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是自小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
小时候,见邻居家有书,就想借来看看。担心人家不借,话憋在嘴里打转,一直出不了口。书,在那个时代的乡下,算是稀罕物。望着泛黄书皮 ,嗅着书香,心里渴望翻涌,真希望邻居能说一句:想看书?拿去吧!
这,当然是痴心妄想的事。
以后,自己有书,便视若珍宝,爱不释手地看。书角打卷了,就在晚上入睡前,找块砖头压平。次日,才装书包里。学期末,同学的书撕了作摔巴,叠飞机,早没了踪影,而我的依然完好无缺。
从小学到中学,读的课本,买的闲书,甚至作业本都是保存得好好的。几次搬家,舍不得丢弃。进城住的那一年,租房小,不得不卖掉了,心痛了好长时间。
后来,拥有了自己的房子,特意设一间书房,就常常光顾它。一有空闲时间,便进去坐坐。浓浓的书香,盈溢房间。置身于内,便觉神清气爽,满满的幸福!随手翻几页书,看不看,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况味。哗哗的书页声,如天籁之音,听着舒心愉悦。爱书,是自小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
爱看书,也是自小就养成的习惯。
不刻意在什么地方读,书桌,沙发,床上……;也不刻意姿态,躺着,趴着……;更不刻意记住内容,哪怕精彩的语句、段落。看书,有点累了,就会将书随手一放,不管它了。即使从一旁走过几次,也不刻意收起来。某时候想看了,又接着看起来。如此散放之态,没有负担,全凭心性,收获了轻松自在。无心插柳的过程,也沐浴了一些文字的气息,潜移默化之中,一种独特的个性气质,便在这样的看书时光里,凝聚、沉淀、升华,充溢于言谈举止之中。亦有刻意读书的时候,求知识,解困惑,增才能。读进去了,苦中有乐。
看书,成了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全无外界的影响。这时候,读书的自觉行为,就融入生命里了,再也割舍不下!久之,身上会有一种常人没有的气质,若兰之幽,若水之善,若地之厚,从内至外,空灵宁静。
朋友,读读书吧。读书之后,你能看见时光深处的精彩。
夜晚,读一些文字,心静了
今晚和素日晚一样,平淡,简单,嘈杂。以某种魔力,从纷繁的聒噪中过滤出安静来。心,在安静里找一个角落坐下,可以轻松自在地看文字,看文字排成的世界,这世界里的生灵沉浮,高山流水,四季风光。激动,惊奇,沉迷,动情,享受,如一朵朵鲜花在心底怒放!阅读的旅程,就是心灵在一个奇妙的世界里快乐行走,不知疲倦几何,不知时光深浅,被一盏灯火的明亮,于深邃的前方,吸引着,无怨无悔。
林那北的短篇小说《美弟》(《人民文学》2018.9),我入迷的看着,就像于黑暗中被一盏灯火吸引了眼球,全身的精神聚焦于那一片光亮之处。我看见站在光亮里的一个女人,一个叫玉茗的,善良的,特立独行的离婚女人。狗,是她的孩子,是她的快乐,是她的日月,是她的幸福!一个人收养流浪狗,有了声望,在狗的世界里闻达四方,以至于从收养一条半瞎眼的“美月”开始,“之后城里各处的狗好像都得到消息,走投无路时就想尽办法往她这里跑”。狗们知道玉茗是这个世上难得的好人,所以,狗们落难了就来找她……后来,抛弃她的男人,在遇到困难时,和他的狗——拉斐尔一样,也来找她。可邻居们眼中的她,是寡淡低眉的匆匆来去,见到熟人也爱理不理的,日渐枯萎的离婚妇女。
在一片光亮里,玉茗的形象很清晰,个头不高,但身影很长,身影的后面是一堵黑暗,黑暗也是一个世界,玉茗似乎毫不关心。邻居们与她有距离,她与邻居们有距离,彼此若一片树叶的两面,永远隔着一层东西。玉茗知道,这层东西可以保护她,她不想让外人穿破,看透她的“闭关锁国”。而她的前夫明白,懂她“闭关锁国”里的一方天地,善良和无奈,本真和纯净。所以,在他感觉危险来临之际,打算消失之前,义无反顾地选择她的善良和纯净,将一个情感“对手”的日后困难,托付与她化解。
玉茗,成为光亮世界的一部分了。她的光亮只有懂她的人看见,懂她的狗看见。当然,作者林那北是懂她的人之一。我想,我也是懂她的人之一。她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冷淡外表下的有温度的善良,豁达的人生境界,与人纾难解困的热心肠,无不释放滚滚红尘中人性的光芒!于纷繁的社会生活里,坚守真实的心,真实的自我,风吹雨打,毫不动摇。
我知道,玉茗是个虚构人物,但她身上的某些品质,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玉茗”。于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有学习的必要。那么,塑造这个人物的作者——林那北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呐?
隔行如隔山。我不是文学道中人,所以不知林那北是哪路神仙?上网百度一下,方晓得她是一位美女作家,主宰着《中篇小说选刊》的命运,作为社长的她,写出不少文章,出版不少作品集。读了《文艺报》曾经发表她的散文《一只狗两只狗》,感觉她的才情和睿智,非我平庸之人可及。林那北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可能知晓,但她必有玉茗的品质之一二。
夜晚,读一些文字,心静了,会甜甜地睡着,进入梦乡。
有一点想法,看法,认知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一部社会发展史的通俗读物。这是图书在版(CIP数据)中标明的类别。作者是一个名叫尤瓦尔*赫拉利的以色列年轻人。与此书结缘,是一次偶然。2019年的某一日,无意在微信中,看见别人推荐此书,翻译成30种文字,不仅为全球学术界所瞩目,而且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兴趣。一部世界史新著能“火”成这样,实在是前所未有。于是,我便从网上买了回来。
书,是林俊宏翻译,由中信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印次,2019年1月第39次印刷。由此,可知此书的热销程度。字数307千字,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认知革命,第二部分农业革命,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第四部分科学革命。计20章。“推荐序”是北大历史系高毅教授,于2014年10月27日所写。
我是怀着一颗好奇心理,读完这部书的。书中的知识信息,的确令我大开眼界,为作者非凡的渊博知识和非同寻常的想象力而赞叹。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作为有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如此大规模的跨学科的史学研究计划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可年轻的赫拉利却做到了。正如高毅所言,“旷世罕见”。
7万年前,人类还是地球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动物,认知革命,使人类出现了能够描述虚拟故事的语言,智人开始从非洲扩张,接下来的几千年间,巨型动物逐渐消亡,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其他动物却深受其害。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越来越不知道究竟要什么?地球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达尔文的“进化论”也遭到颠覆,人类在驯化,改变其他动物的同时,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追求长生不老,“永远年轻的生化人”已经在某些人的欲望下,一步步,迈进目标。
《人类简史》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左右,终于在今天上午“杀青”。接下来,就是消化的过程。书,是读完了,收获如何呐?
似乎,从未读过,没什么改变。又似乎,意识里多了一些想法,看法,认知。
遇到周大新,之前不会想到的
“人世上,没有谁能完全把握自己的人生,没有谁知道自己今后遇到什么,因为造物主不让人看清人生远处的情景。于是有了宗教,有了卜算,有了预言。”这是周大新《我们会遇到什么》书中的一段话。诚如其所言,我遇到周大新,之前不会想到的。
周大新何许人也?
《我们会遇到什么》作者简介如此,1952年生于河南邓州。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预警》六部,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银饰》等三十余部,另有短篇小说《汉家女》《金色的麦田》等五十多篇。著有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共六百余万字。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凭借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我们会遇到什么》(2010年1月第1版,2012年6月第2次印刷,字数220千)是一部散文集,是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八部中的一部。这八部的作者中李国文、刘心武、陈忠实、宗璞、迟子建五人,之前听说过,有的作品也读过。尤其,刘心武的《班主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初中语文教材常选文章。而周大新的作品,之前未见过。不是他发表的作品不多,文章质量不佳,而是我近二十年来,极少关注文坛境况,读文学书籍,或文学杂志的次数,少得可怜。想到这,我惭愧不已,我是多么的孤陋寡闻。
到学校教书,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便渴望读书,充实自己,弥补文学素养缺失。书,浩如烟海,如何选择阅读对象,不是容易的事。这与自己的喜好有关,也与自己以后要走的路有关。我想自己一辈子可能离不开文字,也想在有生之年,随心所欲地做点儿事情。作为一个手无束鸡之力的人,我能干些什么事,大事做不来,读书该可以吧?于是,这三年来,我看了一些书,主要是文学类的。没有想到,今天会选择周大新的书——《我们会遇到什么》。
此书共有四辑,分别为《第一辑 美好的开端》《第二辑 三言两语》《第三辑 奇妙的想象》《第四辑 创作谈》。开篇文章是《遥想文王演周易》,细细读过,便知道周大新在语言文字淬炼方面所下的功夫,可谓超越常人。简洁,准确,质朴之境界可谓上乘。他不攻华丽辞藻,朴实之力彰显,字词语句的组合,洗练,有章法,且张力大,表达力量极强。这篇文章的构思、行文,主题的深化,都显出成熟老辣的文学功力。大家之气,云蒸霞蔚。
其他文章,我都一一细读,一以贯之的感觉,这周大新不愧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母亲颂》《中国传统文化读札》视点高,格局大,知识博。一些书评文章独具特色,风格明显,新意超然。创作谈部分内容,实在、实用,显实力。
读过《我们会遇到什么》,收获颇丰;遇到周大新,幸运之至。
看书读文也有瓶颈的问题出现
看书也会很累,经常有看不下去的时刻,现在的我,正遇到这种情况。
我在看《人民文学》上的一个中篇小说,题目是《子世界》,一开始就不顺利,对于文中的主要人物“今我”是个人名,在看过十多行字的叙述后,才明白的。理解力反应得太慢,还是人名取的奇怪?我不由自嘲了。
看了三分之一的内容,看不下去了,不知作者要写什么,故事情节不是按照常规进行发展的,一会儿现实,一会儿梦中,只感觉语言的速度较快,让你急急忙忙地,追撵着人物命运的方向。越看越累,不想看了。心里有了拒绝感。我知道,这是自己的阅读能力问题,肯定不是小说家的责任。个人觉得,小说的叙事很平淡,情节被意识流淹没了,这是一种文学的写法,尤其现代的年轻作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小说叙事方法,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在这里不那么清楚显现。
写作有瓶颈的现象,就是写不下去了,无论如何苦思冥想,下面的文字迟迟不出来。这时候要弃笔停止,不再继续强写。想不到,看书读文也有瓶颈的问题出现,看着文字,脑子里一片空白,思绪逃到他处,远离了书本。有时,看得头昏脑胀,看得痛苦。现在,我就是这样的难受状。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只得离开书桌,到别的地方,走走,看看,此时此刻,看不下去的艰难程度大大消弭。
文章,还得继续看,突破这个瓶颈,会迎来一片新的阅读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