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安廷的头像

郭安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509/16
分享

手指上的花开

在青海西宁的湟水之畔有一座享誉东南亚地区的庙宇,这就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得名于为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据传宗喀巴的母亲勤劳善作,慈爱子女,布恩万民,曾在今塔尔寺荒凉的土地上曾洒下了一滴泪水,随后便生长出来一棵青绿的菩提树。宗喀巴为了护祐这棵母亲的菩提,便砌了一座石塔把树干围起来。后来又建银塔,再建大金瓦寺。年复一年,遂成十三寺院。塔尔寺先有塔,后有寺;金包银,银包石,石包树。再后来被塔包裹的菩提树有根穿石破塔,在大金瓦寺外东面又长成一棵新的菩提树,根深叶茂,春华秋实,堪称奇迹。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每年如期举行的“四大法会”佛事活动,一直吸引无数虔诚的信徒和参观者。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寺内还藏着一门与严寒共舞、与时光竞速的艺术 —— 酥油花。它以酥油为色,以指尖为笔,绽放出跨越千年的佛国盛景,是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中最动人心魄的一抹亮色。

当我参加青海湖诗意之旅采风笔会走进塔尔寺时,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在寺内利用现代化制冷技术而专门陈列酥油花的艺术展柜前,酥油花前世今生的故事扑面儿来。

探寻塔尔寺酥油花的诞生,本就带着虔诚的初心,它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春夏秋三季自然没有问题,可当天寒草枯没有鲜花时,只好用酥油塑花献佛,由此逐渐形成艺术传统。另有传说称公元七世纪时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并将其供奉于拉萨的大昭寺,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献于佛前,以示崇敬之心,后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效仿使用,视为礼佛珍品,献酥油花遂成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其实在这里起源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千年流转,这门技艺在塔尔寺扎下深根,成为僧人们向佛祖献礼的重要方式。

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动物脂肪,是藏族食品之精华,高原人离不开它。塔尔寺酥油花就是用细腻的酥油为原料,再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制成,其造型精妙,丽彩柔嫩,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充满吉祥喜庆的视觉效果。塔尔寺设有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另一个叫“贡茫曾扎”,俗称“上花院”和“下花院”,形成相互竞争的机制。每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在十五六岁入院,终身从艺。上、下两个花院分别有被称为“掌尺喇嘛”的总监主持。塔尔寺酥油花作品,制作周期长,工序复杂,前后历时三个月之久。为了使酥油光滑细腻,便于操作,艺僧先要用手把酥油在水中反复搓洗、揉合、去杂质、增韧性,揉搓成膏状备用。正式塑造之前,艺僧还要沐浴发愿,进行宗教仪式。仪式毕,掌尺喇嘛经过精心构思、策划、布局之后确定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分别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各自的徒弟开始分头工作。先用软革束、麻绳、竹杆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再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麦草灰做成的黑色油泥在骨架上塑造成不同的形体。基本形体做好后,在先前被揉搓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五颜六色的物质颜料,仔细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一些特别之处还要进行饰金描银、点缀晕染。最后将塑造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体要求,用铁丝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错落有致,件件悬空。制作完成的酥油花作品陈列时,整体形态要向前呈20度左右的倾斜度,一是便于观者稍抬头即可观全景,二是怕酥油花自上而下融化,上面的融液侵坏下面的造型。

虽然塔尔寺是上下两个花院相互竞争,但他们之间又互相配合促进,最终表现在作品震撼人心的题材选择和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塔尔寺曾经完成的酥油花作品,有的再现 “释迦牟尼生平”,人物神态庄严,场景恢弘;有的描绘 “极乐世界”,亭台楼阁层叠,奇花异草环绕;还有的融入藏族生活元素,牦牛、经幡、雪山等相映成趣。大到几米高的亭台楼阁、菩萨金刚,小到只有三五厘米的花鸟鱼虫,有机地组合成完美的立体画面,情态逼真,栩栩如生,既有神性的肃穆,又有人间的温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夜幕降临时,塔尔寺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节。届时,设立在大型花架上的酥油花如同“鲜花”一般朵朵绽放。几百年来,塔尔寺一直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宗喀巴大师曾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明灯鲜花之间千千万万颗珍珠闪闪发光,无比辉煌壮观。他清醒后立即组织僧众用酥油雕塑再现梦境,于十五日夜供奉于佛前。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酥油花在展出后的当夜天亮之前必须全部焚烧完,造成昙花一现、神秘莫测的感觉。短暂的美丽过后,酥油花回归到最初的黄油形态,一切化为平静。但僧人们从不惋惜,因为于他们而言,酥油花的“消逝”恰是一种修行,好像提醒着世人“诸法无常”,也让每一次创作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虔诚献礼。

由于酥油花的融点很低,在15度的环境下就会变形,25度左右的温度就会使其融化。因此说创作酥油花的过程,就是一场与时间和温度的博弈。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正常人体的体温一般在36°C至37°C左右,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塔尔寺的艺僧们在制作酥油花前,需要先在冷室里将双手浸入冰水中降温,待指尖冻得通红僵硬,才能抓取柔软的酥油反复揉捏、调色,再以镊子、剪刀等为笔,然后在气温零度以下的阴凉封闭房间,一点点塑造成佛国世界、山水草木与人间百态。一尊大型酥油花作品,往往要数十位僧人耗时数月,在低温的工坊中日夜劳作。这不仅是技艺的考验,更是心性的修行。常言道:十指连心。因为双手需常年浸泡在冰水中降温,日复一日的低温作业,让许多艺僧的指关节留下了难以消退的冻疮,身心也极度劳损。

正因为酥油花的制作繁杂而辛苦,随着时代变迁,其传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过去,技艺传承多靠口传心授,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认知逐渐淡化,一度让酥油花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为了留住这门手艺,塔尔寺的艺僧开始主动走出寺院。他们走进校园开设兴趣课,用迷你酥油花摆件吸引孩子关注;借助短视频平台,记录创作过程,让更多人看见这独特的冰与火间绽放的艺术……如今,在塔尔寺的酥油花工坊里,年轻僧人已经接过前辈的工具,在身心的考验中传承着这门古老技艺。对他们而言,那些在寒冬中凝结的花瓣,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是承载着文化记忆与信仰的载体。他们坚信,只要内心真诚,指尖不停,这朵高原的圣洁之花,便会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绽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