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舒春霞的头像

舒春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3
分享

上梁喝彩

  一抛个东,贺喜东家出相公;

  二抛个南,贺喜东家出状元;

  三抛个西,贺喜东家穿朝衣;

  四抛个北,贺喜东家坐衙门。

这是老家新屋上梁喝彩,老师傅在梁上一边撒糖果,一边喝彩的辞令。四十年过去了,昔日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小时候,遇到谁家举行上梁喝彩仪式,我保准是抢到糖果、小馒头最多的一个,那些娃们,跟着我屁股后面跑,小口袋装得满满当当的。因为坐在梁上往下撒糖果的师傅是我的老表兄,母亲的亲侄子呀。老表兄的孩子们都比我大,所以我亲切的称他为老表兄。

最先不懂什么叫喝彩,便请教正在做木匠活的老表兄。他在我的眼里,是个无所不知,地位至上的神人。很多书本外的知识来源于他。

那天,他正在雕大梁上的花。他说:“ 喝彩, 以前的时候啊,就是指赌博时掷骰子,大家在呼喝作势。”我还记得这是他说话一贯的开头白,总是从“以前的时候啊……”这样开启,这就找到了依据而不是他胡编乱造。

我接着问他:“大家呼喝什么呢?”

“大家呼喝骰子上的点数,希望得彩呀。”

我又问他:“你每次在大梁上喝彩,赌博的时候你是不是得彩最厉害呢?”老表兄便气得用大眼睛瞪我,扬起手上的画笔要敲我,我赶紧一溜烟跑了。

他知道我舍不得跑远,过不了几分钟,老表兄又在叫我:“四毛子,帮我扯线。”我便从门后头钻出来,老表兄吩咐我用力把线的一端拉稳,千万不能动,这可是准绳。在我小小的心里,通过扯线感受到了什么是原则,什么是神圣的事情。他一边弹线,一边念念有词:

  墨斗金线定中央,

  财丁富贵两头量,

  不偏不斜分风水,

  西厢东房各相当。

表兄确实很有才,他的顺口溜张嘴就来。有些是他的师傅流传给他的,但大多数是自己编的,与时俱进。他去每家喝彩的辞令还不尽相同,这让人颇为期待。

老表兄书读得不多。外婆一生就只有两个孩子。老大就是舅舅,因为从小读私塾,学了本领,虽然奉父母之命,20岁在家成亲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心有不甘,第二年丢下孩子便去了外面闯世界,这一去不复返。我觉得是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受新文化的影响,他们追求自由,比如胡适,鲁迅,徐志摩等等。但是,我外婆就怪罪自己不该给舅舅读那么多书,少些文化不至于最后连儿子都见不到。老二便是跟舅舅十岁之隔的母亲,小时候看着哥哥读书,耳濡目染有几分灵性,新中国成立,去学堂读了七年书就当上了教书匠。可是,不巧,后来碰上文革,又被批为“臭老九”。所以,面对着一个独孙,外婆自然是把他含在嘴里,再也不允许他读书了。我的母亲悄悄带他去学堂,跟着学了三两年,随后就学做木匠的手艺。母亲说:“你的老表兄啊,真是又聪明,又勤奋。人家三年出师,他半年就出师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用在老表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老表兄很有钻研精神,他经常通宵达旦的雕花,做到精益求精,很快成为了我们十里八村的头一把斧头;他对于《易经》《春秋繁露》等古典书籍颇感兴趣,因此,对于星宿,八卦图,阴阳太极等都比较内行,也是我们那里有名的风水大师。

上梁喝彩在农村是最大的一件事了,俗话说:“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上大梁跟娶媳妇,生孩子一样重要。当然得请最有来头的人站在梁上喝彩,通常是两个,一个木匠师傅,一个泥匠师傅,都是德高望重之人。经常有东家跟他说:“李师傅,你帮我加把劲喝彩,我们打发多给一些。”“打发”便是酬劳,是我们的家乡话,并没有贬低下人之意,相反,如果直接说是给多一些钱财或是其它物质,更让人觉得俗气,上大梁这么重要的事情,请一个似乎掌握着凶吉的大师为你喝彩,岂敢有丝毫的不敬呢?民间自有民间的说话艺术。

老表兄往往会说:“不消得,不消得,我心里有数的。" 其实东家知道老表兄从来没有出过漏子,但是,再叮嘱一番总算会更放心些。说起老表兄上梁喝彩挣酬劳,还有一件事,在我们那边广为人知。

那年,村里祠堂要重建,建祠堂的费用一般是由全村人众筹,然后设计选料请师傅监工等,特别繁琐,经过全体村民一致推举,由老表兄经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总负责人。他的发小当时经营一家砖厂,为了让村里采购他的砖,送了一大笔钱给老表兄。老表兄经过考量,认定了这家砖的成色质量,就采用了。在架大梁的这天,老表兄上梁喝彩,下面宾客盈门,热闹非凡。外嫁女携夫带子回来了,在外地当官求学的也回来了,邻村一些有头有脸的都来捧场了……祠堂门口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大红功德榜上赫然写着大家的爱心捐赠金额,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砖厂老板,大家对他的慷慨赞不绝口。这一天,砖厂老板赚足了面子,他的脸都红了,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是喝酒脸红,也不是被夸得脸红。这件事后来还是被慢慢传开了,大家对老表兄肃然起敬。更多的人请他上梁喝彩了,大家都说:上梁需正,为人要直!这种不被金钱所诱惑的人,值得我们信任!

围绕上梁仪式,有四个阶段,祭梁,升梁,抛梁,待梁,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呈现,有不同的唱词。上大梁前是“祭大梁”,敬香说贺词,然后由主家父子两个,抬着大梁,这叫“挑大梁”,众木匠泥瓦匠用绳子往屋顶上拉,这就是升梁了。此时,鞭炮齐鸣,喊声歌声齐放。老表兄在喊:

一支栋梁在中央,四根金绳系金梁。

 左缠三转龙摆尾,右缠三转凤朝阳。

 抬起龙头步步升,摆动凤尾驾祥云。

 金梁稳架华堂上,发富发贵万年长。

每上升一步,所有人都高喊:上啊!大吉大利!

挑到屋顶之后,安稳的架上去,这时最热闹的一步“抛梁”仪式到了,木匠、泥匠在屋梁两端立定,轮流领众人呼赞词。

只听老表兄大喝一声:"伏以,天地开张,日吉时良 。”

东家应彩:“好啊!”

老表兄:"伏以,此梁此梁,不同寻常。 “

 东家应彩: "好啊! ”

  ……

 一呼一应,独具风韵。接下来将麻糍,糖果向下面猛撒,村童乡妇,轰然而抢,热闹非常。撒一下,呼一下:

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

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

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

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

抢完糖果,主家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戚友以及辛苦劳作的木匠和水泥匠。这就是“待梁”。整个上梁喝彩仪式便结束了。

我对上梁喝彩颇感兴趣,小时候缠着老表兄教我背诵了许多喝彩词。关于喝彩开场词“伏以”的传说也是老表兄告诉我的,他说这是木匠鼻祖鲁班为了纪念他的第一个大弟子伏以,他过失错杀了伏以,后悔不已,后来上梁的时候先喊他的名字以示纪念。这在我的心中播下了谦逊的种子。

当我在学校课堂学到汉乐府民歌《江南》的时候,“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我学到《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亲切。虽然,老表兄上梁喝彩的辞令不足以流传,但是,却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如今,随着商品房的普及,自建房越来越少了,上梁喝彩这种传统的习俗也逐渐消失了。

我的老表兄即将步入耄耋之年,他早就不能上梁喝彩了。听说,有很多农村地区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希望他能再看到这一幕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