然知道,人工智能都必须输入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

1)机器人必须不危害人类,也不允许他眼看人将受害而袖手旁观。

2) 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于人类,除非这种服从有害于人类。

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不受伤害,除非为了保护人类或者是人类命令它做出牺牲。

在机器人三定律的基础上,芬奇输入了第四条准则:

4)如果芬奇不在,机器人必须保护小狗。本指令优先于所有其他指令。

第四条指令的优先意味着,有其他人类逮着狗子想吃狗肉的话,机器人可以通过伤害人类的方式进行反击。

原来,芬奇因为紫外线的辐射早已疾病缠身,且命不久矣。他制作这个机器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他离开后照顾他的狗。简而言之,机器人就是要做狗的保姆。

就这样,这位名叫“杰夫”的机器人诞生了。他带着和新生人类一样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懵懂,他虽然“满腹经纶”却并不理解那些知识里的词汇,不理解它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表示的意义。比如,它会问芬奇“芬奇不在”是什么情况?“信任”是什么东西?芬奇解释的含糊其辞,甚至词不达意,他很难向机器人讲清楚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与关系,其实,他和机器人一样,对情感有点陌生。

因为龙卷风的到来,芬奇决定向着金门大桥出发,那里有他隐秘的心事与心愿。一路上,他们一人、一狗,一机器人,历经了相处中的摩擦,学习中的碰撞,龙卷风的袭击,还有被其它人类的追逐,机器人杰夫渐渐懂得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渐渐融入了这个团体末日求生的生活;渐渐理解了人类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与世界的、与亲人的、与同类的、与狗子的,以及善变的喜怒哀乐;也终于知道了他们之所以要到金门大桥,是因为从未谋面的父亲曾给15岁的芬奇邮寄了唯一一张落款“Dad ”的明信片,而明信片上的画就是金门大桥。

眼看着金门大桥越来越近,芬奇的病情却越来越重,就在离着金门大桥只有18个小时路程的时候,车窗上突然撞上了一只蝴蝶。原来,西海岸的荒滩上还有生命;原来,这里不用穿着防护服就能在太阳下行走。芬奇几乎不敢置信的下车,贪婪的呼吸着久违的空气,晒着久违的阳光,巨大的喜悦如巨浪包裹着他,让他仿若新生。从未有一刻,我们觉得阳光、空气,这些司空见惯,生而就有之的东西,和我们早就习以为常的生活,如此弥足珍贵。

当芬奇颤抖着穿上珍藏的西装,在夕阳下享受最后一餐时,杰夫正在经历它最痛苦也最珍贵的成人礼:学会告别。在芬奇最后的握手与拥抱中,在狗子呜咽的悲鸣中,机器人杰夫也终于明白了“芬奇不在”的真正含义。

该怎样去告别呢?以悲伤?以沉默?以拥抱?以希望?这个曾经“满腹经纶”却不解人情的机器人,看着荒原漠漠,看着夜幕沉沉,有无尽的悲伤与沉默,也有片刻的茫然与无措。他枕着自己坚硬的臂膊,喃喃自问“我该怎么办呢?”“芬奇会怎么做?”片刻之后,他决定以“使命”与芬奇告别,承担起芬奇交付他的重任。于是,他开始学着芬奇的样子照顾狗子,找寻食物,也继续前往金门大桥的旅程。

想他就活成他的样子。也许,那条被芬奇加入的第四条准则,本质上是一封用代码写就的情书——人类文明的延续,或许不在于建造多少避难所,而在于能否把对生命的温柔刻进下一代的核心程序。人类的每次发声,都在书写人类结局。

最后,机器人杰夫带着狗狗到达了金门大桥,看到了金门大桥有多少颗铆钉,听到了桥索在风中唱歌,完成了芬奇未曾完成的心愿。短暂的停留之后,他们又继续出发,去寻找新的希望。金门大桥充满诗意,它既是芬奇对父爱的执念,也是消亡与新生的连接。一段路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的起点,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永远心怀希望,永远不断前行。

汤姆·汉克斯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他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独角戏。不需要对手演员,只需对着机器人和狗的眼神交替,就能让观众看到警惕、疲惫、温柔和释然的层层转变。当他颤抖着穿上那套珍藏的西装,在荒原的夕阳下咀嚼罐头食物时,那种对尊严的坚守和对生命终结的坦然,比任何悲壮的牺牲都更令人尊敬。话说,他似乎很擅长演绎这种孤身一人,经常自言自语却又信念坚定的人物,《鲁滨逊漂流记》同样是他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电影。

影片结尾处那只撞上车窗的蝴蝶,是导演留下的最美隐喻:希望永远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归来。在好莱坞科幻片的传统里,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灾难如何深重,最终拯救世界的永远是人性中最朴素的情感,永远是以爱为底色,以希望为终章。这,也许就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密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