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舒春霞的头像

舒春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6
分享

没有谋面的相守

那年,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开学没多久,就发现小梁同学每次上学放学都很匆忙。放学铃声一响,他就从座位上站起来,蠢蠢欲动,等老师一喊下课,他就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去;早上到校的时候,他总踏着铃声在走廊上狂奔……小男孩瘦瘦高高的,不太爱说话,这也是大多数打工者子弟的特点。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一般沟通甚少。这些孩子就像是山村里的小溪,在寂静的夏天中午,清澈叮咚的流淌跳跃,那么孤独,又那么美。

带着疑问我决定去他家看看。梁母说她下班会很迟,晚上九点半才到家。那天晚上,我穿过城中村狭窄的街道,七拐八拐找到一栋斑驳的宿舍楼,摸黑走过逼仄的水泥楼梯,来到他的家。不大的两间套房,空荡荡的。梁母跟我说,孩子的父亲在关外上班,只有周日在家;她自己早上六点钟开始检查孩子的作业,签字,给孩子备好早餐后又得赶早班车上班了,晚上下班回来,孩子们都睡了。但是,即便这样,他们可以窝在一个床上睡一晚,母亲的心也就踏实了,孩子们的心也是踏实的……我进去看了看熟睡的哥哥和妹妹,均匀的鼾声和睡梦中的笑脸像一团呲呲向上的火苗,温暖了整个屋子。

我问梁母,他们晚上吃饭,怎么解决呢?梁母指着桌上的那碗莲子羹:“汤都是我早上电锅炖着,哥哥简单的菜都会做的,这个没事,就是幼儿园上学迟,他每天送完妹妹自己可能会迟到……”

再忙,时间再短,梁母都要给孩子炖上一碗汤羹。 我承认,我是一个有些许矫情的人,这一碗莲子竟让我想起八百多年前那个酷暑夏日。少年朱熹在林荫道旁苦读,吟诵声惊动山间云雾。母亲祝五娘端来莲子汤劝饮,见其推让,遂指莲喻理:“莲为花中君子,浑身是宝,做人亦当如莲,立身正派。”朱熹捧碗凝思,莲芯的清苦与莲肉的甘甜,恰似修身治学的必经之境。那碗凝聚慈母心志的莲子汤,终在五夫镇中酿成理学火种,助朱熹成长为一代文学先贤。

我跟梁母挥手告别,走在坑坑洼洼的正在建设的水泥路上,步履竟然如此坚实。我的内心镇定了但仍在燃烧,平稳了却更加浩荡。 我知道,这简陋的物质条件,这无数个无法谋面的相守,正编织着孩子真正的快意人生。

自从那以后,我上课从不拖堂,小梁一边往外冲,我一边喊:"慢点慢点,注意安全。"早上见他往学校冲的时候,我拦着他,紧紧的揽着他瘦弱的肩膀,“慢一点,没事的,迟到了没关系,注意安全。”这个用稚嫩的肩膀和母亲一起扛起家庭重任的孩子,后来考上了双一流大学,毕业后在深圳的一家世界科技领先公司上班。

现在都使用微信了,退休了的梁母经常在微信里跟我聊天,他说:“哎呀,这个孩子工作忙得呀,我都好久没有见他了。”我好生奇怪,他们不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吗?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它的工作强度也是很有名的。员工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寻常事。我问她为什么不回老家,起码没有那么无聊啊。梁母说:“回来孩子看到妈妈在,安心啊。还有人给他留一碗汤喝。”

瞬间,我想起来,在二十年前,桌上的那碗莲子羹,想起无数个没有见面的守候。

莲花与根亦是如此啊。未曾谋面的庞大而有力的根系托着莲花,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距离的阻隔,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依然洁净。那个一路狂奔的少年,如莲。

此文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2025年10月青春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