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石的头像

山石

网站用户

其他
202508/28
分享

论意象

从古至今在汉语文学之中有一颗“神圣”而又蕴含多元色彩的明珠,即“意象”。笔者非文学相关专业,仅凭热爱与思考对于自身的学习做出总结。

“意象”,即“象”中有“意”。最简单的意象运用可以追溯到《诗三百》中,最广为人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抑或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然而这些景物或者说是事物的运用大多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有一定关联,但并非有直接的体现,姑且称之为“革命性试探”吧。这种“试探”逐渐演化成为我们所熟悉的“兴”,起兴作诗,在随后的屈原作品中也频繁出现:无论是“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兮”,还是“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对于起兴的用法逐渐深入和熟练。正是这一用法得到了几千年以来读者们的肯定,我们甚至可以在现代艺术中窥见其影。例如“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句歌词中揉合了“兴”和“拟人”,完美地将意象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技法炉火纯青。笔者不乏听过不少英文流行歌曲,今日试图在其中找到类似的技巧,然而其中寥寥无几。譬如:《Sugar》中的“Your sugar,yes please”和《Lemon Tree》中“And all that I can see is just another lemon tree”,其中的歌词仍只是发挥了意象中最为简单的基本属性,很难将意象与“人”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英文诗歌中,过去也频繁出现所谓“意象”的应用,但受制于文化特点与语言特性,英文环境下的意象并未延伸出更广泛的影响。对比来看,中文语言生态有强烈的画面感,得益于中华文化中对于意象的精湛使用,这是当代人们应当传承下来的瑰宝,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兴”仅仅是意象运用最简单的一步,随着文化的不断积淀,诗歌文化的蓬勃发展,“景”便渐渐与“情”挂上了钩。笔者认为,景情合一是文化代代更迭,慢慢累积下来的文化现象。一提到“木叶”,萧瑟之感便油然而生,甚至看到这二字便可以大胆猜测故事发生在秋季。“新叶”则恰恰相反,别有一番风味。诸如“明月”、“钩月”、“斜月”,看似类同,实则细品之下,各有各的应用场景与联想方式。“一切景语皆情语”,乃至现在的电影、音乐事业也将这些意象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现在的中国文化,亟需发掘出新的意象符号。黄河,不仅古往今来被当作“母亲”的象征,甚至有了中华民族文化经久不衰、奔流不息的新意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祖国的无限爱国主义精神在意象的共同影响下迸发出了强大的感染力。自此,黄河这一意象已经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刻下了精神烙印。又比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虽然这句诗形式上并未脱离“起兴”,但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兴”又过于浅薄,因为藏在意象背后对延安的无限热爱和澎湃的革命热情早已掩盖不住,顺着诗句间流露了出来。上述例子也说明了,意象的运用并非绝对含蓄,而是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发挥其多元的作用,用景来引领情感,更具有导向作用。不光是文学,现代的中国文化需要在这些前人留下的沃土之上培育出新的意象,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恐怖类型的电影常常月黑风高,场景被渲染得极暗,这其中的景物发挥了绝对的作用。也就是说,意象的选取会直接影响“氛围感”,或者说作品的基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经典的作品总有其经典的启示意义:直接列锦(具体的不再解释,这里给出手法),即在白描的基础上列出意象,是典型的氛围塑造。几个景物的选取一下子把读者拉入到了另一个空间,悲凉孤寂的氛围萦绕在诗人和读者之间,挣脱了物理现实的束缚,拉近了二者时空上的距离。氛围是环境构造成功与否最直接的体现,是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中国传统水墨画中,不管是勾勒还是渲染,也都把重点放在了“意”上,而非景物本身。随着艺术文化的融会贯通,绘画中的技巧也被带进了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语言风格外,文学艺术中塑造出的环境就好比是“滤镜”,具有明显的个人倾向,同时也伴随着所谓的定势。阴天就是主人公心情不好;夏日的生活中炎热的天气总要与乏味联系起来;落叶可以是归根和孤独的代言词。并不是说这些定势绝对的好或是绝对的无用,而是在审美疲劳的当下,亟需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电影《乱世佳人》中夕阳下的场景多次出现,但略有不同:例如斯嘉丽与瑞德相互告白之时,天空被晕染成橙色而又有些粉色衬托,暗含着浪漫气息;然而在斯嘉丽握拳发誓要守卫塔拉,守卫自己的家园时,整个画面则更偏暗沉,着重表现她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也就是说,渲染场景氛围时要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适时作出调整,而非千篇一律。

笔者认为,意象的进阶应用方式更加多样,难以用严谨的范围或名称来描述,这里仅选取常说的象征手法来讨论。之所以将象征手法放在最后说,是因为笔者认为选取恰当的意象绝非易事。该意象往往与主体有不浅的渊源,主要是在情节上离不开这个意象;与此同时,意象的某种属性或者是延伸出的特质与主体的品质、精神、行事风格等相吻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种象征是采用了竹子自身生长的特点,句句未写人,却句句能让读者想到人的品质。高明的象征通常不会直接点出,而是紧抓住相同点给读者留白,当读者自行体会出来的时候,就能够将象征的力度最大化。在象征的基础上,笔力强大的作家会借助意象作为赞扬、讽刺的载体,把多元的情感抽象化来达到写作目的。与借景抒情不同的是,象征中的意象在某种程度上与主体可以看作同一事物;与此同时,象征物也可以成为情感的载体,二者并不冲突。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关于意象的多种运用方法不在赘述,接下来主要对新时代的艺术创作中的意象运用提出浅薄的意见。

当下,网络文学盛行,而由此带给严肃文学的冲击问题一直被搁置。近些年来,依据笔者的阅读观察,二者的界限正在渐渐模糊。用一句话概括:文学的好坏与类型无关,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然而再雪亮的眼睛也总有被蒙蔽的时候,这就对创作者和批评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文学(下面皆简称“网文”)有以下几个特点:“快”、“爽”、“跳跃”。“快”是指情节发展极快,人物成长快;“爽”是指网文情节总会迎合一部分读者,带给他们最想要的情感体验;“跳跃”一方面是网文类型庞杂,甚至会有多类型结合的创新,另一方面是网文可以满足读者“跳跃式”阅读的习惯。无论是“副本型”、“无限流”,还是按照传统章回小说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读者可以在较短的篇章内了解到故事全貌。依据以上特点,我们会发现网文中“意象”的地位被拉低,环境的勾勒被降低优先级甚至是缺失。有些粗制滥造的文章中间出现的景物描写也欠缺考量,这是值得广大作家思考的地方,在让自己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的同时,是否会出现降低作品质量,沦为商业化附庸的现象。当然,并非所有网文作品都是如此,其中不乏可圈可点的优质文学作品,这里仅是对如今网文成长趋势或者说潜在的“风险”加以提醒。总而言之,不止是意象、环境、氛围的塑造,目前文化价值和风尚的引领,需要所有热爱文字的人共同努力,探索中国文学在21世纪新的生长方式。

在此,笔者仍想对幻想文学提出建议,包括科幻文学与奇幻文学。此类作品面向的读者普遍年轻,因此需要格外注意其中价值观的塑造,这里拿科幻文学举例。科幻文学一旦架空于时空,对于意象的运用便极其困难。第一,科幻作家往往不希望作品设定严重脱离科学现实。想象力充足的作家大有人在,然而把自己的想象约束在一定科学和逻辑的范畴中则难上加难。第二,科幻作品的创作初衷不应止步于简单的天马行空,而是对今后的科技发展绘制蓝图,乃至对未来现实的社会以及人性提出构想。从目前的笔者阅读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这一部分严重缺失,大部分仅停留在对读者感官的刺激。幻想文学本身就是在大量创造新意象、新背景,合理的背景塑造、意象创新或选用除了能将读者带入到作者设想的世界中外,还能为后续情节的发展打好基础。故事中的世界就在作者笔下的环境当中运作,逻辑链条、高潮情节都围绕这些环境串联起来。短短的几十年内,科幻文学就随着时代的奔跑迅速蜕生,依据经验,幻想世界塑造成功的作品,其IP价值远大于文学本身,进而改编为影视剧或衍生出其它艺术类别,并带给全体人类更深刻的思考。吸引观众的作品背后离不开新意象与想象力、乃至现实世界的碰撞,而幻想文学这一类型本身就在这方面具有无穷的潜力和先天的优势。

以上观点皆为笔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感而发,结论未必正确,仅作讨论。选用的材料大多为义务教育阶段耳熟能详的作品,希望对当下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事业有所帮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